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近来,省作协会员石清礼的新作《流浪的生命》已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所辖三晋出版社编辑出版。《流浪的生命》是一部三十四万字的长卷散文。自由的创作风格、独特的文字表述、多样而统一的谋篇构思,给当下文坛注入了清新之气。《流浪的生命》作者倾吐了我们时代的全部真诚。情铸中国梦、心系民族魂的淳朴情怀,散见于文稿的点点滴滴;爱国忧党、敬民守职的觉悟担当,篇篇有见。

  • 标签: 生命 真诚 淳朴 吟唱 生活 简评
  • 简介:《董耀章格言书法》是三晋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旧书”,时隔一年拿出来品读,是不是在炒冷饭?我说不是,而是有感而发。我想发的感慨是:有的人书一出马上就找人“捧臭脚”,甚至书还没印出来就好评如潮,但过不多久,书与人便销声匿迹了。

  • 标签: 书法 格言 智慧 出版社
  • 简介:张曙光:我们年纪相差很多,称得上是忘年交.我们认识已经有一些年了,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场合吗?泉子:你我来说是一位老师辈的诗人.事实上,我也一直视你为我诗歌上的老师与兄长.而我们在交往中,又能放下更多的礼仪,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你一直以来的宽厚与包容我的鼓励.我们第一次见面应该在03、04年,我出差路过哈尔滨,在桑克的召集下,你、桑克,还有永良,我们有了一次非常美好而难忘的相聚.我们一见如故,而我作为一个后辈,也没有通常第一次见到前辈诗人时的拘谨.饭后,我们还一起在那几乎已经干涸的松花江河床上走了很久.或许,我们都已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但相见的美好与欢乐宛若昨夜,宛如今天,并在这个寒冷的深冬依然温暖着我.

  • 标签: 张曙光 忘年交 哈尔滨 诗人 老师 美好
  • 简介:侯景之乱是发生于南朝梁末的一次大动乱。在侯景之乱前,士大夫“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1。侯景之乱爆发后,文士们的命运大多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徐摛、庾肩吾在战乱中不幸丧命,又如江总在侯景攻陷台城后,被迫逃出建康,四处避难,之后又在岭南流寓数年。徐陵也曾因侯景之乱而滞留于北方长达数年。阴铿是侯景之乱发生后被迫流亡的文人之一。梁太清三年(549),侯景的军队攻占吴兴郡,阴铿罢任故鄣县令正欲返往建康,途中被叛军所抓,后获救逃往江陵。此后,阴铿又经历了江陵之变,

  • 标签: 侯景之乱 阴铿 诗歌创作 士大夫 庾肩吾 建康
  • 简介: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前的‘前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的‘实践美学阶段’,现在又经历了‘后实践美学’时期。”①王元骧则把“后实践美学”、

  • 标签: 王元骧 实践论美学 后实践美学 批评 当代美学 新时期
  • 简介:李健吾在《莫里哀喜剧》序言的开篇这样定位莫里哀:“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伟大创始人。”①但在法国的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都承认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

  • 标签: 古典主义 莫里哀 李健吾 喜剧 现实主义 代表作家
  • 简介:在“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和事件中,柳青是极少铺排渲染的,他往往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状态心理或者周围环境的细节来展开描写,从而使生活得到最真实具象的反映.他对生活中的人物心理和景物描写的密度和强度都达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阶段,甚至有些描写将他强烈的政治意识淡化了,凸显出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心理描写 柳青 路遥 生活场景 历史文化内涵 人物心理
  • 简介:在朱天文的作品中,小说内容描绘的世态众生相及字里行间的"苍凉"风格都显现着张爱玲的承继,同时作品中又时时展露胡兰成式的妩媚文风及博识倾向,因此朱天文被戏称为"张腔"与"胡说",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其有意无意间开辟了一条超离的路。为了摆脱标志性的印记,有意识地在一些特点上进行反拨,也因两种影响的交织无意间产生了一种新的效果。

  • 标签: 朱天文 张爱玲 胡兰成 承继 超离
  • 简介:南北朝后期,南、北对峙因北魏的分裂又演变成东、西魏和梁的三方抗衡,相对于魏、蜀、吴三国而言,南北朝后期出现的这种南、北三方对立又被称为后三国鼎立1。在后三国鼎立过程中,侯景之乱的发生又使之出现一个改变,即由原来东、西魏和梁的对立最后演变成了北齐、西魏(北周)和陈的对立。在这种变化和转型过程中,不仅南北政局发生了改变,南北社会政权内部结构也随之有不少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时期许多南方士人被迫北迁,由此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下各自形成一个北迁南方士人群体。面对这些北迁南方士人,北朝政权尽管有东、西之别,也有某些具体处置措施的不同,

  • 标签: 南北朝 三国时期 态度 政府 士人群体 三国鼎立
  • 简介:西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融,使它有着跟东部文化截然不同的独特魅力。同时,西部文化又有着极强的封闭性,很难为外界所同化,差异性极大。西部民歌(如凉州贤孝)和大手印文化分别代表了西部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贤孝文化代表了西部文化包罗万象的入世智慧,而大手印文化则完成了西部文化的超越。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体用.代表了西部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这两种文化思想融入了我的血液。渗透了我所向往的文学精神,供给了足以让我们灵魂安宁、大气、慈悲、和平、博爱的养分。

  • 标签: 西部文化 凉州贤孝 大手印文化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