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背离,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已经出现的问题,在实事求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美术教育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有所用,服务社会,也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高校美术教育 问题 解决策略 创新
  • 简介:一种观察我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文学是无用的,文学是无能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声音已经形成了当前文学研究的基本氛围。在历史考察、文本细读和各种理论对文学的透视中,有一种根本性的情绪是萦绕其中的:那就是对文学本身的垂头丧气。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本细读 文学本 根本性 声音
  • 简介:近日,《文艺报》关于民族文学的界定有人又有新说,面对民族文学的新的课题,似乎旧话重提,但仍有着值得探讨的理论空间。本文辩证地论述了民族文学的母语创作、作者族籍、作品题材等三个特征,给予了新的论证,进而对文学的民族性作了分析。一个民族在独特地域的、人文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即独特的文化人格,视为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中华各民族之间差异性和个性的显示。

  • 标签: 民族文学 民族性 普遍性 差异性 个性
  • 简介:当代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新异的演进与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与上世纪80年代的政治浪潮的冲击、90年代的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新世纪以来的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密切相关。经由三十年、三个阶段的不断演进与剧烈变异,新世纪文学已经逐步呈现出一种“三分天下”的新的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化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而当下文学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这些挑战,充满危机,也内含生机。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变动不居的文学现实,这是新的文学时代向我们提出来的新课题。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三大浪潮 三分格局 “80后”作家
  • 简介:受德里达影响,一批研究者将解构主义与政治一意识形态分析相联系,对种种根深蒂固的圣经观念予以深度质疑和剖析;另一批学者则致力于研讨德里达的宗教理念。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首要术语“异延”与圣经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然而他却认为,就人们普遍向往的稳定性而言,圣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这一点尤其通过“亚伯拉罕祭献以撒”和“巴别塔”叙事表现出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有益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但其语言风r格诘曲聱牙晦涩艰深,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读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 标签: 德里达 圣经文学 解构
  • 简介:宋齐之际文学观念雅俗嬗变的文化动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趋新求变的文化思潮,其二是士庶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和。这两大动因的形成都与佛学东渐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新文化在晋宋之际的广泛传播,对新变文化思潮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士大夫阶层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平等观念对士庶等级矛盾的消融发挥了重要影响。此外,佛经的通俗特征对文学通俗化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佛教宋齐士庶关系 文学观 雅俗
  • 简介:本文尝试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史做一种理论性反思。论文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文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范畴,即1940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现代主义”、1980年代的“现代”与“个体”、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与“地域文化”;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评价方式在何种意义上受限于特定的现代一i~-话语框架,由是造就了赵树理文学史形象的暧昧性。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评价赵树理这样的与现代文学体制保持着一种张力关系的作家时,需要意识到现代性评价视野的限度,并探寻一种将现代、传统及当代话语置于同一平台加以讨论的可能性。

  • 标签: 赵树理文学 现代性 文学体制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个体
  • 简介:我军军事文学是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军事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日益频繁,军事文学传播也成为军事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军事文学传播的作用,以便于更有效地促进先进军事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认识军事文学传播的重要意义,着力把握军事文学传播的多重要素,大力推动军事文学传播的全面展开。

  • 标签: 军事文化 军事文学 传播
  • 简介:徽章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民国时期的徽章设计艺术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关注。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将东、西方的设计意识交织在一起,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带来可借鉴的范例。

  • 标签: 徽章设计 民国 平面设计
  • 简介:《意大利游记》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但许多学者在解读这部游记时发现,歌德在意大利时期对古典主义艺术的接受有明确的范围,显得并不系统和全面,而这一切似乎与歌德广博的志趣不甚相符,甚至有悖于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温克尔曼古典主义艺术观对歌德所起的决定性影响,才能理解歌德在意大利时期的审美取向与艺术批评原则。歌德在接受温克尔曼古典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拓展了古典主义的伦理和美学内涵,并由此成就了德国的一个艺术时代。

