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  20世纪的甲骨文书法实践,是百年书法拓进的一部分,也是上个世纪书法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内容.这个由诸多知名学者和书家参与的历程,是经过了一个由形向逐渐转变的过程.这里的形,是指字体本身的形而言,则有多层不同的解析.……

  • 标签: 书法实践 二十世纪甲骨文 实践谫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高名潞以批评写作、理论研究和策展实践,成为三十年艺术活动中出场较早且至今成果不断的关键人物之一。“派”理论的提出,以及相关展览等活动,给今日更加色彩混杂的中国艺术界带来新的热议中心。或许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理论总结的热情,或许出于对当代艺术评论中大量“错位”话语的困惑,或许就是来自其自身创建体系的“冲动”,高名潞的立论本身与表述方式包含了可以预期的讨论空间。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侧面 关键人物 艺术活动 中国艺术 艺术评论
  • 简介:在苏轼的形意观中,'形'''二者,他更推崇,但是并未因此而否定、贬低形的作用。在关于''的表述中,苏轼所说的'清新',在适用范围上,本意是指的花鸟画范畴;在含义的表述上,则年轻时所提的'清且敦'含义更深一层。文章认为,苏轼所说的诗画一律,最终所追求的,应当是:天工与清且敦。

  • 标签: 形意观 疏澹与精匀 天工与清且敦
  • 简介:讨论“派论”,需要对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哲学)有深入的理解,需要对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及其历史有透彻的了解和领悟,需要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文脉和发展有精准的把握,最重要的,需要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背景、逻辑、观念与形式的发展和内在的学理有深入的体验和准确的掌握。

  • 标签: 中国古典美学 札记 阅读 西方现代主义 艺术哲学 西方美学
  • 简介:在高名潞的理论构想中,“派”实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展览,一个是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了将它们有效地区分开,在本文中我将展览称为“派”,将理论称作“派论”。

  • 标签: 缺陷 理论构想 展览
  • 简介:艺术创作首先是艺术家的个人活动,而艺术家所生活的环境会对其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成长于广西的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我有一定的环境优势。我出生于广西,我的山水画题材也大都是广西山水的田园风貌。我之所以钟情于山水画并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 标签: 山水画家 乡土情怀 艺术创作 环境优势 个人活动 艺术家
  • 简介:厦门的鼓浪屿,自然环境优美而又文化积淀厚,漫步这座迷人的小岛上,我一时很想能买到一两件价廉物美的小文物或工艺美术品留作纪念。

  • 标签: 林清卿 印章 寿山石 薄意 浮雕艺术
  • 简介:1988年,我和秦玉芬在柏林居所分别完成了第一件装置作品。借此,我们约邻居,美国观念艺术家牛顿·海瑞森夫妇一起组织了一个聚会。这一天来的客人几乎都是居住在柏林的各国“海外精英”,有些客人直到今天依然与我们一见如故。我和秦玉芬在这个聚会中做的作品非常简单:她在一面墙上先贴了一层柏林报纸,之后在报纸上又裱糊了一层宣纸;

  • 标签: 经历 提问 装置作品 柏林 艺术家 美国观
  • 简介:近来人们时时讨论“工匠”这个热门话题。艺者,首先也是一类匠人,但不止于匠人。本文通过庄子的体道,从技艺蕴含的用志不分、心手物合一的凝神之境展开讨论,探讨匠人之功与艺者之境的统一关系。技艺包含了器具与肉身相契、心与手相应、哲思与艺行相生的多种方式。作为一种心上之音,是把握中国人心灵创构的秘钥,它既不是客观对象,也不是纯然意识中的东西,而是肉身与心灵的自觉契合、自由畅达。这种的心灵方式具有心目往还、心手相应、默照心行的要点,其中揭示了观看、上手、突破的问题,以此指向道技相生、循环互照的意匠世界。

  • 标签: 技艺 体道 意匠 统一关系 客观对象 匠人
  • 简介:与“派”有关的讨论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高名潞提出的核心理论;二是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的“派大展”;三是跟“派”理论密切相关的艺术创作。当前对“派”的阐述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方面。但是,理论只有和实践对撞才能激发真正的思维力量,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派”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讨论。

  • 标签: 艺术创作 心理论 美术馆 创作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形态多样的现代黑白绘画,挖掘出蕴藏在黑白作品中的生命理念和价值取向,并指出现代黑白绘画是以简约的黑白影像传达无尽的神韵,从而也反映出当代画家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沉思和不断追索必将使黑白绘画的艺术精神亘古常新。

  • 标签: 黑白绘画 现代 生命结构
  • 简介:高名潞认为如果要解读中国的当代艺术,特别是和传统非常相似的一些艺术类型,完全搬用西方概念则无法解释艺术家的意图、艺术创作的语境以及艺术作品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纵观高名潞的理论与批评研究之路,“派”论的产生是高名潞的理论观念的合理延伸,从20世纪80年代的“85美术运动”、“理性绘画”、“生命之流”等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契合 当代艺术 艺术类型 历史联系 艺术作品
  • 简介:<正>一盛情——这个东西可感而又可怕,它能逼你去做一件力难胜任的事情,你还无法推辞。我就是这样接受了向北大荒进发的任务。很不轻松,却又是一次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我对北大荒完全陌生,既感受不到它的“荒凉”,也体味不出它的“神奇”。但对于从北大荒崛起的文学高地并不陌生,在这个高地上站着一批年轻精壮的战士,他们是:梁晓声、肖复兴、陆星儿、陈可雄、张辛欣、张抗抗、陈爱民、何志云、刘进元……,把他们的名字都列出来,也许够一个加强排。这批各具才情的作家,年龄大多在三十岁左右,都曾在北大荒当过兵团战士,把他们一生中最富于幻想的那段青春年华给予了北大荒。他们在北大荒认识了生活,认识了人生,认识了自己。十几年前谁能想到,一

  • 标签: 北大荒 梁晓声 知识青年 报告文学 作品 湖南作家群
  • 简介: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恰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整体策划、组织、推进下,上海艺术家创作并展演了本届艺术节开幕式大型交响合唱《启航》、上海美术作品展"从石库门天安门"、诗歌朗诵会"从石库门天安门"。

  • 标签: 石库门 上海国际艺术节 天安门 诗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