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乙瑛碑》风格趋于严谨端庄,和内容极为匹配.虽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但各有特点.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的笔画要粗一些,多一分沉厚,有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已完全是隶书笔法.《礼器碑》多少还带有一点金文和汉简的遗韵.比起《史晨碑》则多了一份雄强,不像《史晨》那样平实.清方朔《枕经金石跋》有言:“《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碑》、《史晨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潭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古雅灵致,法度齐备,有庙堂之气当不是虚言,但“汉隶之最可师法者”的判断,时过境迁,需要“重新问题化”.

  • 标签: 中庸之道乙瑛 临摹解析 乙瑛碑
  • 简介:在篆刻中,两字印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效果很容易出彩。比如说,在两字印中突出两个字之间对比千变万化。我们今天就来刻一方突出两字对比的印章。

  • 标签: 篆刻 书法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业是技以游于道”以及明清印论中强调的“变化合道”,都是明清人的论印粹语。如此把篆刻由“小技”提升到“道”的品位,诚为灼见。“道”是什么?若就篆刻作浅显揣度,它当是指其艺术本质、原理及规律。以古代哲学意义上的“道德”观来说,探其本质即“体道”,循其原理及规律而行便是“德用”。这些均属形而上思辨的性质。对之鉴察和深谙,可谓之“悟道”与“明理”。然而,形而上的识道

  • 标签: 形而上 篆刻 艺术本质 哲学意义 原理 明清
  • 简介:学书之道,各有其法。我知道不少朋友死劲临帖,用力之勤,功夫之深,很是令人钦佩。不知怎么着,我走了另一条路———死劲看书(包括读帖),不怕朋友们笑话,我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地临过帖,我也意识到这无疑是一大缺陷,应当补课。这大概和我的工作不无关系,因为要搞书法理论,就不得不在看书上多用些时间。我看书,面广而且杂乱,但大抵不外文史之类。日子久了,觉得间接地对写字有了不小的补益。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写字。写字的人,倘欲有所进取,学问修养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历来的书法家多是学问家。我以为,字写到一定程度(基本技法大体都掌握的程度),再往上一步步提高,几乎全靠不断积累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滋补,否则会出现虚弱贫血、底气不足,甚而至于中途败退。我主要是写“二王”一路的行草和楷书。我的师法吸收,也始终围绕我的主攻方向进行的。与之距离太大的碑帖,不写,只是看。看的过程中逐渐锻炼眼力,能分出好坏来。有时还不妨做点研究,如汉碑之类。有朋友说,“二王”一路书法,前人几乎把文章作尽了,你还这么搞,有希望吗?可我就是喜欢,已经上了“贼船”,不撞南墙不死心,随它去吧。古人有云:“书通则变。”“通”,是从总体意义上说的,即通技法,通书史,通理论,这是...

  • 标签:
  • 简介:作为油画家.刘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有画名,他的画名并不单单是见诸于全国性大展的入选和获奖.从学术上看.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发乎性情有归乎时代的个性特征.取得这个成果颇不易.然而就是这个刘云却一头扎进了水墨艺术之中,并且出手不凡很快登堂入室而得到了水墨界的接纳,评论家的关注.从而得以参加一些重要的国画艺术展事。

  • 标签: 刘云 美学 实验 山水 八十年代 水墨艺术
  • 简介: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认识张仁伟了,只记得是在网络上认识他的。真庆幸生在网络时代,感谢网络!那时,他是刚从学校毕业南下广东打工的追梦者。一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充满诱惑与躁动的地方,居然能淡定地坚持书法这寂寞之道,这是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佩服仁伟之一。多年过去了,仁伟仍在坚持他的理想与追求,这是我佩服他之二。

  • 标签: 寂寞 天道 网络时代 年轻人 离乡
  • 简介:本文以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为学之道为研究对象,从'发明本心'的临帖方法、'六经注我'的创作精神以及'学而为人'的学书目的三个层面探讨,以期优化书法艺术的临习方式、创作方法,深入探究书法艺术的作用与目的。陆九渊的为学之道对书法艺术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为学 本心 书法
  • 简介:  漫画,通常人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对社会世事人情讽刺戏谑的绘画形式.因为它关注时政、讽刺生活的态度并多以'丑'像的形式见诸报端,似乎于追求美善统一的审美意境大相径庭.然而,当我初次看到丰子恺的漫画时,就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道卷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

