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我们的“丁大姑”丁翠霞,一位了不起的“邻居大妈”。文革以前(1961年)即在校任教。在黄梅戏圈内,从领导、教师职工,乃至每个学生,都这么亲切而又毫无顾忌的称之为“丁大姑”。丁老师出生于1919年,老家在怀宁县普济圩丁家嘴,其父丁永泉(即丁老六)。由于家境清苦,大姑从小未学过文化,解放后上过几年识字班。她九岁时便随父亲四处搭班唱戏,后曾拜师蔡元赐门下学艺,攻花旦、闺门旦、青衣。第一出戏是传统剧目《何氏劝姑》。16岁时曾随父母赴上海,在灯泡厂当学徒,至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返回安庆,不久又复登台,在枞阳、贵池、青阳、石牌、桐城、安庆、大通、乌沙等地演出,常演剧目为《西楼会》、《天仙配》、《小辞店》、《二龙山》、《血掌记》、《渔网会母》、《双合镜》等,也常演出独角戏《苦媳妇自叹》《英台自叹》、《难民自叹》,幼时还登台“打彩”。

  • 标签: 《渔网会母》 传统剧目 《天仙配》 《小辞店》 《血掌记》 抗日战争
  • 简介:浙江电视台录制的电视连续剧《鲁迅》前四集问世之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也受到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和鲁迅亲属的鼓励与支持。作为浙江电视台的负责人和这个连续剧的艺术顾问之一,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惭愧。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把伟大鲁迅的一生搬上荧屏,这是个新题目、大题目、难题目。我们一个小小的地方电视台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一直觉得力不从心,所以迟迟不敢上马。有些好心的同志也陆续向我们提出忠告:我国至今连一篇全面评价鲁迅的论文还没有拿出来,你们想在电视上再现鲁迅的一生,谈何容易?.这块“硬骨头”还是不要啃好。但是,

  • 标签: 浙江电视台 少年时代 三味书屋 艺术顾问 在乡下 小伙伴
  • 简介:上海戏剧学院一九八○级毕业公演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是北京刘树纲同志新作。这个很长的剧名与作者想写成一个“报告剧”的意图有关,但上海戏剧学院演出处理显然偏重心理分析,着力于发掘人物行为的动机及产生某种动机的思想感情契机,并不强调行为本身的纪实报告,从而使演出具有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剧的格调。导演魏淑娴同志倾注全力于剧中人物心灵的剖析,追求角色情感、

  • 标签: 离婚案 魏淑娴 上海戏剧学院 社会问题剧 人物行为 剧中人物
  • 简介:在’95福建省现代戏调演中,福鼎县越剧团的现代戏《莫为归处愁》是一出寓浓情于凡事,从凡事显奇趣的好戏,是该团继前几年推出享誉省内外的得奖剧目《孩子剧团》之后,又一个成功之作。她又一次地揭示了“戏剧的生命在于精心创造”的艺术真谛。《莫》剧的精心创造,概括起来,我以为有下列四个特点:(一)强烈的悬念:在实际生活中,夫妇离异屡见不鲜。每逢社会出现动荡时,这种现象就更属常事。而《莫》剧则是

  • 标签: 现代戏 越剧 奇趣 艺术真谛 福建省 戏剧
  • 简介:上海话剧在“孤岛”及沦陷后繁荣一时,其中职业演剧尤为兴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给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动力,但戏剧的商业化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自然保全、发展了自己,反之,则自我戕害。商业戏剧过度繁荣下,轻视艺术、追求票房已然成为剧坛的重要倾向。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商业化的腐朽气息,但真正的批评家不会避谈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商业演剧的畸形繁荣,是现代戏剧商业化纷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 标签: 上海 孤岛 沦陷 演剧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