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史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新趋向。一是打通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并开始触及新中国以后的基督史。二是从世界史视野来看中国的历史。三是开始研究基督附属事业之外的基督思想与中国文明等核心问题。四是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结合带来新的突破。但这一领域也面临着如社会认同度不够、利用西语文献不足、缺乏理论探讨、宗教文化知识薄弱及学术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基督教研究 新趋向 碎片化 学术国际化
  • 简介:1953年我从金陵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在上海任教职人员。1954年夏,我作为记录员被派去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全国会议。当时我只为能去北京而兴奋,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次多么重要的会议!今天尚在世的代表和工作人员中,我可能已是八十岁以下的仅存者。

  • 标签: 全国会议 基督教 中国 金陵协和神学院 教职人员 工作人员
  • 简介: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客家人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的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本文试通过考察近代基督在客家地区的传播,探讨基督对客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客家人 大家庭 近代 客家地区 专家学者 基督教
  • 简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文明古国锁闭多年的大门后,安徽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纷纷涌人的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传播、扩张基督文化圈,实行着种族主义的歧视和压迫.

  • 标签: 安徽 近代史 基督教 地方志
  • 简介:为复兴教会,中华全国基协进会于1930年发动了著名的“五年奋进布道运动”,各地教会积极配合,声势浩犬。因来华传教士人数及差会经费减少,五年运动着力培养本土布道人才,举办训练班、退修会,强调信徒的社会责任,教会领袖应身担重责;五年运动提倡个人布道,号召平信徒参与布道,引人归主,艾迪、龚斯德等外国布道家亦来华布道;各教会还采取新春布道、帐篷布道、联合布道、奋兴大会等多形式的群体性布道,重视文字布道,并推行基督家庭化运动,引领家庭归主。五年运动虽未达到教徒翻倍的目标,但是教徒数量与质量均有增长,带来了教会的复兴,也推动了教会的本色化。

  • 标签: 五年运动 基督教协进会 个人布道 群体布道
  • 简介:20世纪初,基督青年会已在中国天津、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此时的武汉三镇由于近代文明的影响,新型工业、新式教育、商业贸易呈现出初步的繁荣。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上层、教会领袖等开始热衷于推动新的社会风尚。基督青年会在武汉的活动由此应运而生。早在1906年,教会所办的文华书院、博文书院、仁济医学院等出现了基督青年会的校会活动。与此同时,基督青年会北美协会把在远东扩展青年会运动的目标放在了汉口等城市。北美协会当时筹款200万美元,并决定四分之一用于在中国的八个大城市修建有现代设备的青年会会所,汉口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 标签: 基督教青年会 武汉 大城市 20世纪 近代文明 新型工业
  • 简介:1991年春,波恩大学宗教研究所克林凯特教授得到了敦煌研究院所藏一份叙利亚文残卷的复制件,他将之转交我们并嘱托进行研究。这是使徒保罗给加拉太教会所写书信的一页残片,正、背面都有文字,惜不详其原大及出土情况,只知其大概尺寸为25×15平方厘米。至于残卷所用的材质和墨的颜色,则一无所知,也不详其具体的时代。在该残卷的每一面上,都可认出六行字。不过由于有一个边沿处被斜着撕掉了一条,

  • 标签: 出土 敦煌研究院 背面 叙利亚 教授 情况
  • 简介:基督与伊斯兰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中东地区萌发的一神宗教,在历史上有同根。它们的经典,即《圣经》和《古兰经》,描述的"造物主"是同一位,虽然在理论上有些差异。在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生活当中,这唯一的"造物主"值得他们付出一切。深入地认识他是信徒的目标,因此他的名称,和其所代表的品格,也非常重要。此论文通过不同的民族语言词汇来分析中国徒和伊斯兰教徒对其"造物主"的认识。

