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一、人类不仅能思考,还能创造音乐艺术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虽然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1]由此我们联想:人不仅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还是能创造音乐和艺术的苇草。音乐的巨大力量和能量,不仅让人类能够镇定地面对灾难和死亡,还通过音乐,传达出对人们的终极关怀。

  • 标签: 音乐艺术 帕斯卡尔 终极关怀 哲学家 自然界 宇宙
  • 简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清晰呈现出历史重建与重述20世纪中国的努力。小说以多文本的"去历史化"方式,将革命编年史还原成民间野史般的流言蜚语和传说逸闻。小说在呈现历史别样意义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历史叙述试图通过逃离革命史的方式标示自身的在场,以"去历史化"方式再度"历史化",看似叙事野心宏大,实则并没超脱新历史小说的窠臼;小说中唱师这个游荡者,虽显示出作者的叙述权力,但他所探索的被压抑的历史主体,却无法建构一个完整的时代;作为一部去革命化的文本,小说通过叙述革命的消失来表明它对革命的态度,亦没能在"历史的野兽"的意义上捕捉重述革命难题的活力。

  • 标签: 小说写作 贾平凹小说 历史化 唱师 新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 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 标签: 西藏绘画 写实 壁画 唐卡
  • 简介: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的观点,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纵使笔不笔……非脱胎也.”如此之高水平者必深得宇宙、大自然、社会之奥妙.精通一画之法,即可得万法,万法归一,不离其宗.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俗去清至也”.

  • 标签: 石涛 一画论 自我
  • 简介:“蒋兆和的选择”(1)出自刘曦林先生的《蒋兆和》里的一小章,主要论述了蒋兆和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文艺。而作者之所以要再“蒋兆和的选择”,是因为刘曦林先生过于强化了蒋兆和对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性,

  • 标签: 蒋兆和 刘曦林 中西绘画 马蒂斯 流民图 人类情感
  • 简介:创新是漓江画派人才培养的原动力。漓江画派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保障等多方面坚持创新,探索出一条漓江画派人才培养的路子,为打造漓江画派品牌提供人才保障。

  • 标签: 漓江画派 人才培养 创新
  • 简介: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依据文字资料和典型的具体的图片,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嘻哈风格服饰图案特点进行的探究。主要从反传统、爽朗、富有想象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于反传统,从立意、造型、色彩、形象、主题角度剖析。嘻哈风格服饰图案在立意上力求创新,强调反传统、突出人的吸引力和生命的震撼力;在造型上把经过对现实深入提炼、加工与改造后的视觉艺术形象作为造型目标;在色彩上使用对比色、邻近色等制造强烈视觉效果;形象上变形、夸张,突破传统;主题上以对青春的赞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为主题。爽朗表现在结构方面,结构上秩序、和谐。富有想象力表现在立意上将各种不相关的事物抽象化处理为表达个人情感的艺术形象。

  • 标签: 嘻哈风格 色彩 结构 特点
  • 简介:"境界"是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词学理论范畴。王国维《人间词话》参酌中西文、哲理论,倡"境界"说,在词学乃至诗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被"词学家奉为圭臬"。不过,近人邵祖平在讲授唐宋词之余,编纂《词心笺评》,力倡"词心"说,认为王国维所说的词境都是词心,以"词心"词,比"境界"更加"赅当",因而"舍词境而论词心"。邵氏又在传统诗学、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诗词制作,皆始于感物,终于感人",以"感物"、"感人"为"词心"说的理论基石和本质特征,使"词心"说成为"境界"说之外又一宗旨明确、体系完密、根基坚实的词学理论。

  • 标签: 词心 邵祖平 词学理论 词境 论词 唐宋词
  • 简介:图像文化人类学志是用静态的影像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人类影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视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人类用图像文化人类学志的方法表述、研究、分析人类文化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但我们对图像文化人类学志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却极为薄弱。图像之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和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文化人类学的历史影像天空;二是成为独立地记录、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影像手段;三是帮助人们进行文字文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四是可以进入摄影展览的领域,形成图像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展示的新方式。

  • 标签: 影视文化人类学 图像文化人类学志 历史 意义和功能
  • 简介:台湾当代著名戏剧家纪蔚然在戏剧艺术方面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纪蔚然以独特的"三部曲"形式("家庭三部曲"系列和"夜夜夜麻三部曲"系列)在台湾当代戏剧史上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二、语言艺术上,大量运用脏话和俚语,并特意凸显台湾本土混杂性的语言风格,为台湾留下近数十年当代生活语言发展的记录;三、剧场性艺术上则注重间离效果的制造,凸显剧场的表演本质。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纪蔚然式的戏剧艺术世界。

