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典范组合课"是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课程设置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舞蹈形态的认知,因为民间舞教学是不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民族土壤的。"传统组合"在文化功能上偏重于一种"次生态"式的文化传承,它相当于民间舞蹈的"活字典","活历史"。"典范组合"则指"改编类"和"编创类",也就是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完成的组合。"传统组合"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民间艺术移植和保护的桥梁,而"典范组合"的教学价值重在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教学上的经典意识,它是一定时期,一定教育背景下,在"风格课"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教学组合。

  • 标签: 传统组合 典范组合 传统·典范组合课
  • 简介: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踏歌》是对深厚中国文化的一种诗般写意。有诗云"忽闻岸上踏歌声",又有诗云"踏歌连天晓",舞中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仙乐飘飘中载歌载舞,乐而忘返,沉醉东风,似一幅少女相携踏青图。本文通过对汉唐古典舞代表作品《踏歌》和汉唐舞基训内容、意境构建的分析,对比现代舞蹈的发展脉络,试图探寻汉唐古典舞所特有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精神的诉求。

  • 标签: 踏歌 文化传承 精神诉求
  • 简介:文章从辨析现代舞和当代舞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开始,指出当代舞蹈拒绝被界定的现状和原因。进而通过西方舞蹈学者的相关讨论梳理出当代舞蹈范式转移的三个特点,主张当代舞蹈应该是舞蹈发展到当下最前沿的艺术实验,是对舞蹈作为艺术媒介本身以及舞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和人的境况的最新思考。文章借用法国理论家朗西埃的“美学制式”及其所提出的“特异性”这个现当代艺术的内部发展逻辑,进而关联到个人主体性,即关于什么是当代人的探讨,这构成了文章希望强调的当代舞蹈的前提。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当代舞蹈之所以当代首先应该是福科以及阿甘本意义上的当代人,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具有了个人主体性的艺术家,才是当代舞蹈何以当代的前提,才能够有能力思考并实践最前沿的艺术实验以及对当下现实的干预。这是进一步理解当下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当代舞蹈实践活动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具。

  • 标签: 现代舞 当代舞 特异性 主体
  • 简介:中国“古典舞”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代舞蹈工作者,在探寻中国舞蹈之根的过程中,参照世界其他舞种(主要是芭蕾的训练方法)逐渐创建并发展起来的一个舞种。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戏曲舞蹈 民族文化 审美特征 舞蹈服饰
  • 简介:北京舞蹈学院80年院庆之际,笔者观看了舞院大学部的中国古典舞教学展示,感触良多。看到技巧出众人才辈出的教学成果,令人振奋,我们要充分肯定五十年几代人心血所创建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事业,但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提出问题,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北京舞蹈学院 观感 观看 技巧 肯定
  • 简介:《踏歌》——不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而是中国古典舞学者孙颖先生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舞台作品——一举夺得了全国首届“荷花奖”舞蹈比赛的“中国古典舞”金奖。这之后,《踏歌》“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在我的印象中,90年代广为流传的女子抒情舞蹈,在初期是张继钢的《女儿河》,在后期则是孙颖先生的《踏歌》。“古典”的创新和流行,作为舞界跨越世纪门槛之际的文化景观,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古典舞蹈 舞蹈文化 思想方法论 踏歌 古代舞蹈
  • 简介:舞蹈的个性,是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区别于音乐、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门类的根本属性,我们称为“舞蹈性”。对于“舞蹈性”的认识与把握,必须基于对舞蹈外部征象和标志的研完,也就是舞蹈特征的研究。中国古典舞的构建者或许无意于研究“舞蹈的特性”,但却在构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过程时正确的认识到了舞蹈的特征。认识到了人体动作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这一特征。从而将“舞蹈性”作为构建中国古典舞的首选条件,提出了“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口号。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艺术特征 舞蹈特征 舞蹈性
  • 简介:太极流传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武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它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蕴含着中国古典唯物哲学、医疗、保健、技击,同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体艺术。中国古典舞身韵是集武术、昆曲、京剧,于一身具有鲜明民族审美的舞种。在对身韵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太极与身韵两者间有许多叉和值得探讨的地方,基于此点,剖析、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共同发展,更好地为拓展人体科学,人体艺术的发展服务。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太极 身韵 运动轨迹 人体艺术 审美原则
  • 简介:本文采取了用同一模式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和解读性互证的方法,求取对于东亚古典舞蹈发展规律的学术性表述,并将东亚舞蹈圈从理论上放置到当下全球化的话语环境之中进行定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于东亚、亚洲、世界舞蹈文化的研究工作,预设了一个契机。为了全面彻底地研究中国古典舞,我日本和韩国作为两面镜子,把视角由从内向外,改为从外向内或者说自上而下。通过对于中、日、韩古典舞蹈之发展模式、审美标准、运行机制、艺术素养、舞蹈势态、史学方法这六大切入点,对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交叉的纵向爬梳与横向比较论述。

  • 标签: 古典舞 发展模式 审美标准 运作机制 艺术素养
  • 简介:2018年1月,吕艺生教授的专著《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中国古典舞和中国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思想引入中国古典舞美学的理论研究中,结合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规律和身体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和舞蹈学学科的一本基础理论著作。该书分为三编。上编"古典舞美学之源",思考了中国古代舞蹈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感体现和学理。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舞 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 传统美学 身体文化
  • 简介:为期两天的“2008·中韩古典舞蹈发表会”于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发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国呈才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协办,中国舞蹈家协会和日本瑞穗雅乐会作为支持单位出现。发表会由表演会、学术研讨会二个单元构成,与会的中方代表有冯双白、王克芬、董锡玖、罗斌、王伟、刘青弋、江东等,韩方代表有金英淑(重要无形文化财《春莺啭》第1号)及近30名古典礼仪乐舞的传人、作者崔亥利、徐埛遥、李淑姬、金贤珠等,日方代表系著名雅乐艺术家、《兰陵王》的传人三田德明先生等。

  • 标签: 古典舞蹈 中韩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舞蹈家协会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