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职业【守墓人】青坟尘荒,花骨埋香。白绫流转影晃,我守过月落烟长,生死两茫茫。无衣:玲珑独秀,豪华单间,此墓依山傍水。此乃生前身后事,自当细斟酌,价格好商量。

  • 标签: 幽默 笑话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芳她的头发白了,眉毛稀了,腰弯了,但嘴唇依然涂抹得红红的,润润的,一如我初见她时的那个春天,后岭山脚下嫣然怒放的桃花。一母亲说,东邻你海子叔前天领回来一个小媳妇,俊得很哩,脸白嫩嫩的,眉儿细细弯弯的,那个樱桃小口啊,抹得恁红,恁好看。十五岁的我,常对镜自怨自己生得不够美丽。母亲不轻易夸人好看,比如就从来没夸过我长得好看。海子叔的新媳妇咋就这么招她夸奖呢?一天,我去后岭山下给小羊割草。

  • 标签: 元志 子叔 母亲会 安文 红围巾 洗衣服
  • 简介:1.夏志致夏济安(1948年3月22)济安哥:两星期内前后收到两信,悉抵平后心境很紊乱,远水不救近火,除代你concerned外,没有办法。我想最好向董婶婶1直陈,她是懂事的女人,但为人practical,不会拒绝你的offer,至少会得到她的understanding,可减少过分的selfconsciousness。华奇既enjoy你的company,不要让目下的心境停顿了一向animal式的游戏。

  • 标签: 夏志清 CONSCIOUSNESS concerned ENJOY 袁可嘉 CRITIC
  • 简介: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学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 标签: 《论语义疏》 经学诠释学 儒道汇通 圣人之义
  • 简介:大概是88年,我在《芙蓉》上读到一个中篇小说《龙回头》,写一个八路军战士在房东家养伤的经历。当时我是把这篇小说当作通俗文学读的,我的阅读印象是通俗文学除了语言的直白外,内容也不必拘泥于武侠侦探言情黑幕。比如《龙回头》就写得朴素清新,故事虽然说不上扣人心弦,但还是有吸引人的地方,作品格调也较高。我因此记住了作者名字:赵学。89年,《漓江日报》约我写一篇关于《在饭铺里》的评论,我才知道赵学是桂林的一位老作家。《在饭铺里》是一篇小小说,叙述几位八路军战士辛苦一天之后稍稍“放肆”了一下,也就是在饭铺里要了几个菜、喝了几两酒,之后却受到了严肃批评。故事很简单,但我仍被有所触动。大概是89年反腐败的空气比较浓郁,这篇小小说中的情况和现实正好形成反派,我从中体会到一种道德净化的力量。

  • 标签: 赵清学 作者名字 理性观念 道德美 愚昧落后 叙述角度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让大家记住西海固的回民作家有两个:一个是特立独行的张承志,另一个是沉默寡言的石舒。张承志用大刀阔斧将西海固的天空推到我们面前,石舒用精雕细琢将我们带到西海固的土地上。张承志的书写就像光,石舒的叙事恰如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绘色故乡。

  • 标签: 石舒清 消费社会 歌唱 大地 中国当代文学 张承志
  • 简介:因为筹备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我于今年2月27日晚到京.翌日上午即赶到老友黛云家中,向她通报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联合潍坊学院、中国青年出版社拟于今年5月在潍坊召开"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材首发式",同时向她报告承办单位潍坊学院的书记、院长极为重视,正在积极筹备召开这次会议,并派我专程来京向总会和教育部汇报……会长黛云闻之甚喜,祝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即将成立,并表示5月中旬一定到潍坊来.谈话之间黛云同时告诉我林先生悄然离我们而去的消息,令我不禁黯然伤怀!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 学术研讨会 书记 学科建设
  • 简介:中叶岭南四家,指张锦芳、黄丹书、黎简、吕坚四人,作为当时岭南诗坛的文人群体.他们具有相近的创作风格,诸如雄直清新,卓然自树;秉笔直书,不媚于人;愁怨满怀,悲患深沉等等。这些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所浸润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性格。

  • 标签: 清中叶 岭南 文化学 创作风格 文人群体 秉笔直书
  • 简介:<正>2002年1月18日,我初识吴玉。那天一大早,在北京阜外医院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我见到的吴玉尚未洗漱,带着倦意。他说:"请别见怪,我们这些人总是这样忙。"五个小时前,吴玉才离开手术室。那是一例罕见的病案,患者病情危重复杂,被诊断为马凡氏综合征合并室间隔缺损、二尖瓣上狭窄等畸形。手术从

