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984年7月,省委调整徐州、淮阴、连云港市委的领导班子,省委常委、秘书长孙家正任徐州市委书记,副省长李绶章任淮阴市委书记,团省委书记季允石任连云港市委书记。

  • 标签: 市委工作 徐州 80年代 回忆 市委书记 省委常委
  • 简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政治运动,全国大约有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早在1965年,上海便有零星人员前往黄山茶林场,开始了他们的采茶、农耕生活。10余年间,近万名上海知青,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播撒在那片土地上,他们体验着农村的辛劳,忍耐着恶劣的生活条件,在理想主义的热血与对家乡的思念之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他们之中,有曾经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有响应领袖号召的热血青年,也有饱尝生活艰辛的黑五类子女。他们来到茶林

  • 标签: 茶林 上山下乡运动 持续时间 农耕生活 农垦局 毛主席最新指示
  • 简介:通讯社在传播国际新闻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政治宣传的利器。近代上海是全国的新闻中心,也是中国通讯社的发祥地。本文初步勾画民国时期塔斯社上海分社的创建背景、人员结构及其与时代出版社的渊源等情况,有助于学界了解此一时期苏联的对华宣传政策的特点。

  • 标签: 通讯社 塔斯社上海分社 苏联 新闻传播
  • 简介:民国时期上海教育走向全面制度化,教师管理亦然。它包含六大要素,呈现出以资格认定制度为核心、薪酬制度为基础、进修和科研制度为辅助、著作奖励和子女入学免费制度为激励、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多重面相。这一制度在上海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于今亦不失借鉴价值。

  • 标签: 民国时期 上海 教师管理制度
  • 简介:近代上海的大学教授群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文化人“士”阶层的最直接的继承者。由于在近代中国相对不发达的经济体制中,人们对技术性专家的需求极其有限,作为“无所依附的人”的尴尬处境,便成了许多读书人的压力。本文尝试考察近代上海的大学教授团体,探讨其公共政治生活与传统社会网络如同乡组织的不同之处。大学教授社团是近代性质的团体,以共同职业取向和利益为连接点,将在大学从业的教师群体横向聚合起来,参与公共生活。教授们忧国忧民,意识到知识分子的天然责任,在国家纷乱、野蛮登场的情势下,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投机取巧,而是竭力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联。

  • 标签: 大学教授社团 近代上海 文人议政
  • 简介:回忆往事,有欢欣,也有辛酸;但有些人和事,却使我难以忘怀。我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生活,是在曾经被称为"孤岛"的上海度过的。那时,我家住在上海永安街,属法租界,但上学却要穿过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到英租界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泰晤士报大楼六层的正中中学附设小学读书。

  • 标签: 上海 生活 回忆 小学三年级 侵占 日军
  • 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执行这个政策的主要业务部门是商业部门,主要措施是对多数工业品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这个过渡政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使许多原来不能开工的工厂得以开工和获利。随着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全面完成,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营商业对私营工业经济领导关系随之消失,原有的加工订货形式已不相适应。因此,中央在1956年提出了关于工商关系问题的各项办法,解决新形势下工商之间的矛盾。上海作为全国的工商业中心,针对不同商品门类的特殊性试点推行工商关系调整办法,提出了实践操作中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工商关系调整,对经济结构的完善具有全局性意义。

  • 标签: 上海 工商关系 工业品采购供应站
  • 简介:抗战胜利后,上海电影院业力图恢复振兴,电影院业同业公会在重组后亦为此多方筹划。公会着意于影院经营需要,从票价调整、营业秩序、税费减免等方面既与政府交涉,亦与同业协调,在维护行业秩序、谋取同业公益方面发挥重要功用。公会之自治行为,得益于同业支持,但受制于政府的支持程度。公会的团体交涉可节约交易成本,为影院经营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 标签: 抗战后 电影院 同业公会
  • 简介:蒋维乔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新式知识分子,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痛苦转型的时代,而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上海,也处于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的状态。本文以蒋维乔的日记为线索,讨论随着身份的转型、生存空间的改变,其日常生活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 标签: 过渡时代 知识分子 日常生活 上海 蒋维乔
  • 简介:解放后,上海机械工业同业公会面临强势国家介入下的重组,国家权力由“不在场”而登上前台,公会则由同业组织异化为政策工具。然而,早在解放前,公会曾主动请求政府实施类似加工订货的反市场政策,但旧政权无力施行。因此,解放后以加工订货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实现了公会的期望,符合行业利益。然而,随着国家可以直接与厂商打交道,公会的经济职能逐渐弱化,本身也趋于解体。该案例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可以一致,同业公会的消亡并不一定与产业的衰败相伴随。

  • 标签: 同业公会 机械工业 产业政策
  • 简介:1958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来沪调研,从1月6日至1月16日的短短10天时间内,他先后召开经济学界、法学界、新闻界、文学界、哲学界、出版界、电影界、教育界、历史学界等9次座谈会。本文主要以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座谈会的档案材料为重点,分析考察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之后,陆定一来沪调研如何促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力量聚合和研究定向,并为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陆定一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简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上海贫民居住问题,上海政府先后兴建了一千八百余套住房的平民住所及平民村。在上海房屋救助实践中,上海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多层面、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的房屋救助规章制度。正是在这些制度的规制下,上海住房救助事业呈现出现代性面相。回溯上海房屋救助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对当今中国社会践行的保障性住房活动颇具启发意义。

  • 标签: 上海 房屋救助 现代性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