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最早的中国绘画是不是就提出了不取形似?我想在千余年的中国画的进展和流变中,我们的古代先辈最早一定还是把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的,不取形似应该是后来人提出的。我想一开始他们还是会相当重视的描写,只不过这个""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是有差别的。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展开从一开始就是分歧的,中国的绘画方式最早就是以线条来描写事物,以线状物。比如说它勾勒肖像,例如阎立本

  • 标签: 中国古代绘画 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尚扬 历代帝王图 女史箴图
  • 简介:  翻开中西方美术史,便不难看出,自古迄今,人类绘画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都与人们客观认识的万物万象有关.……

  • 标签: 中国画 写形 形心
  • 简介:沈宗骞"传神论"主要突出""、"貌"、""三个概念,尤其是"貌",有两重含义,一为"相貌"之义,与""、""共同构成画面表现内容;一为"描绘"之义,成为"传神"的重要表现手段,沈氏对比颇多见解.

  • 标签: 沈宗骞 “传神论”
  • 简介: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唐代是人物画发展的高峰,这离不开前代画家、美术理论家的努力与丰富繁多的绘画作品的铺垫,尤其是“以”理论。远古时期,庖羲氏观象于天,取法于地,始作《易》八卦,被认为是艺术的起源。从先秦两汉时期许多哲学家已经对“形神”概念作出了一些讨论,这为顾恺之提出“以”奠定了基础,为后期人物画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以”理论的发展和对唐代人物画的影响。

  • 标签: 人物画 以形写神 唐代
  • 简介:  南闽七月,遍地流火.泉州花巷许厝埕.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工作室内外一片繁忙.约八十平方的屋内摆满大大小小已完成或正待深入加工的木雕和泥塑.卢思立正在进行李贽雕像的泥稿放大,由于屋内空间过小,他在屋外用塑料布搭盖了一个巨大的雨蓬.他时而挥刀弄土,时而凝神思考,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着闽南人喜爱的功夫茶.卢思立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木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的自然木雕,因才施艺,大量保持木材的原始自然形态.卢思立还广泛涉猎石雕、泥塑佛像、树脂工艺和城市环境雕塑领域,并且取得令人惊羡的成绩.……

  • 标签: 写神 出乎自然 卢思立城市雕塑
  • 简介: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东晋的顾恺之到近代的任伯年.他们都以东方独特的造型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发展史。与西方造型观相比,中国人物画在造型方式、观察方法、空间表现等方面都立足于本民族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其”以线造型“的写传统、“气韵生动”的传神品格更是独立于西方造型体系之外.

  • 标签: 中国人物画 造型观 民族人文精神 “气韵生动” 中华民族 观察方法
  • 简介:孙岳颁的这幅行书“小花春初至……”作品写得完气足,通篇看上去堂堂正正,四平八稳又不失灵动。可以看出作者是帖学人手,临习“二王”一

  • 标签: 气贯 清爽气 疏朗清爽
  • 简介:我原本应该受到一些家庭的文化熏陶,然而我没有,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影像,我几乎是一个遗腹子,生下后即与母亲颠沛流离、生活清苦。

  • 标签: 张天民 书法艺术 碑帖 书学生涯 艺术精神
  • 简介:焦点与科学相关,与实证相连.它似乎科学地连接了现实场景与人的视知觉反应,但在东方的自主立场看来,这样的现实,其代价是视点的不可移动和一成不变,其生成的过程,亦显得极不重要,因焦点是连接终极结果的;点则刚好相反,它看似不够真实不太精准,但由于其场景和形象是因“移动和多维”而生,所以能折射人本的意志和立场,也因此,它往往给多元的演绎和丰富的体验,预留下巨大的空间,同时行进与位移,也透射出过程的别样价值.于是,除“结果”外,“点”勾连“过程”,显现出更丰富的价值.

  • 标签: 视知觉 科学 焦点 场景 连接 价值
  • 简介:书法创作是以人的精神活动为根本属性的。书法作者在创作中浚发于灵台的纯真精神,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根源。因为,书法作品是作者通过,意识、思维、心理状态等精神活动付诸笔墨,将自己的气质、修养、才情、意欲等抽象地体现出来的。这精神活动,又是与书法本体的形质及其可变性与表现力相互作用为归宿的。这二者之

  • 标签: 书法创作 精神活动 书法本体 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 根本属性
  • 简介:在艺术教育领域,素描曾是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学术话题,方方面面无所不及.然而,随着时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往日的争论正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渐渐平静下来,形成多元并存、多元并进的新局面.回过头来再看素描,以客观求是的目光和心态重新审视它,无疑对当前素描教学的改进和深化起着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素描教学 写实性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临摹课 教学内容
  • 简介:五体兼修,这比擅长一二体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耐心,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习书策略,需依据诸般综合情况加以统筹考虑,习一二体者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坚信,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字体。虽然推进较慢,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这样的研习方法所达到的浑厚饱满亦非一二体者可比。每种字体皆有各自的特性,需加以针对性的训练,然而其间又有无限融通的可能。相互之间有益的影响往往决定了主攻字体的高度。

  • 标签: 时间精力 综合情况 五体 裹锋 张迁碑 字距
  • 简介:今日中国,国际艺术资讯已经非常广泛,且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的文章和展事频频可见,美术学院的年轻学子的视野和作品,也在努力呼应着今天的当代性。然而,从一些基本层面看,习惯性审美限制和盲点却在潮水般涌现的现代资讯冲刷下,依然存在着,麻木和坚硬如铜墙铁壁。

  • 标签: 西方现代艺术 美术学院 当代性 性审美 资讯
  • 简介:本艺术是指建筑在泛神论及神灵崇拜基础上的艺术,但本文通过对本浅层次的挖掘和引申,将””的含义从“神灵”扩展至“精神”,并将本艺术和人本艺术进行阐述与对应比较,揭示各自不同的精神内核,以及反思它们对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联系与意义。

  • 标签: 神本 人本 崇拜 古典
  • 简介:<正>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他是一位高龄书法家,享年88岁,曾是七朝元老。唐穆宗向柳公权询问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 标签: 神策军碑 太子少师 唐穆宗 颜筋柳骨 书风 结体
  • 简介:放眼全国书坛主要展览赛事,一大批八〇后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猛精进,无论是经典技法的继承还是对作品形式的把握都传递出时代应有的信息,并逐渐在当下书坛占据重要位置。纵观当下书坛各类展览,作者年轻化、技法精准化、形式多样化是当下书法界的几大特点。

  • 标签: 书法 散论 王军 继承传统 形式多样化 作品形式
  • 简介:在20世纪的书坛上,谢无量的书法不假雕饰,以一片淡雅冲和之气迥异流俗。和鲁迅先生一样,他同样不以书法家自居。1964年去世后,其在书坛上就是一个"淡出"的姿态,直到20世纪末,才重新为书坛所认知,被推为"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对于谢无量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认真研究与探讨。

  • 标签: 书法散 无量书法 谢无量
  • 简介:“简约”与“淡”是中国画传统审美系统中重要的美学思想,培养简约与淡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国画画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开始从事水墨画创作,“简约”与“淡”便一直是我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希望达到的境界。对于这种目标的自觉追求,为我的绘画作品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也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更加喜欢那种简洁明晰、质朴与沉静的素雅画风。

  • 标签: 简约 入境 美学思想 传统审美 审美情趣 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