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个性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小说的发展,致使20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型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言》,现存十一卷四十回,每回演一故事,是一部与“三言二拍”同时代的短篇小说集。此书作者陆人龙,字君翼,浙江钱塘人,曾撰写有关明末辽东战事的小说《辽海丹忠录》,并曾协助其兄陆云龙选评、出版多种书籍。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型世言》 陆人龙 三言二拍 故事 成书年代
  • 简介:一人的心理是一个奥秘的领域,难以捉摸,因而也最为诱人。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把人心比作一座海洋,他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座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作为勇敢的探险者,都试图遨游心灵的海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不同程度上触及或描写了人物

  • 标签: 心理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 德语文学 20世纪 内心独白 弗洛伊德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从2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尼现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剖析这期间的小说比较集中地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决定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特征.本文认为,印尼殖民地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就是殖民地社会悲剧演进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小说 社会悲剧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略论
  • 简介:它之所以值得阅读是因为它证明了:最高水平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是关于生活传统的,而非那些英雄悲剧或者不规则、不连贯的英雄史。

  • 标签: 20世纪 天使 小说 俄语 十大 英雄悲剧
  • 简介:《20纪美国黑人小说史》是我国黑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专著。该书按照时代一作家一作品的模式对20纪美国黑人小说的发展作了详细、系统的描述和深入研究,发表了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述。

  • 标签: 20世纪 美国黑人 小说 历史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
  • 简介: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卡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①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卡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 小说 文学研究 美国
  • 简介:M.凯斯.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回顾了英国左翼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简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概述了英国重要左翼批评、历史和理论著作,对20纪英国左翼小说和部分英国左翼后殖民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讨论。该书内容全面,编写体例系统,视野开阔,堪称20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的宝典。

  • 标签: M·凯斯·布克 《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
  • 简介:V.S.奈保尔在其21小说《半生》和《魔种》中描写的婚姻既是小说主人公政治牟利和宣泄种族政治、文化焦虑的手段,又是管窥20纪后半叶以伦敦为缩影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婚姻主题”为自我言说的媒介,奈保尔谴责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对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奈保尔发出了超越国界、政治文化差异的伦理道德观的呼吁,该呼吁也是作家本人解除因其流散情节和文明危机感而引发的道德焦虑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后殖民 婚姻政治与伦理悖论 V.S.奈保尔 《半生》 《魔种》
  • 简介: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了男主人公孤寂残缺的心灵,净化了男主人公邪念与欲望,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礼遇。从这些女性人物在男性主人公眼中的形象以及男性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透露出郁达夫相当传统与保守的两性意识。

  • 标签: 郁达夫 女性形象 类型化 妖妇型 天使型
  • 简介:孙犁20纪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其建构的过程和意义都显示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孙犁以"落后""先进"的革命话语将女性纳入到宏大历史叙事中,并标明其形象的塑造重在指向革命而非人性、人情。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动作家不断调整、重构女性形象,以女性建构民族国家叙事,表现出孙犁追随革命的姿态。女性审美与革命话语间的冲突致使作家的艺术构成逐渐与主流文学产生裂隙,注定了孙犁被"边缘"的命运。

  • 标签: 女性 革命 孙犁
  • 简介:20纪后期,法国小说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以“新小说”为代表的多种先锋派尝试后,渐渐进入了一个难以用“流派”来描述的时期。一方面,多元的创作理念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小说作为一种个人心灵的载体和内心与外界的纽带,被深深地打上了“个体”的烙印。本文通过对法国20纪最后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的梳理,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何继承了先锋派对小说结构、文字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又体现了重拾现实主义传统的种种尝试,进而在“新”、“旧”、“内”、“外”、“虚”、“实”等理念碰撞之下呈现出多元、人本的图景。

  • 标签: 虚构 历史 身份认同 体裁与题材
  • 简介:《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是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早年的代表作,该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和模仿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引用和模仿是现代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这一时期,自我已经死亡,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去个性的特点。但在现代主义时期,语言也已经僵化,作家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作品中加入另外的表达方式,表现新的主题。艾略特本人就主张去个性,他的惯用手法就是对前人的摹作和引用。这种互文的写作方式在压抑个性的同时,又通过表现新的时代主题,融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 标签: T.S.艾略特 《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去个性化 风格 互文
  • 简介:将后现代主义小说放在广义的新时代技术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操作已经体现了麦当劳的几个基本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简单、快速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大量化原则;以能指技术的不及物性为保障的可预测性原则;以能指技术的无主体性为标志的控制原则。这四个原则既囊括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快餐特征。又体现了因写作技术意志的放纵所导致的、与非文本的社会技术相通的消灭主客体的异化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自由和反叛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文本 不及物 反叛 追求 能指
  • 简介:本文分析了露丝·尾关的第二部小说《大千界》所探讨的食品政治和性别政治,认为这部小说表现的为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而进行的抗争深深地隐含在有关男权控制女性生育和性行为的问题中。《大千界》表现了企图对土豆进行遗传学控制的跨国公司大佬和反对生物遗传工程的食品激进份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彰显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对于生育正义、性行为问题、多样性与自由生长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主流环境主义者与妇女生育权倡导者之间的诸多鲜明的结合点。

  • 标签: 露丝·尾关 跨国主义 环境正义 女性生态批评 食品
  • 简介:据中新社报道,“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于7月25日至28日在广州举办.2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优秀科学家、专家、科技企业家和国内知名人士,在论坛上共同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和谐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 标签: 华侨华人 论坛 广州 世界 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