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尺八是我国古代的一件重要吹奏乐器,其名初始于唐代,汉魏时期已出现同类乐器,于唐代得到兴盛,广泛应用于唐代宫廷乐舞、乐部及民间俗乐中,并于唐宋两次东传至日本,在日本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至今;而在中国一方,尺八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尺八自宋元之后逐渐消失,至明末最终退出音乐历史舞台.20世纪初期尺八一词又不断重现于音乐舞台上,学术界称尺八存活于福建音的洞箫之中,称音洞箫又名音尺八,是我国唐宋时期尺八的遗制,这一论断得到了普遍赞同和广泛应用,似乎已成定论.那么音洞箫究竟是不是尺八?是否为唐宋尺八结合的遗制?本文将对此两种乐器做一细致的横向性比较研究,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原音洞箫的本来面貌,纠正对音洞箫长期以来的误称,为音洞箫正名.

  • 标签: 南音 洞箫 唐宋时期 吹奏乐器 音乐历史 舞台
  • 简介:本文是为纪念《雷雨》诞生80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阶段回顾了《雷雨》在日本演出、翻译及研究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1930—1940年代,是介绍和研究的初期阶段,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演出《雷雨》后引起了日本剧界的关注,此后,由秋田雨雀做序的日文版《雷雨》问世,继而出现了多种剧评和书评。第二个阶段是1950—1970年代,演出和研究都进入了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这一时期有多家日本职业剧团演出该剧,学界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曹禺的专家。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至今,《雷雨》的日译出现多种版本,其演出、翻译、研究工作都已走向成熟。2006年,在东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引起轰动。在日本,《雷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 标签: 话剧 雷雨 曹禺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戏剧交流
  • 简介:<正>戏学会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在温州成立,参加会议者有王季思、冯其庸、徐朔方、蒋星煜、徐扶明、王进珊、林庆熙、刘辉、彭飞、金宁芬等京、沪、闽、粤、江、浙教授、学者五十余人。温州是戏发源地之一。在戏曲研究深入发展过程中,戏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为海内外学者所注目。在已故著名学者钱扬先生及众多学者专家倡议、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学会正式成立。与会者就戏的源流、范围、概念及今后学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到瑞安参观了高则诚故居遗迹。

  • 标签: 南戏 戏曲研究 温州 徐朔方 学会工作 王进珊
  • 简介: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致力于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著述宏富,使之成为一名当今我国音乐学术领域的重要学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在其众多成果中,最耀眼的一朵奇葩就是关于对音的深入研究和其独具开创性的累累硕果,他说:“研究音音乐及其源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传统音乐乐学特点的理解,充实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华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

  • 标签: 王耀华 南音 音乐学家 民族音乐学 音乐教育学 中国音乐史
  • 简介: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华大地上被战火摧毁的文化珍宝不计其数。齐鲁儿女在浴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入侵的同时,也在殚精竭虑地保存齐鲁文化的瑰宝。

  • 标签: 日本帝国主义 南迁 七七事变 齐鲁文化 发动 军事
  • 简介:日本趋势剧(trendydrama)又称日本偶像剧。严格说来,在日本并没有所谓“偶像剧”这种戏剧类型的名称,日本人通常称其为“趋势剧”。偶像剧的名称主要在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使用。又称“青春偶像剧”。

  • 标签: 青春偶像剧 戏剧 评介 日本人 大陆 港台
  • 简介:文化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配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本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提升配乐艺术水平,推动配乐文化的发展。而分析研究国内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找寻症结、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日本配乐文化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亚洲的领头羊。日本配乐从稚嫩的小鸟,发展成今日傲视亚洲的雄鹰,既有日本民族历史的渊源,有音乐人的执着努力,也有适应其发展的社会土壤。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重视全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日本民族善于融合世界先进文化,为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强国的特点,催生了配乐文化的超越发展。当然,音乐人自强努力,政策和民众的支持,也是日本配乐文化突起的重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而日本配乐发展历程中,重视国民音乐素质教育,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注重吸取外来先进音乐元素,丰富和提高配乐艺术水平;大力发展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并注意从政策上为配乐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我国配乐文化崛起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日本 配乐 文化
  • 简介: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戲《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戲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 标签: 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 简介:我认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戏剧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治维新(1868)以后到明治四十四(1909)年左右。这是从歌舞伎开始转变到新剧诞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明治四十四(1909)年到昭和四十(1965)年左右。这是新剧全面发展的阶段。

