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孙美玲在《苏联文艺》81年5期上,发表了《关于战争的回味和思考》一文,对萧洛霍夫的《人的命运》(即《一个人的遭遇》)进行了重评价。文章指出: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仿佛是故事中间套故事,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关于自己苦难

  • 标签: 萧洛霍夫 评价 故事 思考 间套 洛夫
  • 简介:实践《讲话》的成果人民智慧的结晶──纪念歌剧《白毛女》诞生50周年瞿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4月首演以来,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以后,鲁艺的同志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所完成的一部集体创作。它...

  • 标签: 《讲话》 歌剧《白毛女》 毛泽东文艺思想 革命根据地 主体意识 新传奇
  • 简介:假如在八五年以前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指出前几年的所谓“反思”与“改革”文学都还没有跳出工具主义和准工具主义的樊篱,这篇文章一定会在文学界引起一点儿“效应”。即使是今天,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看到如此评价,或许仍会勃然大怒。

  • 标签: 改革文学 反思文学 花园街五号 布礼 《创业史》 李铜钟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读者反应批评.这些理论一反过去封闭的文本研究的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之后,不少学者也试图用来分析和整理我国古代接受理论,在浩如烟海的接受资料中进行梳理,发掘我们自己的接受理论遗产.

  • 标签: 接受理论 诗学 文学阐释 文学理论 文学接受 文学活动
  • 简介:<正>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反映现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更应该及时快速,真实准确,艺术文学地去再现社会生活、社会现实,讴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弘扬主旋律,颂扬建设中生活中的时代英雄、先进人物,赞美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揭批阴暗面、反思教训、提供借鉴、完善社会、升华人格、提高素质……这才是真正尽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责任,这也是一个作家的真正生命!

  • 标签: 人类灵魂工程师 艺术文学 现代化建设 短篇报告 创作热 中国报告
  • 简介:在评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话语时,“新历史小说”自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不仅以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区别于以往文学历史话语的真实观,而且在主体精神、艺术表现和文体特征方面也表现出许多不同.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本文拟从上面三个角度切入,对新历史小说作一再评价

  • 标签: “新历史小说” 中国 叙事方式 文学评论 历史话语 文体特征
  • 简介:<正>历史与现实鉴证,扬善除恶,熏陶诱导教育娱乐人们,是文学的任务与功能。而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在实现履行这个任务与功能中,表现得尤为及时,明显,突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以徐迟创作的里程碑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一大批家喻户晓为人们十分喜爱的报告文学佳作,所起的时代作用,社会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甚于小说等其他文学品类,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经过数十年的开掘,发展,壮大,报告文学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在继续成熟。尽管个别"局外人"以狭隘心理、目光与偏见,认为报告文学已经趋向低潮,甚至没有出路了……然而,报告文学独特的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功能的强大生命力,却有着任何一个文种所未能具备的品格和力量,在继续发

  • 标签: 报告文学创作 徐迟 杨黎光 《北京文学》 时代脉搏 扣紧
  • 简介:当浩然进入自传体长篇小说创作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对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更多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浩然及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尤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二是浩然及其作品在今天的价值。

  • 标签: 历史 浩然 自传体长篇小说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 简介:<正>袁良骏于7月24日的《光明日报》发表《鲁迅与现代文化名人评价问题》一文,指出现代文学史上当时被鲁迅批评或斥责过的学者、教授、作家,多年来大多数被人们视为“右翼”文人,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以人划线的简单化现象,对这些人的功过

  • 标签: 现代文化名人 具体分析 鲁迅 教授 现代文学史 评价问题
  • 简介:<正>报告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已经是中国现实文化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但是,相对于生机无限的创作来说,报告文学理论研究明显滞后。近几年,这一情况正在出现重要转机。如今,国内已经出现了10多位以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为对象而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学人,而且有关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

  • 标签: 文学理论研究 举善 中国现实 硕士学位 文化生活 文学文体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韩国史书以及文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进行一番解说与评述,希望能借此使中国学界更多地了解韩国历代研究欧阳修的有关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之间有关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些异同之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欧阳修 散文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人 史书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