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黔东南台江苗族踩鼓舞是一种具有显著女性特征的苗族舞蹈。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笔者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不但对它的舞蹈特征,包括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动态特征等进行了观察、体悟,还对传统的九个鼓点与鼓点对应的传说和动作进行学习、记录。以期通过深入探析踩鼓舞的源流和形态,为未来苗族舞蹈的教材建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台江苗族 踩鼓舞 源流 形态
  • 简介:在舞蹈翻腾技巧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与量化调查,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式,为相应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舞蹈翻腾技巧 厌学心理 教学
  • 简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下,在当前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建设高潮的推动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而蓬勃的发展时期,带动了一系列西南地区的社会建设举措。例如,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等国际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合作、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国内合作。

  • 标签: 舞蹈形态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开远市 滇东南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
  • 简介:有位哲人曾经这样阐述舞蹈的含义:“舞蹈肇事于生命之初,舞蹈发轫于语言之前,阴阳交媾的太极图便是舞蹈的原始符号。茫茫宇宙、浩浩人生,无时无处不萌动着舞蹈的生机与旋律。”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舞蹈主题 艺术语言 艺术创作
  • 简介:广东省民间舞蹈资源丰富,其中《禾楼舞》、《春牛舞》最为百姓喜闻乐见、久传不衰。《禾楼舞》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是古代百越乌浒族人为庆祝五谷丰登所创造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春牛舞》是源于粤西山区民间的一种演唱性舞蹈,随着该舞的广泛流传,又相继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表演形式,但其基本内容是歌颂"牛"的奉献精神。两个舞蹈尽管表演形式不同,但共同的审美走向都是教育人们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节俭持家。舞风淳朴而热烈,曲调高亢而激昂,体现了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民族特色。

  • 标签: 禾楼舞 春牛舞
  • 简介:本文针对"全、荷、桃"769个入围群舞的结尾的分析,归纳出四种大形式十二种基本小样式结尾构图,主要包括:五种密集、两种疏散、三种动态和两种紧扣主题的结尾形态。通过百分比数据统计、对比与分析,考察近30年来编导的作品创作观念及其现实问题,为当下舞蹈创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群舞结尾 构图 审美意象
  • 简介:苏州打莲厢舞蹈动作活泼生动,节奏快慢结合,边舞边唱,极具水乡特色风情。通过对打莲厢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苏州打莲厢的舞蹈形态特征窥斑见豹。

  • 标签: 打莲厢 苏南舞蹈 舞蹈形态 敲击法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民间年节的历史发展脉络,从仪式角度解释秧歌与年节的关系,说明河北秧歌所呈现出的乡土习俗,进而说明河北民间秧歌年节文化本质,提出保护和传承发展河北民间秧歌,尤应注重民间舞蹈本体意识,并在原生态民间秧歌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 标签: 河北秧歌 民间年节 仪式
  • 简介:鼓舞是鼓与舞蹈的结合,鼓作为民间鼓舞的核心物,由于不同的样式、不同的背带方式以及在舞中不同的位置,构成"鼓"与"舞"不同的鼓舞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民间鼓舞形式。本文选取安徽怀远地区的花鼓灯、山东商河地区的鼓子秧歌和陕西横山地区的老腰鼓三个典型鼓舞进行对比分析,尝试通过"鼓"与"舞"的关系辨析,归纳出鼓舞表现形式的关系模式。

  • 标签: 鼓舞 关系模式
  • 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是中国舞坛上的一朵奇葩。半个世纪以来,它以高昂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取向,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劲旅。军旅舞蹈家们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着军队舞蹈文化一次次新的艺术跃进的特色和成果。而今,时过境迁,放眼当下舞坛,在军队舞蹈的一些作品中,少不了气势磅礴,缺不得雷霆万钧。久而久之,在一幕幕视听震撼的背后,却显露的是内在的空虚,感天动地的直白后,舞蹈语言的艺术性悄然退却……究其根本,是所负宣传任务过重所至,还是编导的思维与时代的脱节或退步?回顾历史,有士兵舞者在硝烟炮火中曾经写下的骄傲;环顾当下,载满荣誉之帆在狂风急浪中似乎要搁浅在虚荣的沙滩;放眼未来,遥遥路途鲜花与荆棘同在。军旅之舞,是否依然在战场般威震群雄?本文谨献上个人对历史与其现实的审视与思考。

