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国外流行的乐器分类学理论及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的已经为中国学者所知,有的则是近年来由民族音乐学界提出的,例如“纵聚类法”和“类型归纳法”。熟悉这些方法,对于我们的乐器学研究是有帮助的。

  • 标签: 演绎分类法 树形图示法 纵聚类法 类型归纳法
  • 简介:"整体感知"理念对音乐教学特别是唱歌教学,有着十分可贵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很多值得应用的时机,也有很多具体运用的方式方法。本文试结合小学唱歌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整体感知"理念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整体感知 感官 审美
  •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 标签: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 简介:瓦格纳是德意志歌剧的改革者,他的歌剧不同于其他人,在他的歌剧中,始终坚持着戏剧至上的理念。本文通过对《唐豪塞》序曲的介绍,从它曲式结构的特征和管弦乐队的解读方面入手,以感性的方式体会音乐外部,理性的方式分析音乐内部,全面阐述曲式结构与管弦乐队对其歌剧的重大影响。

  • 标签: 三部曲式 感性 管弦乐队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