  • 标签: 歌德 意大利游记 温克尔曼 帕拉迪奥 古典主义
  • 简介:对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陈晓明肯定了其小说创作的中国文化本源,剖析了莫言小说的本土化气质和西化风格,认为莫言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介入性和超越性,体现深刻而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的创作力,强调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文学的信心,中国当代文学已进入到成熟的阶段。

  •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观 创新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精英知识的书写,忽视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等知识。然而,正是这些口头传承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记载了一个民族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艺术传承教育策略的研究,不仅能让珍贵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得以世代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口头艺术 教育策略 当代学生
  • 简介:以昆曲为代表的吴地戏曲的兴起和宋代以后民间舞蹈的兴盛,使吴地舞蹈更多的与戏曲相互交织,在入“戏”、出“戏”间形成本质变化。戏曲兴起后吴地舞蹈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更多的以戏曲形式出现。以昆曲为代表的“雅”化戏曲舞蹈和以民间小戏为代表的“俗”态戏曲舞蹈是宋代以后至明清吴地舞蹈的主体,代替了本应借助吴地社会发展进一步上升的吴地舞蹈艺术,其整体风格是细腻、柔美的,文人士族阶层对戏曲、舞蹈活动的直接参与为整个吴地文化增添了“雅”、“文”的气质。

  • 标签: 吴地舞蹈 戏曲 流变过程 风格特征
  • 简介:"回儒"的兴起,与明清时期伊斯兰教的生存困境有关,也与明清时期的学术流变密切相关。明清时期,学术界对程朱理学的挑战,使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开始逐步丧失,这为"回儒"用儒家术语阐释伊斯兰教提供了可能。同时,异质宗教中的佛教、天主教与儒学交流对话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成就引发了"回儒"对伊斯兰教在明清时期作为的思考。"回儒"正是在明清时期这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学术氛围中,开始用儒家术语积极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哲理,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立一家之言,试图以"以儒诠经"的方式跻身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

  • 标签: 明清时期 学术流变 “回儒”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 标签: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20世纪文学
  • 简介:作为我国当代回族文学的一朵奇葩,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回族民俗。尤其是民国初期的回族婚嫁民俗,它的规范功能像一只无形的手,发挥着让人无法察觉而又强大的社会力量,规范着回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给《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来了爱情婚姻的悲剧。

  • 标签: 《穆斯林的葬礼》 婚嫁民俗 规范功能 爱情婚姻悲剧
  • 简介:2013年4月26日,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总政宣传部周涛部长和学院孙健政委为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揭牌并分别讲话,中国作家协会、驻京各大单位刨作室领导出席了仪式。仪式由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徐贵祥主持。研究中心将依托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展工作。

  • 标签: 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学研究 揭牌仪式 军事 中国作家协会 学术报告厅
  • 简介:《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世界第一篇系统谈论艺术想象的文学作品,它把文学创作中从构思、想象到意象、语言再到写成作品的整个过程和相互关系都作了详尽的梳理和论述。在认识和理解文学创作的同时,笔者联想到与文学艺术共生互溶的舞蹈艺术,以及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相通性和差异性;本文以两个不同种类的作品为例,重点分析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异同。

  • 标签: 文学创作 舞蹈创作 共性 差异
  • 简介:首届“全军中青年作家评论家高研班”的举办可以视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一次重新集结。高研班的写作在青春叙事、军旅写实、历史重述三个维度上折射出了新生代军事文学创作的总体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军事文学创作的走向。

  • 标签: 军旅新生代作家 青春叙事 军营写实 历史重述
  • 简介:不少论者都将孙犁的《荷花淀》与茹志鹃的《百合花》这两篇名作做比较,认为两者都是“诗化小说”。本文从“诗化小说”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文学的作品脉络入手,指出很难将《百合花》归为“诗化小说”的谱系。虽然《荷花淀》和《百合花》都是对战争题材的处理,也显然在主流的文学政策和观念之外有作家的独特追求,但是在艺术开掘的不同方向和程度上,两部作品是有所差异的。

  • 标签: 《荷花淀》 《百合花》 诗化小说 战争文学 艺术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