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法国的影子中摆脱出来,这当然与摆脱病魔不同,而是象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发现自己的父母只是些‘正直的凡人’,于是长大以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样。”1981年安德烈·柏罗(AndiéBelleau)在一本既辛辣又痛苦的笔记体小说中就是这样描述他与法国的关系的。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个当初十分母性的法国,被罩上了一层小孩看待大人的那种神秘的光环。随后的诸多变化渐渐

  • 标签: 阴魂不散 法国 笔记体小说 弗洛伊德 魁北克文学 长时间
  • 简介:<正>野棉花秋天,在甘南舟曲的一个深山里,第一次看见了野棉花。就在脚边,一蓬蓬灌木的细枝上顶着暗粉色的小球。揉搓开,里面是棉花,带了很多棉籽的棉花。当地朋友说,是野棉花。小圆球

  • 标签: 野棉花 舟曲 一朵朵 雨纷飞 罐头瓶 开一
  • 简介:寅恪先生这首诗作于1946年。上引诗题见于《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在《寅恪先生诗存》中,这首诗题为《南朝》。前者比较切实,突出诗的背景与本事;后者重在抒情咏叹,在身世感怀中隐喻对时局的忧念,比较微婉。就诗论诗,应该说,两种诗题都是可以的:第三句诗中的“青骨成”,既是南朝的典故,也跟南京有密切的关系,都切题。

  • 标签: 诗题 本事 中隐 南朝 诗论 引诗
  • 简介:<正>《乐记》中说:“古人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经》三百篇原先大都有音乐。在古希腊酒神祭典仪式中,人们伴着竖琴等乐器的旋律狂歌曼舞,从中演变出抒情诗,后来又变化为悲剧和喜剧。古希腊神话中的诗和乐神是不分的,最初是阿波罗,后来是缪斯。苏联音乐理论家克列姆辽夫认为,诗歌与音乐存在着密切的

  • 标签: 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哈姆雷特 作品 戏剧 莎士比亚
  • 简介:<正>蒲宁,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宁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宁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宁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宁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有的文化学者根据我国古代节日的分类特征,将其分为三条线索,即农事祭祀习俗、宗教习俗和民族传统习俗。如果探究其源,应该说农事祭祀节日习俗为其根本。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经济,所以在敬时行礼的同时,亦重奉祈报,常使农事节日与祭祀节日浑然一体。如果区分其偏胜,如二十四气节形成的节日更多农事的成分,而如寒食、上巳、端午、中元、重阳、腊八、小年、除夕等则更多祭祀的成分:

  • 标签: 祭祀节日 民俗节日 除夕 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 祭祀习俗
  • 简介:传统批评认为经典文学形象是"超历史的个人",具有原型价值,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则研究经典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产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进一步提出了"主体形塑"概念,指出文学形象是不同话语对人物及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进行阐释的结果,且阐释非一次性完结,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变化过程。"黑维纳斯"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以其黑白混血情妇让娜·杜瓦尔为原型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从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形象在波德莱尔的作品及早期批评和传记中,在T·S·艾略特、本雅明和萨特等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在当代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改写小说中被不断塑,先后经历了"致命女性"原型、波德莱尔多维度的他者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主体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塑的核心是种族和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不同话语不断围绕"黑维纳斯"的身体意义进行对话、商讨和争论,塑造了一个承载着复杂历史信息的含混意象。塑的新变化也揭示了当代话语重构边缘主体、重书庶民历史、质疑经典,瓦解真理的转向。

  • 标签: 经典文学形象 形塑 波德莱尔 “黑维纳斯” 安吉拉·卡特
  • 简介:《伊翁》的开篇充满了张力,诵诗人在医与雅典娜的纪念赛会间游走,诵诗人的身份也游移在技艺与智慧、属人与属之间,开篇寥寥数语暗示出《伊翁》将要处理的问题,思考了诗和(诵)诗人在张力中的处身位置。

  • 标签: 柏拉图 《伊翁》 诗歌 文学评论 处身位置
  • 简介:本社新近推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的最新论文集。是书为作者近年来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论文的首度集结,对于佛经文本的文学因子,佛经体制与中古绝句的起源,谢灵运、李白、柳宗元、贾岛等著名作家作品与佛教的关系,敦煌佛曲的源流等诸多问题,都作了全新的探讨。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佛教 散论 福建师范大学 作家作品 论文集
  • 简介:中世纪宫廷骑士史诗《帕西伐尔》演绎了同名主人公成长发展为亚瑟骑士和圣杯骑士的历程。它与现代成长发展小说存在本质不同。主人公成长发展于秩之中,道路是的召叫和恩宠,取代个体和内在性的是共同体和公共性,时空具有救赎和终末意义。圣杯喻指成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即灵性引导下的世俗统治。

  • 标签: 《帕西伐尔》 成长发展 圣杯寓意
  • 简介: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民进入城市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关注这个题材的优秀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贾平凹的《高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对比论析价值。"骆驼祥子"与"刘高兴"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游荡,最终被拒绝的悲剧历程,无疑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含义。无论早期的"骆驼祥子",还是当代的"刘高兴",均无法摆脱物质生存与价值伦理坚守这个巨大的文化宿命式的矛盾,于是"骆驼祥子"们与"刘高兴"们的城市生存悲剧成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农民 物质追求 悲剧 价值伦理 文化反思
  • 简介:与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一样,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穿着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解读,认为其中不少女性人物都在按照幸运、有意义的工作和自我满足的理想构筑自我的殿堂.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讲述了女性的服饰和外表如何在自我塑过程中弥补了她们的性格.她们适宜地装扮自己为的就是建构她们的自我属性.

  • 标签: 服饰 自我 属性建构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当代苏联文学的一个黄金时段,也许并不像流行的文学史教科书所叙述的那样——或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降的“解冻”岁月,或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始的“改革”年代,而是在“解冻”与“改革”之间。准确地说,应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段。这一时期,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多种外文,走出苏联,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精品。这些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何以生成?这些力作之警醒人心的伦理向度,这些精品之塑性灵的道德能量,应该是构成其生命力内核的一个重要基因。

  • 标签: 苏联文学 “解冻”与“改革”之间 伦理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