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思想等理论资源来解读2014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消失的爱人》,深入挖掘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内涵。影片中的艾米有着复杂的三重形象,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但艾米的本我取代了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体系;艾米的形象是对美狄亚、阁楼上的疯女人等女性原型的激活,颠覆了以往银幕上自我牺牲或自我毁灭的女性形象;艾米的形象表面上体现了对女权主义立场的焦虑和反拨,似乎可以看作“反女性主义”的电影,实际上以狂想曲的形式反映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女性绝望的反抗。

  • 标签: 精神分析 美狄亚 阁楼上的疯女人 大众传播 女性主义
  • 简介: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平静的电影叙事展开了一幅全球视域下后现代的“离散神话”,电影以三段式的影像弥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以镜像语言展开了“具有贾樟柯特色”的性别思考。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中“空间政治”“父权”“母职”三个相互缠绕的话题式概念的分析,解构《山河故人》中“有意味”的性别意象,试图在贾樟柯创作谱系中厘清影片中性别权力的结构框架,以释《山河故人》中“独到”与“暧昧”的性别表达。

  • 标签: 《山河故人》 父权 母职 空间政治 女性主义
  • 简介:《精神病患者》作为心理恐怖电影的开山之作,将希区柯克擅长的悬念配以画面、镜头和配乐进行彰显。其女主男次的角色设定,女性人物他者化的演绎及女性意识的意象化表达,都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将男性与女性的对抗、男性对女性窥视的欲望及女权的变态式胜利传达了出来,形成了一个由意象、话语表述、心理等不同层次构成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电影文本,其对于女性人物心理的独特设定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效果和悬念的层次。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女性主义 他者
  • 简介:以秧歌为代表的民间小戏,既是为统治上层不屑和压制的对象,也是在森严的伦理等级制度中更具有空隙的所在,此种情形下它与底边女性群体特殊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乡村女性在与她们所珍视的小戏的互动中,发展出一套沟通、弥合上层教化与日常关切和情感需求的复杂话语系统。频繁出现的女性神祇,正可以视作民间小戏与底边女性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一种自证合法性的修辞,为我们打开了以秧歌为代表的民间小戏和乡村女性交感、互动的别样天地,在民俗土壤日渐淡薄的今天尤值得审视。

  • 标签: 定州秧歌 民间小戏女神信仰 乡村女性社会 修辞
  • 简介:正处女权意识在中国社会持续高涨,女性摆脱旧封建礼教束缚,朝着新时代女性蜕变的过渡期,欧阳予倩的《泼妇》与《回家以后》,均为“五四”时期最“时髦”之婚恋题材。从传统女性到“新女性”,早期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经历了逆境重塑和缓慢蜕变的过程。逆境在于对传统道德与价值观的突破与重塑,缓慢在于对新兴事物与观念的误解与更正。

  • 标签: 女性形象 新女性 欧阳予倩
  • 简介:音乐剧《摇滚·西厢》的故事源自唐代崔莺莺和张生的传奇小说,后世由此演变而成的艺术作品种类繁多,其原本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也逐渐变化并愈加丰满。而音乐剧《紫石街》则是根据文学作品中潘金莲的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笔者尝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理解这两部作品,将聚焦点放在这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崔莺莺和潘金莲身上,重点观察和比较这两位女性由于各自性格和思想的差异,如何从对自由爱情相似的渴望,到逐渐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最后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 标签: 女性意识 音乐剧 女主角 摇滚 艺术作品 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