  • 标签: 军营舞蹈 创作题材 编导素质 时代精神
  • 简介: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论述了《绿腰》的舞蹈审美和风格,归结为"柔美淡雅之态"、"圆润纷繁之姿"、"轻盈回旋之势"三个特点,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动态提炼上来,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对唐代软舞之一《绿腰》的动态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整理,提出了"盘旋"为特点的低中心单腿转、"含"、"腆"、"移"、"靠"、"挑"、"弯"、"旋拧"相生的身体动态、"流"、"回"、"放"、"旋"的线性流动的动态创造要点,以期对唐代舞蹈的审美研究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 标签: 《绿腰》 审美 唐代舞蹈
  • 简介:舞蹈的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抽象概念,它通过具体的舞蹈文化实践来实现。因此,对舞蹈审美现代性的考察必须落到实处,本文将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研究,透过舞蹈文化实践的主体行为、社会机制和结构的复杂活动,将舞蹈审美现代性置于一个文化社会学的背景中加以分析,以期揭示舞蹈审美现代性的某些特征,从而获得某种必要的启示!

  • 标签: 舞蹈圈 文化社会学 审美现代性 社会机制 内在结构
  • 简介:本文以胶州秧歌“三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三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三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三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 标签: 胶州秧歌 “三道弯” 民间 课堂 舞台 审美
  • 简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是一个有着白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地区。迄今这里仍完整地保存着“西山打歌”、“里格高”、“巫舞”等多种起源于原始部落狩猎时期的古老舞蹈;数千人参与的农耕民俗大型乐舞“田家乐”、“闹春王正月”;极为罕见的佛教密宗“八宝花舞”、“瓶花舞”、“莲花灯舞”,以及其他稀有的表演性、祭祀性、自娱性的白族传统舞蹈。其中高原坝区湖泊型和高原山区型两种舞蹈动律特征,是该地区人民与氐羌、藏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互融的结果。这些传统民俗舞蹈体现出白族的民族道德观念、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 标签: 白族 文化传统 高原坝区湖泊型舞蹈 高原山区型舞蹈
  • 简介:唐代巴中石窟飞天艺术是南方飞天艺术的代表,不仅数量多、雕刻精,而且姿态动作千变万化。唐代巴中飞天集中出现于初唐和盛唐时期,大致与巴中石窟发展演变的情况相吻合。从唐代巴中飞天的形体、面貌、服饰动态等方面来看,初唐飞天显得优美灵动,盛唐飞天则显得优雅雍容。在巴蜀传统文化、审美风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和主导影响下,唐代巴中飞天表现出飞动美、装饰美和写实美的独特审美追求。

  • 标签: 巴中石窟 唐代飞天 舞蹈造型 审美表达
  • 简介:Mu外翻是Mu趾向足外侧过度倾斜.形成第一跖趾关节向内侧突出。它是芭蕾演员中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尤以女性多发。Mu外翻有其典型的病理和X线表现,患足畸形、疼痛、活动能力下降,Mu囊炎和胼胝是常见的并发症。Mu外翻是由很多原因综合形成的,芭蕾演员发生Mu外翻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芭蕾舞特殊的下肢用力方式有关,髋关节的外开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可以从选材和训练入手,预防和减少Mu外翻的发生。

  • 标签: 芭蕾舞 舞蹈演员 MU外翻 X线表现 病理 症状
  • 简介:在世界全球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又将怎样适应当前城市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社会,并得以生存发展。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和考验。阐述豫南花鼓灯舞蹈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并将其原生态区生存环境方式的现状加以探讨和分析

  • 标签: 豫南花鼓灯 生态环境 生存方式 舞蹈生态系统
  • 简介:熟练掌握表演技能是顺利完成舞蹈表演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舞蹈表演的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构成的系统,这就是所谓的“表现方式。”当表演者通过练习掌握某种特定的展示方式,并根据这种特定的表现方式经过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个阶段形成动作系统时,就形成了舞蹈表演技能。内在舞蹈表演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表演者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因此,科学地揭示这一技能获得过程,从而提高舞蹈表演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舞蹈表演 系统分析 技能形成 表演者 表演动作 动力定型
  • 简介:源起发展煞尔铺里舞又称“解煞舞”。所谓“煞”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凶煞,可以解释为害人或破坏物品的狠毒的鬼的毒气;“解”就是将这种煞化解并祛除所具有的“憾”。因而,“解煞舞”意为通过舞蹈解除不好的气或恶气、恶习等。这一舞蹈源于韩国传统民俗,是由巫师用以接神的手段而跳的舞蹈。据说人们认为在村里或家里有杂鬼可能会害人.

  • 标签: 舞蹈 文化表达 韩国 传统民俗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