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很少做出'知行合一重在行'的论述。本文就此谈谈得之见,求教于方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 标签: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
  • 简介:《读者》中大量的文章契合了同个叙述公式:不幸-欲望+精神=幸福。可用句话概括这个公式:幸福本来人人都有的,只要割断欲望之绳及培养精神的自足性。《读者》因为避免根本矛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选文缺少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属于快速精神消费品的休闲类杂志。

  • 标签: 《读者》 叙述模式 幸福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虽然提出的时间相隔五年之久,二者提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涵并无实质的区别。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都是要人们体认自己的本心,并按自己的本心做事。提出良知学说以后,王阳明较少谈知行合一,但从二者各自的针对性来看,致良知说并不能取代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反对向外探求道德之理,更反对道德空谈,知行合一说仍然极具价值。

  • 标签: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关系
  • 简介:  最舒适,可我行我素、无牵无挂外,还可以做自由的身游和神游.  大多数人不喜欢独处,是因为害怕寂寞.可是,孤独是天性的,没有可以避免.俄国作家普里什文认为人是天性的主宰,所以能够和孤独做斗争.然而,的本性就是寂寞,能够主宰孤独并不意味着能改变品尝孤独的滋味.何况,这滋味是多面而复杂的,需要时间、经历才能回味.  ……

  • 标签:
  • 简介:龙脑香已燃尽,装饰华丽的屋子还缭绕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年纪尚小的容若端坐在黄梨木椅上,眼睛却看向了屋外。马蹄藩在青石板路上叩响了跫音,由远及近,最后停在了明珠府前,由侍女从马车里扶下的小姐踩着莲步走进了明珠府。少女额上漫出了薄薄层香汗,俯身向明珠、罗氏和容若行礼。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正因为感受太多爱,生活才有了激情、有了活力。每天都充满阳光、朝气,生命才充满意义。组织的爱、家庭的爱、同事的爱、朋友的爱、亲人的爱、社会的爱,都给予我信心与力量,让我时时充满幸福感。——罗兆梅

  • 标签: 天都 九十岁 陈永 几十年如一日 孤独者 小学老师
  • 简介:江淹《别赋》里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仅此句,道出了千古离情别绪。人生世,来去匆匆,每天都在演绎聚散离合。再华美的花事,繁盛的筵席,都有散场的那天。所不同的,亦不过是早晚而已。李叔同在《送别》词中写道:“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所以在他经历人生诸多悲欢之后,选择皈依禅门。

  • 标签: 个人 《别赋》 离情别绪 《送别》 人生 李叔同
  • 简介:你是哪?王蒙我有个朋友,从中国去到美国,上学、毕业、赢得学位、打工、找到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取得了在美的居留权,再回到祖国服务报效,前后有十七、八年时间了。有次我们谈到祖国这十几年的突飞猛进与变化幅度之大,他用“隔几年就认不出来了”形容他的...

  • 标签: 作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流意识形态 和而不同 革命与战争 不同年龄段
  • 简介:杯茶,方净土;首歌,番回味.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那些事、那些过往,花样半开,酒般微醺着.我知道,在急速行走的生活里,这样的时光越发奢侈.可我却偏要在尘世的热闹里营造份苦寂,播撒属于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种子.音乐响起的时刻,灵魂就开始安静下来,四下的喧嚣瞬间停歇.曾经不羁的流年、芬芳的花香、青涩的果味,仿佛炷高殿之上的香烛,倾吐着曾有过的缠绵红尘.

