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隶书是中国文字变革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书体,隶书的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充满革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阶段。因此,对隶书形成、发展和流变的研究乃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对两汉魏晋传世碑帖,特别是有关这一时期的出土书法资料的排比分析,来探寻隶书演变的基本轨迹。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中所用“隶书”和“楷书”二词是以现代书法学通常界定的概念,而不泥于历代书论中关于“隶书和真书”名实之争的歧见,文中不沿用“真书”、“分书”等称,目的是为了简化书体称谓,统一概念,便于叙述和理解。

  • 标签: 隶书 流变 书体 中国 简牍 书法
  • 简介:黄宾虹先生是成就卓越的近现代国画大师,其书法亦不入俗格,独具面目,在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一生致力于书画、玺印、古文字研究,从篆籀文字中提炼出『参差离合,大小纠正,俯仰断续,肥瘦短长,齐而不齐』的『内美』价值观、审美观,并付诸书法实践。篆书难以出新,而黄宾虹所作篆书,却深得书之神理,在众多篆书大家中卓然自立,独树一帜。黄宾虹大约在二十岁即开始临写周代的《师寰簋》,后来将临写范围从两周铜器铭文扩大到甲骨文、玺陶兵器文字,数十年未曾间断。他从刀书的清刚中悟出杵书笔法浑厚之风,留下了不少临习金文的作品,如《临大盂鼎》、《临卫肇鼎铭》,《临免盘》等。六十岁以后,其篆书已初具个人面目,但尚欠精纯,如六十四岁所书赠友联、六十九岁所书《文

  • 标签: 黄宾虹 篆书 书法研究 书法史
  • 简介: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写方法和造型艺术。书法艺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种类之一,它与古代的诗歌、散文、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艺术门类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绚丽文化。书法是以中国汉字为依托,最初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经过数辈先贤以及书法家们的不断研究和对美的追求,书法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含量显现出来,它能给人以美感.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这两个方面。

  • 标签: 法之美 书法艺术 民族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中国汉字
  • 简介:一.审美意象的生成及发展在中国,意象理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中,“触象而构”的神话意象就已触及“象”及其虚幻性质了。而其后的老庄哲学和美学中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不是指客观事物的实象。

  • 标签: 审美意象 《山海经》 意象理论 上古时代 神话意象 老庄哲学
  • 简介:我们看景物有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愈远,它的形体愈小,这是最基本的透视,即形体透视,也称几何透视;二是物体的色彩因远近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即色彩透视或空间透视,本文主要谈的是绘画色彩的空间透视。人们常说,色彩透视的作用和形体透视是相等的。因为物体的远近感觉,是不能完全凭线条和形体充分表现出来的,而且我们辨别远近时,

  • 标签: 绘画色彩 形体 物体
  • 简介:本文中所谈论的动画表现手段是从动画作品中的造型和视觉的角度来定义的。动画的表现手段不但传达着纯形式的、纯视觉的美,而且承载影片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统。为了丰富动画的艺术风格,一方面丰富动画艺术的面貌应该多汲取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利用新的材料工具以及数字技术进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的所谓商业动画片大多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模式化生产,而避免艺术风格雷同的重要途径就是表现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 标签: 表现手段 动画作品 继承与创新 艺术风格 文化传统 文化内涵
  • 简介:技术美是人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劳动技能美.就设计来看,技术美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范畴.在我们看来,若是想讲清技术美的概念,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界定技术,然后再研究它的特性.

  • 标签: 现代设计 技术美 工业设计 生产性方式 功能性 流动性
  • 简介: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尽管在这个王朝的中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可那短暂的光景似乎是封建社会经历两千余岁后的回光返照。遥想汉家气象、大唐盛世的灿烂辉煌,清代的政治、经济自是无法相提并论。可是,在文艺上,清代自有其炫目迷人处。书法的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 标签: 书法 交游 张鸣 封建王朝 康乾盛世 中国历史
  • 简介:杨凝式(873-954),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一说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字景度,号虚白,因他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癸巳生,故又称“癸巳人”,此外。由于他的行为怪异,不拘小节,被人称为“杨疯子”。杨家出于隋朝功臣杨素的名门,其父杨涉为唐昭宗朝宰相,擅文辞。杨凝式在唐哀宗天佑二年(905)登进士及第,解褐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唐灭亡后,他在后来的多个王朝中做官,担任过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周显德初年(954)任左仆射,他于该冬天卒于洛阳任上,赠太子太傅。