  • 标签: 吴清玉 北京阜外医院 马凡氏综合征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下移 心胸外科
  • 简介:宋以后,文人逐渐开始参与到绘画中来,为绘画注入了更多的文学意境和元素,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最高审美境界,而最主要的视觉表现形式便是诗与画在物理层面相结合的文人画。因而,文人喜好的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取代以宣教为功能载体的人物画,一跃成为中国画的大宗,并且“凡有制作,往往与诗文为缘”,“甚至取士之法,于诗文论策外,兼试以画,开从古未有之局……(绘画)于笔墨之外,又重思想,以形象之艺术,表诗中之神趣为妙,诗中求画,画中求诗”,

  • 标签: 文人画 艺术 诗中有画 并置 文学意境 审美境界
  • 简介:读完赵学同志的自传体小说《燕赵少年》,一股朴实的、粗犷的、清新的气味迎面而来。我深深感到赵学的小说创作根于现实、群众、民间文学之中。赵学同志从一个大兵走向一个作家,他和其他部队作家有着许多共同点,但不同的是赵学善于汲取民间文学为养料,用民间文学来丰富他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民间文学的气息十分浓厚,《燕赵少年》显得更为突出。(一)作家善于写传奇式的人物。《燕赵少年》的主人公飞雪有着非常奇特的童年。高尔基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少年儿童有着特殊的好奇心,因此,大凡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对孩子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作品取材于解放前的童年生活,作家以饱满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人间少有的悲惨的童年而又饶有趣味的生活,在其他儿童文学中是难以读到的。

  • 标签: 赵清学 燕赵 自传体小说 童年生活 心理描写 老黄狗
  • 简介:吴怀(1861—1928),字莲溪,陕西山阳人。《山阳县志》第十二编《人物》“吴怀”条对其一生有大致的描述:“祖籍湖北通山县湾里庄。乾隆问,祖父迂文随遗民定居山阳。父荫祥为人宽仁厚德,好善乐施。怀十二岁时,赴县书院童试,名列第一。商州知州闻其名,招致幕中办理文案,由是学问日长。光绪八年(1882)赴省乡试,考中举人。十六年(1890)赴京殿试,

  • 标签: 清末民初 诗史 集句 《人物》 通山县 祖籍
  • 简介:王元化先生晚年最为忧虑的是学术文化教育中"市场至上"的偏向,由此倡导"新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剔除并警戒极左乌托邦,同时坚决主张知识人不能放弃理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当代价值在于人文理想。鉴于上世纪的"痛定思痛",新人文精神重视责任并考虑后果,反对"光秃秃冲动"与单向"知性思维"。基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与"趋向极端蔑弃人道"的历史教训,新人文精神推重"近人情"品格,强调公民意识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新人文精神关注知识之败与品节之败,尤其重视学术态度与学术精神对社会风气缓慢而深层的影响。"新人文精神"是王元化的最后遗产。

  • 标签: 清园王元化 新人文精神 市场至上 人文理想 学术精神
  • 简介:“风雨生涯逾六旬,鸿爪几多载艰辛。发皤颜衰节操重,襟旷神怡名利轻。是非得失何须计,荣辱炎凉莫较真。往事如烟心如水,壮怀逸兴昂然行。”(马友诗《退休领证之二》)“闲居远烦嚣,高吟畅素襟。朝市声聒耳,白首书清心。”(马友诗《闲居》)“堪笑纤行书兴萌,不尽意趣砚池凝。缕缕烟云潜幽梦,点点墨痕催新声。纸上涂鸭解颐事,月下挥毫旷怀情。莫道皓首诩高雅,习习春风惠闲庭。”

  • 标签: 艺术特色 诗集 清新 情真 闲居 得失
  • 简介:是毛水先生继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集中收录了文章50多篇,分为"故乡情怀"、"京华一瞥"、"校园内外"、"山川走笔"和"心海记痕"五辑.其中,"故乡情怀"、"京华一瞥"和"山川走笔"大部分是游记,记叙和描绘了各地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校园内外"记叙作者在自己所处高校的生活,"心海记痕"则是记录作者自己近年来的心态,这两部分都是作者身处高校对校园内外和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文情怀.

  • 标签: 毛水清 散文 《流云集》 人文精神 叙述方式
  • 简介:本书是百年中国比较文学基本书目的汇集,收录了(1904-2005)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编撰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图书1200余种,集梳理、考订和介绍为一体。本书体例分正文及附录两部分。正文主要是所收图书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提要。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出版年月、版次等,提要是对该书籍做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主要内容、篇章结构、学术风格及学术简评。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书目 海外华人学者 编著 出版信息 内容提要
  • 简介:老舍和赵阁相识于1938年的武汉。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是“文协”的理事兼负责人,而赵阁是老舍的秘书。两人因交往频繁而滋生了恋情。赵阁既有男子的豪气,也有女性的温婉,她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老舍;而老舍的幽默、睿智、勤奋也给赵阁留下很好的印象,两人因志趣相投而相互倾慕。不久,因战事吃紧,日军逐渐逼近武汉,国民政府下令疏散机关工作人员。

  • 标签: 赵清阁 老舍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凄婉 美好 进步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