  • 标签: 丰子恺 绘画形式 护生画集 美善 笔墨技巧 大象无形
  • 简介:当今的雕塑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两类差别:一种认为雕塑艺术应以艺术的规律为根本.具体表现在雕塑创作中,重视创作之步骤、方法,突出技术、技能,以求通过完美的技艺表现使艺术规律得以充分的体现,讲求从实践进入探讨艺术之理;另一种则为西方后现代思潮所激发,具有强烈解构性思想及新宇宙观、新科学发展观.认为既然艺术创作是以表情达意为指归,雕塑创作也不例外,应打破或抛弃规律的束缚.在他们看来,传统的艺术审美已不成为艺术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我则认为,上述两类虽有种种相左之处,但都只抓住艺术活动的一个方面,只重手段、重技能,不重艺术表现之根本,或只知道结果,而没有很好的表现手段,艺术创作只凭灵光一现,那终究只能流于空泛.

  • 标签: 知行合一创作
  • 简介:“或许,在我们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言谈中,能够说的最清楚、最明确的一点是:它就是一个非常不清楚的、争议性非常大的概念。”这是哲学家理查得·舒斯特曼在撰写“美学和后现代主义”一章时使用的开场白,但他却在为这一章节作结时,提出后现代主义“坚持的信条是:艺术和美学,在我们的社会、伦理和政治领域是如此的强大而无处不在,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创作方法 舒斯特曼 政治领域 争议性 开场白
  • 简介: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一词,最早由英国布莱尔政府于1997年提出。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是"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 标签: 产业整合 文化创意 金刚 变形 创意产业 布莱尔政府
  • 简介:进入数字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电子化载体对传统纸质图书造成了极大冲击。信息的猛增,让纸质图书的图像界面设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面对这种变化和冲击,纸质图书的界面设计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一、纸质图书图像界面设计的视觉逻辑化、链接化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爆增、堆积成为这一时代的最大特点,这让纸质图书的图像设计面临极大困难。

  • 标签: 纸质图书 信息文明 界面图 信息时代 图书内容 信息技术
  • 简介:《平山堂图志》是研究清代版画及社会文化的重要书籍。笔者在回顾版画史研究的成果与限制后,尝试从《平山堂图志》出发,依据图像本身所提供的资料条分缕析,将观看关系注入权力的元素,从而进入反思的范畴,即版画预设的观者如何在观看之中重新赋予地方名胜以新的意义,彰显出地景塑造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笔者认为,《平山堂图志》作为歌颂太平盛世的政治产物,不仅是乾隆皇帝南巡扬州的“旅游指南”,更是大清皇室、官僚等权力机构对于行政、文化乃至帝国秩序的想象。

  • 标签: 《平山堂图志》 版画 扬州 地景塑造 政治权力
  • 简介:对历史传统、社会人生和文化艺术所秉持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一名艺术家的境界,更是一名书法篆刻家的思想之根。昌少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狱中拜师",师承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汪新士先生,接受了浙派刀法的严格训练。而这严格训练的体系主要建立在对秦汉印的解读和阐释上。

  • 标签: 艺术家 治学 哲理 激情 严格训练 书法篆刻家
  • 简介:一缘起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文化趋同而导致各民族文化特征消失的焦虑,经过文化学者的警惕慢慢有所缓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东方设计语言如何去展示其民族、地域文化,无非是其民族、地域文化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之处或其民族、地域文化优势是什么。这是当下在文创研究语境下的设计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东方智慧的当代显现——如何让世界,更确切地说让西方重新认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设计,感受这些设计作品的魅力,这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全球境遇与本土意识”。

  • 标签: 东方智慧 设计语言 民族文化特征 衍生品 展场 国际
  • 简介:2012年12月29日上午,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学术论坛在浙江美术馆国际学术报告厅举办,当代美术史论家孙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士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黎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尉晓榕、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及各大媒体和艺术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论坛以“横轴视界:长卷作为视像之道”为主题,采取主题报告和现场提问的方式,理论家、策展人、画家等从各自角度对本次主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和精彩点评。曹意强从观者到作者这两个角度谈论了长卷的形制之因,同时又参照了中西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谈论了长卷的视像之道

  • 标签: 学术论坛 中国画 双年展 视像 杭州 视界
  • 简介:2016年9月22日-2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人事处(博士后流动站)主办,中央美院人文学院、艺讯网、艺文志论坛共同承办的“王逊美术史论坛暨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后论坛”在中央美院召开。本次论坛围绕美术史的原点问题“观看之道”展开,分为“对观看的观看”、“多元碰撞的观看”、“观看与权力”、“看与见”、“传播流变的观看”、“媒体的‘观看’与艺术史书写”六大版块.

  • 标签: 中央美术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 美术史 观看 论坛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