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地中协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与欧洲国家建立的最接近于同盟的一种合作关系,对于英国摆脱外交孤立、维持地中地区的"均势"起了重要作用.但英国既想享受同盟恩惠、又不愿承担同盟责任的外交策略,使地中协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隐患,也是日后地中协定终结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地中海协定 英国 索尔兹伯里 俾斯麦
  • 简介:英国学者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Abulafia,1949.12-)所著《伟大的海——地中人类史》(TheGreatSee:AHumanHistoryoftheMediterranean)中文版近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大卫·阿布拉菲亚担任过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欧洲研究院研究员,自2000年开始任剑桥大学地中历史教授,2003—2005年间出任剑桥大学历史系主任。他专注于研究古代中世纪地中经济史,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地中上的交叉与融汇,在地中国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是《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的主编。

  • 标签: 地中海国家 人类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题记 剑桥大学 中世纪史
  • 简介:诺曼西西里:中古地中世界的一页沈坚如果说,维金时代的海盗冲击是一场直接肇始于北欧本土的原生型征服运动,尚带有明显的原始性、野蛮性的色彩,那么,11世纪中叶前后由其后裔发自第二故乡诺曼第的这又一轮攻势,则可称作次生型运动了,且已具有了封建的性质。无论...

  • 标签: 西西里王国 诺曼人 拜占廷 阿拉伯 古地中海 诺曼第
  • 简介: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不争的事实。迄今为止,西方古代史研究中的视觉维度仍未在我国得到与这种大势相匹配的重视,利用考古实物探讨古代地中世界的研究依然少见。西方古代史研究中的视觉维度可包括使用可视化的方法和利用视觉史料两个层面,而要拓展此类研究首先需要扭转观念,重视考古实物作为史料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是将之作为对传世文字史料的补充。本文结合罗马不列颠尤其是罗马不列颠的马赛克的研究,对此加以具体阐述。

  • 标签: 视觉文化 罗马不列颠 可视化方法 总督 马赛克
  • 简介:土地革命时期,右江革命根据地曾在群众基础好的乡村试行创办“共耕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分析“共耕社”创建的社会背景、内容、实施方法、效果及其历史局限性。

  • 标签: 右江革命根据地 经济建设模式 共耕社
  • 简介:一般的中国地图(指正式出版的全图),通常是一幅长与宽的比例为3:2的挂图,这是20世纪最为流行的一种格式。这种式样的地图,是以大陆、台湾、海南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完整的版面,而将海南岛以南的广大海域人为地割裂为“附件”画在右(或左)下方。这种厨法由来已久,人们也习以为常。但这正体现了对海洋观的严重缺失,现在是到了严肃地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 标签: 中国地图 海洋观 附件 海域 海南岛 挂图
  • 简介: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之后,原红七军领导人黄松坚、黄举平、腾静夫等在滇黔桂三省边区创造性地坚持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建立起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中心的富宁县各族人民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配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标签: 滇黔桂边区 根据地中心 武装斗争 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