  • 标签: 中文版《圣经》和《古兰经》 造物主 宗教词汇 基督教 伊斯兰教
  • 简介:中华基督青年会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活跃的非政府组织。青年会为实践其社会福音的宗旨,针对近代中国民众素质低下、社会矛盾丛生等问题,重点开展了改造青年的“德、智、体、群”的四育活动和改造社会、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作为一个有基督背景的社会团体,青年会为了更好地融人中国社会,采取了走上层路线、影响精英人物的发展策略。青年会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仅在化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中国 社会和谐
  • 简介: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山川险峻,是典型的边远山区。明清之际,贵州的交通虽然非常闭塞,但并没有阻隔外来文化的传入,基督在贵州的传播就是一个实例。明末的永历王朝最先接受了天主教,使之传入贵州;鸦片战争之后,贵州发生了一连串的“教案”;清末基督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这三件事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认真思考。

  • 标签: 明清时期 基督教 贵州 少数民族地区 苗族
  • 简介:基督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认识有比较大的变化。对历史进行分期,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近现代学术界对此问题有一定的共识,但还未见较为全面的考察,而且对其中所蕴含的多样性特点也没充分重视,对这些特点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没有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简略的讨论。

  • 标签: 早期基督教 历史认识 分期理论 学术界 近现代 多样性
  • 简介:基督于19世纪末正式传入广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基督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宗教力量。从全国来看,基督在广西无论从信徒总数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不算突出。但近些年基督在广西农村发展相对较快,信徒人数、聚会点和教堂等增加明显,传播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之前从未有基督出现的广西西南部地区也出现了基督的活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 标签: 广西农村 基督教 传播 发展 影响
  • 简介:北京金街、银街之间有个金鱼胡同,胡同东口路南原有个红星电影院,它的前身在解放前称瑞克电影院,专门上映美国华纳公司的影片。红星影院于1988年2月金鱼胡同拓宽时拆除。影院原属基督北京青年会,是该会的礼堂。直至解放初,这座红楼仍是哈德门(今崇文门)至雍和宫大街两旁鹤立鸡群的唯一高层建筑。

  • 标签: 青年会 基督教 北京 电影院 华纳公司 高层建筑
  • 简介:近代中国废娼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在沪基督团体推动的上海废娼运动的影响。研究基督团体对于中国废娼运动的影响,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华基督团体的活动,从中管窥在华西人的诸多面相,更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母题——西方世界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1919年,工部局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未打消基督热心人士的热情,他们在道德促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规模更大的道德幸福会,经过不懈努力,迫使工部局颁布法令,开始对公共租界内的娼妓进行登记,租界里的废娼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同一时期,废娼思想在当时上海的中国人群体中也开始酝酿、发生,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废娼运动。

  • 标签: 近代中国 废娼运动 上海公共租界 基督教团体 中国现代化
  • 简介: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基督和伊斯兰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 标签: 三大“一神教” 耶稣形象 比较研究
  • 简介:1615年,金尼阁(1577-1628)以拉丁文出版了利玛窦的一种意大利文著作,名为《基督借助耶稣会远征中国记》。此书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就被翻译成除英语之外的主要欧洲语言。之所以没有英译本,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是一个坚决反耶稣会的新教国家。但是,在1625年,萨缪尔·浦察思(1575-1626)最终还是出版了《基督远征记》(下称《远征记》)的英文改写本,收入他的多卷本旅行记《哈克鲁特遗稿,浦察思朝圣记:包括英国或他国航海及陆地旅行的世界史》中。浦察思在他的著作中收录耶稣会士的作品,或许可以反映当时英国对于有关中国的信息有多么需求。在本文中,我考察了浦察思为英国读者对利氏《远征记》中的描述所做的改写,并分析他是以何种方式利用《远征记》作为主要来源、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一个17世纪的英国读者对于利氏描述的反应,并非易事,但是透过对浦察思译本的研究,我们至少能洞悉一个坚定的英国新教徒是如何阅读原来的拉丁文版本的。浦察思几乎保留了原文献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旁注,但他的方法是翻译一部分段落,而概述其他部分。我将特别关注浦察思如何选择、翻译和编辑《远征记》中有关中国地理和幅员、中国人的学问和学术系统以及修行的宗教等材料。这些材料被收录在浦察思《朝圣记》的第一、二、五篇中。

  • 标签: 利玛窦 《基督教远征中国记》 萨缪尔·浦察思 17世纪 英语翻译
  • 简介: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 标签: 基督徒 葬礼 基督教 五华地区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