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大遗址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广东大遗址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广东大遗址保护理论探索出一条新路。

  • 标签: 广东大遗址 保护 规划
  • 简介:坐落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的毛泽东大型塑像,是“文化大革命”中安徽建成的首座毛泽东全身大型塑像。关于这座塑像的建成经过,一直鲜有记载。笔者在查阅“文革”报刊、采访重要亲历者后.对其有了大致了解。

  • 标签: 毛泽东 塑像 安徽 “文化大革命” 大学校园 “文革”
  • 简介:成都的东大路.是成都沟通川东方向的必经之路,最早在蜀汉成型,史称蜀巴大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驻防武康郡(今简阳)的车骑大将军强独乐等11位将帅为称颂北周文王宇文泰平定南方,此道得以重新开通,特意在龙泉驿区山泉铺东面的显益之岗大佛寺为其建记功碑(即北周文王碑)。

  • 标签: 成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道 龙泉驿区 周文王 宇文泰
  • 简介:1999年11月3日《中山大学校报(七十五周年校庆特刊)》,刊登易汉文所写《中山大学校庆日是如何确定的》一文,在引用《广州日报》1956年11月8日发表的许崇清校长写的《我所认识的孙中山先生》一文的一段话后写道:“因此,学校就决定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并把这一天定为校庆日。”

  • 标签: 大学校报 《广州日报》 中山大学 校庆 孙中山 国立广东大学
  • 简介:四川大地震惊撼日本,媒体用相当大的篇幅连续报导灾区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日本读者对中国震灾的同情与关注,高度评价了日本救援队的对华贡献。最近,围绕中日两国之间的人道主义援助,日本有识之士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尤其称赞京剧大师梅兰芳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起义演,把其中募捐到的一万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

  • 标签: 梅兰芳 日本 地震 赈灾 人道主义援助 中日两国
  • 简介:邓植仪。字槐廷。广东东莞县桥头镇人。188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县。1957年逝世于广州市。他是近代广东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1909年他远赴重洋到美国学习土壤学。回国后。于1920年担任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同时兼任实验场附设的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成立于1917年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当时全省唯一的高等农业学校。是近代广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

  • 标签: 广东东莞 科学院 农业学校 创办 大学 高等农业教育
  • 简介:中国近代史,可说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这一时期发生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使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破坏,数千万人丧生。而从清末到抗战时期,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移民大潮——“闯关东”,则拯救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淮北、内蒙中部广大北方地区千百万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人民生命。

  • 标签: “闯关东” 吴大澂 古塔 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
  • 简介: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因素因之越来越清晰。但大量研究还是就民间历史文献讨论村落,而没有将其置于具体时间发展和空间建构中进行讨论,因而有零散之嫌,

  • 标签: 空间建构 大埔县 宗族 粤东 墟市 庙宇
  • 简介:根据陈春声、唐立宗、胡希张等学者的研究,明清之际的粤东北山区发生了显著的社会变迁,由动乱频繁的“盗窟”发展成为社会稳定的“邹鲁乡”。作为整体性的社会巨变,由于研究材料的缺乏,还有许多具体细节以及变迁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所收集的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结合官方文献和个人文集,具体探讨大埔白堠村的民间信仰在明清之际地方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在地方士绅的倡导和支配下,以儒家伦理为指导,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过程,从而形成后来被认为既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国家礼仪制度和儒家伦理的客家民间信仰。

  • 标签: 社会变迁 民间信仰 明清之际 大埔县 粤东 民间文献
  • 简介:阿马尔那时代是近东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时代,五大国支配着外交的走向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在大国外交中,存在3种外交方式,礼物交换、王室联姻和信息沟通,这3种外交方式构成了当时外交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和平外交的持续发展。

  • 标签: 阿马尔那泥板书信 近东 大国外交
  • 简介: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首都北京大量建造起洋房,其中不仅有商业建筑,还有大量的民居建筑。如今北京的东交民巷地区就汇集了大量的这一时期建造起来的西洋式建筑。本文在对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建筑对北京地区建筑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以珠市口大街161号院为例,说明该时期西方建筑对民居的影响。

  • 标签: 西方建筑 北京地区 民居 影响
  • 简介:有志唐诗研究和对唐诗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产生过对某一语词的使用频率的关注,即一个语词在一个诗人的作品中究竟出现过多少次,进而关心某个词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对前一个问题,想的人肯定要多一些,一些别集的“引得”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

  • 标签: 《全唐诗》 说“不” 使用率 字频 软件设计 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