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法律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到这儿的人要求进去,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乡下人想了一下问道:“那么以后能进去吗?”守门人说:“可能吧!但是现在不行!”因为通往法律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而守门人又站到一旁去

  • 标签: 守门人 法律 大门 要求 问道 可能
  • 简介:论文分析了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中异化与否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分析了戏剧中异化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单向度的人,并从作者的批判和否定的主题与创新的写作态度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关注.

  • 标签: 《动物园的故事》 爱德华·阿尔比 戏剧 叙述方式 异化理论
  • 简介:文章从权利异化下的众生相着手对《玉米》三部曲进行分析,揭示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在权利追逐过程中,异化的人性和悲惨的命运。在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地失去爱情,失去尊严,失去自我。进而分析在乡村生活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个体生命主体性丧失的悲哀。

  • 标签: 权利 争夺 性别
  • 简介:《金色笔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空间特征显著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工作空间、政治空间和私人空间三个层面解读了小说呈现的二十世纪中期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对个体自我的破坏性影响:工作空间为符码操控造成个体自我严重分裂,政治空间极为荒诞使个体处处身不由己,而代表私人空间的自由女性公寓只有在主人公的梦和崩溃�

  • 标签: 中的异化 异化空间 空间困境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在其早期三部小说、和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异化并为人类克服异化,实现自我提供了多条途径.本文意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把握马洛夫三部作品中异化的表现、现代人逐步走向异化的原因以及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苦历程.

  • 标签: 戴维·马洛夫 小说 主题思想 澳大利亚 《约翰诺》 《一种想象的生活》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在《李尔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本文探讨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法律希望对身体与欲望进行规范从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最终以欲望——确切地说,是男性的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生物特性因而不可抑制地胜出而告终。这也宣告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冲破政治力量的束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然而,在法律与欲望的交锋中,男性的性欲望被构建为自然的、生物的、毋庸置疑的,而女性的身体与欲望却成为了斗争的场所、手段与目的而被物化。随着莎翁作品走上神坛,上述性意识形态也在前意识层面成为毋庸置疑的生物特性及社会现实,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延续着不平等的男女等级社会。只有解构被构建为普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背后的性别歧视,才能构建非男权的本位知识。

  • 标签: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法律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