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以施坦威钢琴调律为例,对“三五度调律”的程序和精确调律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介绍了基准音组分割精度的验证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钢琴调律 三五度调律 基准音组 分律 拍频
  • 作者: 李光伟王丽艳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9-19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9期
  • 机构:戏曲在实行综合化的同时,形成了种种法度,也出现了逐步分离的倾向。总的来说戏曲艺术是朝着给本门艺术更大的创造自由的方向发展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戏曲艺术综合化水平是日益提高的。戏曲的综合化,不单是文学体制上的总是包容戏曲所涉及的许多不同的艺术,由此建立综合性艺术部门,特别是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地进行整体考虑,为这些部门与艺术手段的出色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绎故事”的整体水平才会达到一个新天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戏曲电视剧是戏曲与现代传媒结合的重要形式。戏曲进入现代传媒,摆脱了舞台传播的束缚,借助现代传媒快捷地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戏曲进入现代传媒之后也影响到其自身形态的变化。戏曲电视剧美术设计的目的是要设计出根植于传统戏曲精神,又符合视听语言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既是戏曲的,更是电视的。最终。传统的舞台形式有效转化为符合镜头规律的全新意象空间。

  • 标签: 中国戏曲 电视剧 舞台美术 空间关系 文化精神
  • 简介:拜读了李玉声、邬可晶、蒋锡武、钱锦康等先生发表在2007年11期和2008年3、4期《中国京剧》有关谈“法”的文章后,使笔者大长见识,获益匪浅,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亦出于求教,我不揣浅陋,也在此就“法”的问题,谈些管窥之见,舛误之处,请李、邬、蒋、钱诸位先生及方家指下.

  • 标签: 《中国京剧》 京剧艺术 蒋锡武
  • 简介:《中国京剧》刊登了几篇讨论“法”的文章,看了之后,很受启发。有一些想法,谈出来以请诸家指正。

  • 标签: 京剧 “五功五法” 艺术评论 中国
  • 简介:相轻乎,谩骂乎!中国历来有“文人相轻”之说,其实豁达一点的话,也无所谓。文人大多才思敏捷,观点不同于自己的,自然会数落几句,并非结怨。很多人可能仅仅是图一时嘴乐,事后即忘。近来读《约翰逊博士传》,感觉这老兄便是一个没多少心机的人,脑子极快,说话也无所顾忌。倒是有好事者鲍斯威尔先生常常躲在一边,飞快地记录他的话语,才有这本大部头的传记得以传世。约翰逊还是幸运的,像歌德一佯,崇拜者的虔诚多少也是个安慰。

  • 标签: 笔记 歌剧 “文人相轻” 鲍斯威尔 约翰逊 传记
  • 简介:官员形象作为曲剧艺术写实精神的重要载体,贯通着作品的核心思想内容,同时也为受众传达着独特的民间文化立场,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市井乡民图景。在当下反腐倡廉的社会背景下,本文以河南曲剧表演中的官员形塑为视点来重新审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为河南曲剧表演中形形色色的官员形塑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立场及文化寓意,曲剧艺术与民间立场相融相生的微妙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使这一艺术形式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平民情怀,这也为今后曲剧艺术既紧跟时代步伐,又彰显独特传统艺术魅力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深入探索的导向。

  • 标签: 河南曲剧 民间立场 相融相生 官员形塑
  • 简介:颂扬民族精神 谱写时代旋律──评我省九三年个一工程”影视剧参评作品晓蔚精神文明建设"个一工程",对于规划组织好反映时代主旋律优秀作品的生产,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九三年我省"个一工程...

  • 标签: 九三 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文艺 精神文明建设 名著改编 儿童故事片
  • 简介:京剧伴我寂寥李巍岷“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这悠扬的程腔每一次都把我带回遥远的过去,使我回想起在国外度过的那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时光。那是在80年代之初。当时,我以国防部官员和我国裁军代表团专家的身份,连续数年参加日内瓦四十国裁军谈判...

  • 标签: 裁军谈判 李巍 李和曾 辕门斩子 坐楼杀惜 斩黄袍
  • 简介:2009年一部话剧《杜拉拉》,掀起了职场小说的产业风暴。借助小说的超高人气,明星效应的衬托,强强联手使得电影、话剧票房节节攀高。

  • 标签: 话剧 2009年 产业风暴 明星效应 杜拉拉 小说
  • 简介:高甲传统戏《审陈三》是我团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保留剧目之一。从17岁起,我就一直担任该团黄娘这一主要角色。十几年中,从继承到创新,对如何演好这个颇有典型性的人物略有点滴体会。黄娘在舞台上的形象,前辈们历来以闺门旦的行当及表演程式,规范的形体动作和严谨的

  • 标签: 高甲戏 表演程式 女扮男装 人物形象 剧种 传统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九八六年,我在《戏剧艺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当时在学术界争论已久的戏剧起源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确定戏剧性质的问题。既然戏剧是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而区别于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是作为一种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表演而区别于舞蹈、歌唱和杂技的,是作为一种以角色身份(不是以演员身份)进行的故事表演而区别于曲艺的,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体裁比较中抽象出属于戏剧一面的共同因素,由此把戏剧定义为:以角色身份表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显然,这种舞台艺术同舞蹈、歌唱一样,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 标签: 戏剧形式 中国戏剧史 戏剧艺术 黄帝族 戏剧性 文化人
  • 简介:第三幕第三场【如画般美丽的风景,前面是一家农舍,勾画出一座老式庄园的遗迹。一个大马棚,里面有装满草的拖车。马棚的对面是一个休闲的小木屋,或者说是一座茅草小凉亭,在一片树林中。围绕着打谷场的是一道简易的篱笆,后面是一座桥。它的左边是一扇门,右边是准备摆放早餐的一张桌子。

  • 标签: 歌剧 音乐艺术 剧本 《米兰女郎》
  • 简介:“法”,即“法相”,主要是指京剧(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的“亮相”。大家知道,“亮相”是属于表演时的一个程式动作,是演员在唱念做打的表演过程中,告一段落时,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一个停顿。这一停顿可不简单.要求演员将手、眼、身、步统一协调到一个准确、均衡、美观的动作中去。通过这一塑像式的姿态.能充分显示台上人物的外部精神和内在心理的双重状态。“亮相”做得不准、不稳、不美.就会大大削弱舞台演出效果。

  • 标签: “法” 程式动作 表演过程 演出效果 唱念做打 相对静止
  • 简介:“赵娘”是元杂剧《琵琶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是观众熟知和喜爱的中国戏曲人物画廊中最为生动鲜明的悲剧形象之一。2004年,团里排演改编后的秦腔传统剧《赵娘》,并由我饰演赵娘一角。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我有幸与“她”结缘,并在近十年的千余场演出中,倾力塑造了这个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抒写了自己在秦腔正旦表演道路上的新篇章。读准剧本的“情脉”

  • 标签: 《赵五娘》 情缘 舞台艺术形象 《琵琶记》 人物形象 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