  • 标签:
  • 简介:张季鸾与吴宓,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举足轻重的文化。他们自幼才情互为伯仲,且有幸同承师之脉,孱弱的躯体内,爆发出无比炽烈的入世之心。他们比肩并立,在"五四"运动前后片"砸烂孔家店"的狂躁喊声中,理性冷静,时为《大公报》主笔张季鸾,邀请吴宓加盟主办该报副刊,不仅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且介绍西方优秀文化,可谓“代文化托命”,为时人所推崇。

  • 标签: 张季鸾 吴宓 《大公报》 刘古愚 文学副刊 孔家店
  • 简介:<正>记得鲁迅先生在篇题名为《死》的杂文里说过,中国人过了五十岁,就会想到死的问题。大概那个时候鲁迅正在病中,“死”这个魔影开始侵袭他了。我们乡间又有句俗话:“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也说到了死的问题。可见中国人无论智愚贤不肖,在这个自然规律面前,都有其共识与同感。让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临近老年的标志,是在我的接受信件里,喜庆贴子越来越少,而讣文却越来越多。这些讣文的主儿大多是我的同代人和比

  • 标签: 老年人 知识分子 火葬场 亭子间 海派文化 三十年代
  • 简介:村庄叫中间户。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村庄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村庄里的十八户人家,全是李姓。翻看李氏家谱,得知他们的老祖宗在三百多年前躲避战乱,只身逃进大山和个有些疯癫的女人相遇。那时的季节已经进入隆冬,山里雪花漫卷夹着阵阵风叫林吼,

  • 标签: 小小 李氏家谱 李姓 八户 卷夹 种庄稼
  • 简介:  数九寒冬,要去哈尔滨.哈尔滨今年冷,常有零下三十多度,可以把眼睫毛冻成小冰棍.冻成了小冰棍的眼睛眨巴,就会发出种玲珑剔透的响:有了只挂在身体上的风铃,灵魂便很活泼了.冷也是种童话,我想.是应该冻透次的,我想.热透次,冷透次,爱透次,恨透次,苦透次,甜透次,梦透次,醒透次,笑透次,哭透次,于是乎,人生也就不那么平庸了.……

  • 标签:
  • 简介:鸟鸣只是闪,秋天就深了。我仰望着,却无法加入它们与树枝的对话和荡漾。我只能用孤独或成全它们,或嫉妒它们。天空是如此地远,鸟,它可以用完了白云的细

  • 标签: 嫉妒 对话 孤独 鸟鸣 树枝 天空
  • 简介:"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几年前,曾去杜甫草堂游逛。暑夏时令,游人络绎。好在杜甫故居草木如织,倒也清凉。

  • 标签: 杜甫草堂 时令
  • 简介:作为《中华读书报》的大牌记者,舒晋瑜纵横游走于文坛名流之间,自然有着广阔的人脉和丰厚的写作资源。这既是优势.也容易迷失——文人群体惯于趋名逐利,特别看重她的话语权,许多人找上门来,请求她写,她常常被人情包围。

  • 标签: 文学史 个人 写作资源 文人群体 话语权 迷失
  • 简介:标题里,两个“”中的后位,指广东深圳的唐小林。两个多月前,唐小林来天津,领取《文学自由谈》三十年“重要作者奖”。因难得北上回,他放弃乘坐飞机,往返都选择了耗时漫长的火车,以便沿途观赏。这与分秒必争的多数与会者,形成明显对照。数日朝夕相处,平和的脸,平和的话,更加出人意料。大家读过他锋利的文字,深谙里边的内容,通常都会调动写作者全身关节,尤其需要绷紧面部肌肉。

  • 标签: 此君 文学自由谈 数日 面部肌肉 广东深圳 全身关节
  • 简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008年的秋天尤其如此。奥运会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荣誉、满足、自信,同时也体会了心灵上强烈的震撼、感动、感悟。让我们长久保有这份记忆,让奥运之后的岁月永远沐浴圣洁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

  • 标签: 刘翔 施泰纳 卖柴 韦登 罗比 一担柴
  • 简介:  我在城里谈了对象,是位中学教师.这事让父亲很风光.时有村人寻他开心,父亲就边说"八字还没撇呢",边就笑着躲开了,步伐轻快,落下多年的腿病也不见了.……

  • 标签: 父亲保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