  • 标签: 戏剧 日本 当代 明治维新 全面发展 歌舞伎
  • 简介:校讀《詞叙録》,發現尚有三點可以再作申述。第一,徐渭所言的'九宫'與蔣孝《九宫十三調詞譜》的體例有相應之處,但徐渭所見'九宫'未署作者,故周維培推估其是書坊圖利爲删去蔣序而刊行的另一種'九宫曲譜',可聊備一説。第二,徐渭將《香囊記》比作終非本色的雷大使之舞,源自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韓詩、蘇詞勇於'文體跨界',但不符合唐詩宋詞的本色之美,其道理如同宋代教坊中人雷大使的舞技再高,終究'色'不如女;明正德年間,《香囊記》運用麗藻繁典的時文筆法,在徐渭看來,自然不是宋元戲的本色出演,因此以雷大使之舞譬况《香囊記》。第三,有兩條音韻信息,可作討論:其一反映明代方言的部分語音已歸併不分,然腔調劇種使用的戲曲語言,應當先行'正音',纔能確保傳播更加廣遠;其二,徐渭解釋了'薄暮'的音義,應讀作'磨'上聲,意指妓女的假母——'鴇母',在曲中或寫作'博磨''薄母'。

  • 标签: 南詞叙録 南九宫 香囊記 雷大使 薄暮
  • 简介:明初南北两大戏曲声腔在并行发展了百余年后,南曲戏文忽然出现了新的转机。大约从成化年(公元1465年)以后开始,南曲戏文在东南几省间,陆陆续续变化出新的腔种来。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新腔异调更是曾出屡见。这些新腔调一经产生,立即便以异常迅速的态势,向南北各地流布,其发展之快,足迹之远,致使原有的古老戏根本不可望其项背。

  • 标签: 腔调 南戏 考述 明代 戏曲声腔 嘉靖年间
  • 简介:本文试图对福建各高校艺术学院设立音乐舞学科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并对设立音乐舞这门学科的课程结构原则和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寄希望音乐舞这门学科成为实现高等艺术院校文化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探讨福建高校艺术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福建高校 艺术学院 南音乐舞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 简介:日前,为期12天的2015滨重庆啤酒节圆满落幕,本次啤酒节打造了音乐至上的HIFI效果,为市民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体验。啤酒节的扩声系统由德国TWAUDIO高端扬声系统打造,系统采用了18只非常紧凑的Vera36搭配12只VeraS33心型指向超低音组合的垂直线阵列系统、12台K3DSP功放、MIDASM32数字调音台等。

  • 标签: 啤酒节 重庆 扩声系统 听觉体验 调音台
  • 简介:“说关”、“关子”普遍应用于戏的创作与演出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杂剧中也同样有此现象。南北地域相隔,但在说关(或关子)的运用上却不谋而合。说关之“关”,被释作情节之“关目”,在内涵上还有些距离。剧作家之所以将有关表演内容舍去,用一“说关”替代,恰说明此类内容在不同剧作中皆有所表现,以至形成为伶人耳熟能详,举手即来的“通同俗套”、表演范式,每当演至此类情节,只要略作提示,即可心领神会。“吊场”在早期戏中即已出现,“吊场”的运用,近似于“说关”,亦是仅以戏剧术语作表演提示。至于“场”如何“吊”,填补何等内容,用什么样的表演连接上下情节,则全靠演员凭借舞台经验临时发挥。“吊场”与“说关”,均为当时歌场的共同套路。演员看到提示,即知如何表演,用不着剧作家刻意安排。这是戏曲表演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主要标志。

  • 标签: 南戏 说关 吊场
  • 简介:②儿童艺术剧院演出《190中队》,姜自强飾馬俊,宋家琪飾指导員,盛龙慧饰小队长,顧幗一饰中队长。③友誼揚剧团演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崔鸿声饰支部書記,顧玉君饰民工营营长,丁曼华饰小琴。

  • 标签: 龙慧 崔鸿 宋家 艺术剧院 馬俊 玉君
  • 简介:日本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中一个主要成员国.汉字一直在日本文字中发挥着假名文字所难以取代的作用。那么,汉字是何时、由何人传入日本的?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学界各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 标签: 汉字文化圈 日本文字 考辨 东传 成员国 假名
  • 简介:落语是一种源于民间、口口相传的艺术。学界普遍认为落语是在佛教传入日本时僧侣为传教讲述教义而产生的。日本第一部笑话集《醒睡笑》是由一位擅长讲笑话的净土僧侣安乐庵策传编撰的,而落语渗透至民间则是在幕府的力量逐渐弱化,对落语师的管制逐渐放宽的过程中。近代社会以来,落语仍兴盛不衰。

  • 标签: 落语 幽默 文化
  • 简介:音是中华民族的古老音乐文化之一,人称她为音乐的“活化石”。从中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旋法、曲式、音韵等结构特色。由于她独具艺术特色,所以长期来引起音乐家对她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南音唱词 旋法 音音 金钱社会 起音 中国古代音乐
  • 简介:音发源于以古城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约于明末清初传人厦门。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历史、方言、民俗、戏曲、审美、师承等因素影响,泉州、厦门两地音在唱词唱句、撩拍滚门、咬字吐音、润腔、乐器演奏等方面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并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比较泉州厦门两地音唱词的差异,探究两地音形成差异的缘由,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

  • 标签: 南音 唱词 闽南地区 明末清初 因素影响 乐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