  • 标签: 纪蔚然 “三部曲”戏剧 语言 剧场性
  • 简介: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方法僵化、内容陈旧、考试形式单一、实践课开设不足等问题。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需要从关注技术转为关注艺术、改变单一的授课形式、强化考核的综合性、加强声乐艺术实践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声乐教学等方面着手推进声乐教学改革,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 标签: 声乐教学 声乐改革 艺术修养
  • 简介:中国佛教造像中的飞天形象,经历了古代西域和十六国时期的早期摹写到匠师们努力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漫长历程,在北魏时期实现了印度风格、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相互交融的盛貌,北魏的石窟或寺院中的飞天造型,已渐趋显出成熟的本土化特征。飞天的面相、身姿、服饰、构图、装饰背景等诸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格演变,其造型的寓意也得到不断丰富。这一转变,使得作为佛教造像中的装饰性画像或雕像的飞天形象,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符号,丰富了飞天意象的审美内涵。

  • 标签: 北魏 飞天造像 审美意象 文化符号
  • 简介:在我国,连环画有着最广泛和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美术史是密不可分的。连续性、图文的有机结合性、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构成了连环画的主要特点。

  • 标签: 连环画 连续图画 小人书 回回图
  • 简介:油画艺术中的古典与唯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其自身的艺术特色,瞬间与永恒的完美结合。在当代这个艺术多元化的图像时代,油画艺术中的古典与唯美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和存在的意义?她是否已被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所取代?一、从传统中走来油画艺术中的古典与唯美起源在哪里,追溯欧洲美术史,自然会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虽然这个时期的艺术是以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存在,但其艺术的精神内涵影响了后来整个欧洲。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 标签: 油画艺术 唯美 古典 现代艺术 传统经典 艺术多元化
  • 简介:齐白石的花鸟画具备诗意,表达着其独特的精神感悟。齐白石早期的乡村生活体验深深的影响了他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其在花乌画中突破了以往文化花鸟画的局限性,将乡村的生活气息与花鸟的独特情态与意趣融入到花鸟画中,创作出具备时代特色和充满个人主义的写意花鸟画。

  • 标签: 齐白石 花鸟画 简约多样
  • 简介:林风眠先生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国绘画的先驱者”,他用其画作践行着“中西调和”的主张。就构图而言,林风眠大胆颠覆传统国画非立即横的构图程式,大量运用方构图,辅之以球面、弧形线、椎形体和纵横直线等,于坚实敦厚中增添灵动气息,使其画作既不失中国画的传统水墨意韵,又兼具现代感。

  • 标签: 林风眠 构图 方构图
  • 简介:对于舒伯特,在世时许多人对他抱有不公平的偏见与误解,一直到其离开人世的四十年后,身价才水涨船高。而我们现在对他的认知仍然太少,一方面因为舒伯特本人留下文字资料非常少,再加上他过世许久后,才有人开始收集关于他的信息,采访认识他的人。然而,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许多资料的可信度都要打上问号,这间接导致众人的许多误解。在十九世纪,只有相当少数的人察觉到舒伯特的天才以及他音乐里珍贵的财产,幸运的是,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以及德弗扎克都相当推崇他。在舒伯特去世大约十年后,舒曼成为第一位发现舒伯特器乐音乐重要性的作曲家,他在《新音乐杂志》(NeueZeitschriftfürMusik)里,大声赞扬舒伯特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与《d小调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并称赞舒伯特的作品有“无止境的长度,总是充满着音乐性与歌唱性,情绪时而热烈时而平静”[1]以及警告“拥有很少音乐想像力的音乐家们应该远离舒伯特的作品”。[2]李斯特则是对舒伯特的歌曲爱不释手,并著手把许多歌曲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成为李斯特平常演奏的必备曲目。此外,他还特别喜欢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除了写上严谨的指法和解说之外,也将之改编成钢琴与乐队的作品,而此首作品里的主题变形手法与循环曲式,更深深地影响了李斯特。勃拉姆斯则是收藏了许多舒伯特的手稿,而德弗扎克更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舒伯特的风格是独特的,我们可以找到与巴赫和贝多芬相当不同,值得敬仰且非常精致的复调写作”。[3]但是即使有这些大作曲家的赞赏,舒伯特的名气仍然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改变,因为大众对他一直存在着一些偏见与误解。

  • 标签: 钢琴作品 舒伯特 误解 偏见 《流浪者幻想曲》 音乐杂志
  • 简介:河西地区与高句丽壁画墓同时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影响,但又不尽相同,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色。两地石窟寺及壁画墓的形制、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存在着更接近的文化内涵和相互影响的元素。另外,对这些保存完好的图像资料进行细致的排列对比,许能提供一个合理的、系统的文化传播路线,同时,对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河西石窟寺的开凿年代和判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西石窟 高句丽 壁画墓 佛教艺术
  • 简介:中国近代声乐艺术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通过为日美、欧洲曲调填入中国歌词的方式,学堂乐歌在"洋瓶装国酒"中,完成了对于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任务,并有力推动了中国音乐的近代化进程。相较于学堂乐歌的开创性,真正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是以周淑安为代表、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一批声乐艺术教育家。建国后,各类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声乐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新中国声乐艺术教学体系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

  • 标签: 声乐艺术教育 中国现代 中国声乐艺术 近代化进程 实践 学堂乐歌
  • 简介: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是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山西皮影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表演操纵及其艺术特点。

  • 标签: 山西皮影 制作 表演操纵 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