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亨德瓦塞(1928—2000)是奥地利维也纳精干线条的青春派现代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儿童艺术在符号运用、色彩表达、空间感知三方面的艺术表达有许多相似之处。亨氏创造性地运用螺旋线来构成画面,表达不同的艺术情感,儿童也会本能地运用手臂画圆圈,用螺旋符号来表达不同的物体。在色彩表达方面,亨氏凭借本能来使用颜色,擅长运用密集、光芒四射的颜色来增加螺旋符号的运动效果,这同儿童萌芽期的色彩感知特征高度一致。在空间感知方面,亨氏的艺术创作也体现了与儿童相似的表达。在亨氏画面多以俯视的视角描绘对象,还运用重叠的手法,这与写实期的儿童对空间感知方式是类似的。亨德瓦塞在饱览万千世界后保持人性的本能直觉,竭力回溯到儿童般的纯真艺术表达,可以说,正因为亨德瓦塞的作品和儿童艺术具有颇多共性,通过对其作品的体认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形式语言的感知,形成自我表达的艺术自觉。

  • 标签: 螺旋线 世界 绘画作品 艺术表达 艺术家 表现手法
  • 简介:当198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世界开始快速流行的时候,关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等主题的探讨在艺术创作中一度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激进的艺术主题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开始逐渐沉寂,尤其是进入2000年之后的十多年中,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

  • 标签: 奥克兰 社会分层 文化主义 艺术界
  • 简介:新科技浪潮影响下。博物馆如何将高科技运用于展览、陈列,使自己的展览模式与观者在展示空间中产生有效互动,使观众更深入地欣赏展品并了解更多的藏品信息,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克里夫艺术博物馆采用最新的科学手段进行展陈设计,让观众与藏品产生互动,体会参观博物馆带来的乐趣。

  • 标签: 博物馆 陈列 互动
  • 简介:“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聚焦1989至2008年的中国艺术活动,并对其展开了一次全新的阐释与探索。来自中国的71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的150多件作品,以及丰富的档案资料和综合数字资源库共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存全球化语境中成为中国历史的犀利的诠释者,并将他们的实验深深根植于全球艺术史这个主题的。

  • 标签: 中国 当代艺术运动 全球化语境
  • 简介:在以往对恽寿平生平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中,其早岁的人生经历,如与父隐居天台、南下抗清、鹫峰相会等,因其故事具有丰富的戏剧性而受到人们注目。王时敏之子王掞将之改编成《鹫峰缘》杂剧,吴伟业门生沈受宏以之作《赠毗陵恽正叔一百韵》,说明这些故事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文人们取用的创作素材。

  • 标签: 恽寿平 传承 世界 思维 人生经历 创作素材
  • 简介:作为意志主体的人,其实是存在于客观与幻想之间的生物。正因为意志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无法满足,人们才会不停地倾注于对幻想的关注。幻想,其实是人矛盾分裂的一种许诺;是人的意志与现实矛盾的平衡点。然而,当人沉醉于幻想世界的真实性时,由主体“我”与客观世界构成了一种疏离与异化的状态。

  • 标签: 现实矛盾 精神世界 产物 艺术 对抗 客观世界
  • 简介:水陆画是依附于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是根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的需求而进行绘制。在水陆画图像中既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又包含着大量民间信仰的祈愿需求。因此,研究水陆画的图像构成,既能了解宗教教义发展的状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绘画技艺与民俗信仰进行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宗教图像 水陆画 文化内涵
  • 简介:在中国美术界谈起郑艺先生,其人品画技均为人所称道。他生前任清华大学教授、院党委副书记、绘画系主任,他既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郑艺先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鲁艺精神"和现实主义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人生,使他成为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油画家。

  • 标签: 现实主义 绘画艺术 艺术世界 鲁迅美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 大学教授
  •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水彩画要走向更高层次,步入健康、稳步的的发展道路,应该从重视传统文化、向大师学习、融入世界几个方面下功夫,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努力融入世界文化,才能与世界水彩画拉近距离,才能影响世界文化。

  • 标签: 中国水彩画 传统文化 融合
  • 简介: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东方国家跃居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中外美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时至今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已不再是几十年前仅仅让国外友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而希望在全球对中华文化相对熟悉且颇感兴趣的今天,让中华艺术的独特价值得到更广泛认同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一方面让我们能够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自身艺术发展的资源,促进美术交流升华为美术交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同时,借助丝路文明的不断拓展,如何以-哈当的方式将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示与传播,并形成持久有力的互动,将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 标签: 世界文化 文化艺术 美术交流 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