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10大优秀影片中,竟然同时出现了4部华人电影(《卧虎藏龙》《花样年华》《苏州河》《顺流逆流》)。华语电影俨然登堂入室,脐身世界电影的主流。但是当华语电影这道风景线日渐靓丽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世界电影中的东方元素更像是一种消费性的元素,这里的东方更像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一个远离西方的陌生而传奇的东方奇迹。一、爱情折磨东方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敢爱敢恨的爱情浪花。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无不惊天地、泣鬼神。勇敢忠贞是东方爱情的精髓。而《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叙说的却是另一个东方寓言,在这个寓言中没有爱的愉悦,也没有冲破爱的牢笼的酣畅淋漓。影片所构建的

  • 标签: 《卧虎藏龙》 《花样年华》 好莱坞电影 东方文化 华语电影 爱情
  • 简介:在1950年代早期,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发起了一次动员,这是现代史上处于和平时期的规模最大的动员之一。战俘、劳改犯和退役老红军调遣至戈壁荒原,目的在于改变这里的图景,

  • 标签: 毛主席动员
  • 简介:  18岁那年,我离开故乡,前往英国某所著名的大学主攻历史.当时,我一方面因处在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而兴致勃勃,另一方面又因父亲去世不久而郁郁寡欢.……

  • 标签: 安慰安慰
  • 简介:<正>这两天雪好,心情亦好。本打算从那窗口翩然而出,到那长堤上去踏雪无痕,然而懒。便斜躺在沙发上,拥读闲书。先读南京张昌华先生的《曾经风雅》,打量往日那些"文化名人的背影"。其中有一篇《风沙红尘中的无名氏》,甚是有趣。无名氏并非无名,其大名有:卜宝南、卜宁、卜乃夫。无名氏小学四年级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

  • 标签: 踏雪无痕 南京中央大学 湘江文艺 三国演义 华先生 风情画
  • 简介:中国的作家很幸运,全然可以不担心吃饭问题,作家一成专业,即享受“坐”家待遇,他们没有什么具体“公”非办不可,落得自在。同时中国的专业作家也很寒酸,虽然手上捧的碗是“铁”的,但铁饭碗里盛的是“麦糊糊”。市场开放后,有些泥饭碗里盛的却是“燕窝粥”,惹人眼馋。

  • 标签: 燕窝粥 吃饭问题 文学写作 赵玫 “纯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简介:我将缩小,消失,像一道光在一座桥的跨度里沿着湖水铺排的山脉靠近那张为你准备休息的长椅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正>一、是矛盾,也是诗歌发展的契机和深化裹足不前不是文学的性格,毫无疑问,它同样不是在文学内部素以敏锐见长的诗歌的性格。面对一个蓬勃变异、日趋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包括诗歌不可能不以自身的多样化来观照、来反映它所生存的世界。而世界在五光十色地运动着。人们的心灵在承受着也在消化着:彩电牌子、组合家具、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哲学与反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与反结构主义……所有的灯都亮了,反而一片眩

  • 标签: 文学 弗洛伊德 历史感 诗歌发展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地运动
  • 简介:宝安戒毒所,一个憔悴不堪、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的女子坐在我面前。她的目光十分呆滞,不时打着呵欠,俨然一个中年病妇。其实,她只有20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时期。她流着眼泪对我说:"我们这种人,没有一点人格,不仅别人鄙视,就连我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我很后悔,后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标签: 黄莉 阿杜 对我说 休息场所 悲剧故事 不归路
  • 简介:1木,土本,水本,光本,繁茂态。心,木心的心,倾心的心,对谁倾心呢,对艺术。木心在《色论》里说,蓝,智慧之色。木心的智慧,纠缠于机敏与刻薄,活泼与较真,熟稔与生涩,入木与俏皮,我的意思与你的意思,出出进进、深深浅浅、真真假假。说它是一部大戏,也不过分。

  • 标签: 智慧 意思 真假
  • 简介:人说,赤水河“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一个“白酒金三角”的风土地貌形象,就这样勾勒而出.在二郎滩这一段,赤水河像一条水龙从山谷中蜿蜒而出,把一块地分成两半.一边是四川二郎镇,一边是贵州习水镇,天然地构筑成了一个太极图.郎酒厂、习酒厂(现属茅台酒厂)隔河相对,厂房从河边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在V型山谷里像一只腾飞的大鹏的两个翅膀,颇有气势.

  • 标签:
  • 简介:写作是自由的,阅读是自由的,评论也是自由的。但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自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就是负责任。作者的自由绝非胡乱建构自己的艺术文本,评者的自由也并非信手拈来某种文论去恣意解读一部“文学的艺术作品”。(罗曼·美伽登语)

  • 标签: 自由 文论 文学 解读 艺术文本 作者
  • 简介:《青年作家》杂志自2015年7月改版以来,追求经典和先锋,发掘潜力和新秀,把当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展示给读者,推出了大量佳作,各大权威文学选刊纷纷选载。2017年,各大权威文学选刊选载本刊作品如下:

  • 标签: 文学选刊 文学作品 青年作家 多样性 权威
  • 简介: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著名“幻灯片事件”,是现代中国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及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课堂“画片”上,见到替俄国人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周围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四年后,这一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得以重述,课堂电影放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围着看的也是中国人,而“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标签: 鲁迅 “看” 阴影 《藤野先生》 中国人 弃医从文
  • 简介:本文立足于经典的阐释学重构,从三个方面对《诗》经学化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学关照,认为,首先,《诗》之文本就具有无限敞开的阐释空间;其次,“诗乐舞”三位一体坍塌后,“凡圣贤之言《诗》,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的阐释策略又造成了阐释者的意义强加和文本意义的转换;再次,《诗》作为真理话语建构的文本依据,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以及皇权意识形态相互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其权威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在这三重因素的合力与互动中,由《诗》向《诗经》的经学化转换将是其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

  • 标签: 《诗》 经学化 阐释学
  • 简介: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标签: 王阳明 贝克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