  • 标签: 杨凝式 书法 陕西
  • 简介: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家的作品留下了各自所处时代特征的烙印。但是,各个时代的艺术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代的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又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的成果。所以,艺术的发展存在着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表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巧,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 标签: 艺术家 绘画创作 艺术发展 作品 创作方法 历史继承性
  • 简介:董欣宾先生十五岁入无锡名画家秦古柳先生画室,十九岁考入南艺,三十七岁再度入南艺,为艺术大师刘海粟之唯一研究生。经半个世纪的心性砥砺、笔墨耕耘,董先生开拓了中国画新的时代,构筑起了全新的理论体系。他的艺术冶诗、书、画、印“四绝”于一炉,熔雄奇于淡远,引起了极为广远的流派性反应。

  • 标签: 于右任 中国画 理论体系 浅论 研究生 书法
  • 简介:唐代女性地位空前提高,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社会、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特征。正是因为唐代女性生活内容越发丰富,唐代女性文化充满自由和活力的艺术魅力,从而对唐代的美术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通过唐代杰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可以窥见唐代女性文化的别开生面之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仕女画、墓室壁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中都得以体现。通过对仕女形象的观察分析,我们看到仕女的造型由初唐早期那种头大身细的稚气相貌,变为初唐后期的矫健匀称甚至高大的体态;进而转化成武周时期的修长体态和腰腹间富有扭动的曲线造型;再到盛唐丰肥随意放松的形象;

  • 标签: 女性文化 美术作品 女性地位 仕女画 女性生活 曲线造型
  • 简介:本文基于目前美术学院课程体制出现的问题现实,以及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课程开设的要求,论证了调整美术学院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视觉文化 市场 现代艺术
  • 简介:写意人物画历经传承,是融西法最多的画种。本文借用西方艺术理性思辩的原理调和“六法”的精神元素.就写意人物画、写生、创作中的造型问题进行探索和阐述。

  • 标签: 写意人物画 造型 六法 绘画
  • 简介:扬州画派,是18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异军突起,是在清初以来绘画艺术越发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注入的一脉新鲜血液。清代中叶,在扬州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里,也在明清启蒙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扬州画派画家们以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领悟,并以自由、创新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格调,并开启了文人画发展的新天地。

  • 标签: 扬州画派 中国绘画史 艺术思想 哲学思潮 艺术创作 清代中叶
  • 简介:去年暑假,国画系领导组织本系教师开了个教学研讨会,会上大家就基础素描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传统修养比较深厚、笔墨功底比较扎实的老师认为目前中国人物画普遍没品位、格调低、不讲究,远没有传统的东西那么高明,那么成熟。究其原因,素描难逃其咎。这样的观点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对素描

  • 标签: 中国人物画 素描教学 基础素描 笔墨 中国画教学 传统
  • 简介:教育是无痕的艺术,班主任应以用心但不留痕的教育艺术,进行班级管理。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的职业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创新职高班班主任管理工作呢?本人试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 标签: 职高班主任 管理工作 创新
  • 简介: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共计三万余枚,近二十万字。秦简实际承载着一部大秦帝国的编年史,它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秦简里的墨书在书法史、文字演变史上更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标签: 里耶秦简 书法创作 学术研究价值 里耶古城 史料价值 龙山县
  • 简介:文献产生的前提是文字,而汉字滥觞于夏商,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东汉灵帝喜平四年蔡邕亲自书写的《熹平石经》和魏晋时期的《三体石经》等都是集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于一身的明证,因而书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文献史。因而,以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为主干知识的文献学,其并非‘‘纯客观的学问,它本身就是方法、观点和技能”。[1]

  • 标签: 主干知识 文献学 书画鉴定 战国楚竹书 上海博物馆 孔子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