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是罗中立奖学金重启后的第10年,这10年中罗中立奖学金一直努力探索在学院教育系统与社会艺术系统对接时,学院教育的定位与特点,优势与边界。经过10年的发展,罗中立奖学金本着教育、鼓励、策动、示范的宗旨与目标,鼓励年轻艺术家尝试突破已有的艺术观念与媒介理解。希望罗中立奖学金进入反省、归纳、整理、考量实验结果的阶段后,成为实验、操练场与新艺术的策源地。

  • 标签: 罗中立奖学金 学院艺术教育 艺术评选
  • 简介:一研究背景通常认为创意思维方法是发散的思维方式,但对于一些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来说,他们也会使用聚敛的思维方式。中国的设计学专业主要参考包豪斯的设计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原创和创新意识。例如创意图形设计相关的课程,聚敛思维与发散式思维在课程学习中并存。

  • 标签: 平面广告设计 思维方法 原创性 适用性 思维方式 课程学习
  • 简介:海滨小镇埃尔塞贡多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埃尔塞贡多美术馆由建筑师伊娃和企业家布莱恩.斯温尼以及热心艺术的收藏家共同创办,并把美术馆视为艺术实验。他们希望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为公众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兴趣。

  • 标签: 埃尔塞贡多美术馆 艺术实验室 社区 合作 教育
  • 简介: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去了美丽的海滨。吹吹海风、在碧海浪涛中追弄潮水、再拍摄几张美丽的海景和金色的海滩,本来是非常惬意和,陕乐的事情。可是悲伤的事情发生了!我心爱的相机,被一朵无情的浪花给打湿了,再加上当时我又不知如何处理,让这个陪伴了我三年的好伙伴,彻底“牺牲”了!

  • 标签: 相机 伤害 海水
  • 简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艺术中架上绘画的观念和语言手段已经呈现出多元和丰富的实验。架上绘画的实验表现在超越客观自然界的映像,将艺术家经过深入思考后的观念赋予对象,也就是说,它越过了自然景观和视觉感受进入深层意识的挖掘和探索,从而能够表达出心灵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在这一过程中它含有纯粹意义上的创造和支配。的确,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里有表达自由的本性,人的灵性和潜意识的自然觉醒会融合成一种能力,

  • 标签: 架上绘画 实验性 发展变化 语言手段 当代艺术 深层意识
  • 简介:环艺设计教育和空间设计教育在“中国式”的与建筑相关的人机界面设计这一大范畴内,“环艺设计”于近30年中,为相关的教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范围界定和相当结实的学理支撑。30年的持续过程,业内人征使用“环艺”一词进行对话和论述时,其内涵和语境一直在扩展、转换、调整……在丰富且“与时俱进”着;当然,并非仅止于“环艺”,

  • 标签: 设计教育 实验性 人机界面设计 范围界定 与时俱进 中国式
  • 简介:在我国美术界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用文字艺术介入游戏来做当代美术作品,这可算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85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两位艺术家谷文达和徐冰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他们通过文字实验,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式,以此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大师。

  • 标签: 文字艺术 当代性 实验 民族化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当代艺术
  • 简介:在设计原则中,"适用"、"经济"、"美观"是互为辩证的动态因子。在保证适用的前提下,经济与美观成正比关系;在保证美观的前提下,适用与经济成正比关系;在同等经济条件下,做到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且通过设计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精心协调、整合这三个动态因子。

  • 标签: 适用 经济 美观 设计管理
  • 简介:本文脱离传统陶瓷艺术的实用思考和技巧复制的束缚,寻找艺术精神的释放和时代进步的传达来探讨陶瓷艺术创新的多重可能,从艺术本身出发认识陶瓷材料到寻求个体创作心性显现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人类思想的递进和变迁影响着艺术行为的发展。表现在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语言与生命属性的探索实践以及创作个体的特质等时代精神体现。

  • 标签: 精神的释放 陶瓷创新 艺术性 探索
  • 简介:[编者按]本期专题围绕王国维展开。王国维(1877.12.3—1927.6.2),浙江省海宁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王国维时逢清末民初的巨变时代,西学东渐,东学西研,当时的中国学者开始尝试和借鉴西方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学问,解决中国文化与学术问题。王国维以其卓越的学术文化建树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开拓者与领路人。2017年是王国维诞辰140

  • 标签: 文化艺术 水中盐 盐文化
  • 简介:一、水墨之公共性近代水墨变革,传统样式向现代转型,其中重点,是为人物画之复兴。而人物画之所以成为问题,却又与传统样式无法适应现代之社会诉求密切相关。唐宋以后人物画衰落已成事实,其中原因学者多有探讨,论者纷纭,说法不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土,冲击原有文化,结果之一是,水墨被命名为"国画",以民族国家之认同而明辨传统艺术之正宗,于是水墨从原有酬唱答谢赏玩之文人雅事,一变而为社会关注对象,

  • 标签: 私密性 现代性 民族国家 杨之光 水墨人物画 变体画
  • 简介:张宏(1577—1652后),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明吴门大家。徐瀓《吴门画史》中记载张宏是沈周、文徵明的后传弟子,他宗法沈周、文徵明,并上追元四家和董源、巨然、米芾,又兼学北宋李成、郭熙和南宋李唐、夏圭,并融合而成自身风格。他极其重视写生,以自然造化为师,绘画作品极富真切的自然韵致及现实生活气息,相比同时期文人画中被反复描绘的清疏冷寂、远离尘世的幽山静水,多了一分平实质朴的入世精神。

  • 标签: 文徵明 元四家 夏圭 吴门画史 董源 视觉革命
  • 简介:材料作为雕塑创作一种材料表现形式,从本质上不同于木、石、金属、玻璃钢等材质,不论是木雕、石雕雕琢,还是金属焊接铸造玻璃钢翻制,只是物理属性发生改变,唯有陶瓷材料经过水与火的历练发生化学变化,将真正泥土变为炻器亦或是瓷器。如同石质一样坚硬成分,这期间足以可见其对工艺要求,运用它作为创作材料与表现手段自然就会受到材料特性与成型工艺局限,实验是对这种材料最好概括,没有大量材质颜色色釉配制实验,很难有创新作品呈现。

  • 标签: 实验性 陶瓷雕塑 结构 陶瓷材料 解构 成型工艺
  • 简介:“南北书风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史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史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史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书风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活跃于清初的广东遗民书家为数不少,他们的书迹有着祟高的文化地位。陈恭尹为抗清名将之后,大半生时间投注于抗清事业中。隐居后创作大量抒发怀古之情及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晚年跟仕清官员的交往惹来嘲讽批评。他的经历是很多遗民的写照,他的书法除隐含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也揭示了当时碑学推动下隶书复兴的书法风尚。本文旨在通过对陈恭尹的生活和书法研究,探讨清初广东遗民在清朝统治下生活面对的困境,以及他们的书法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标签: 明末清初 广东书法 隶书 陈恭尹
  • 简介:雍生,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陕西风翔师范美术专业。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 标签: 恋乡情结 人生 山水 水墨 心态 游子
  • 简介:由于汽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成年年增加趋势。并且,大型交通事故的80%为加速的影响而发生。通过视知觉的错视图案在道路上的应用,可以提高司机的警惕,将事故防范与未然是本研究的目的。在暂停和徐行等必要的人行横道前,多有事故的地区和学校路前与弯道上设置。实验分直、曲二大

  • 标签: 交通事故 安全驾驶 错视 图案 视知觉 事故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