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正>《江海学刊》1990年1月号发表赵宪章《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一文,指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审美的主体性。特别注重审美主体在实践中的意义,侧重从审美主体出发接受、认识文艺现象,侧重对文艺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主体性的规定。而文艺现象对于审美主体的价值关系,往往是它最感兴趣的课题。二、浑整性。它并不舍弃关于艺术现象的直观材料,虽然是理论批评,仍保留着形象体系的具体可感性。它将对象作为一个浑然整一的有机体,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把握。三、表述方式的意会性。即用直观、直感去体验、领悟,而不是“以言相传”,即不是用明晰、确定的概念进行表述。主要表现在概念与范畴的非确定性、意会性;理论学说中的意会性主张,如严羽

  • 标签: 表述方式 理论批评 形象体系 可感性 审美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
  • 简介:在已经面市的书稿中,出自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引入注目地占了六席之多:王富仁、赵园、陈平原、王晓明、陈思和、汪晖,是各个学科里首屈一指的.

  • 标签: 文学追索 现代跨世纪 跨世纪方案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