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2 个结果
  • 简介:1963年、1964年中苏两党论战期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担心中苏关系破裂,进而影响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曾居中调停,劝说中苏停止论战。罗马尼亚共产党就是其中之一。1964年3月,罗党派团来华调停,希望中苏停止论战。中罗两党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对罗党的尊重,

  • 标签: 中苏关系 调停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运动 罗马尼亚
  • 简介: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人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毫“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 标签: 苏共二十二大 对苏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 简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 标签: 中苏同盟 中苏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国家利益 战略思想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

  • 标签: 边界谈判 中苏 冷战时期 边界问题 中国西北 东北地区
  • 简介: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前夕,宋子文将外交部长一职让予王世杰。王世杰明知会遭致国人唾骂,仍在条约上签字。有人说王世杰是民国的李鸿章,倒是江南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编者。(一)王世杰,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幼年好学深思,不喜嬉戏。清末,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办学堂。王世杰12岁时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为当时主持湖广学政的梁鼎芬所激赏。1910年,王入北洋大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世杰辍学兼程南归,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参与守城。民国初年,王世杰与石蘅青等受命组设国民党鄂支部。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王世杰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获政治学硕士。1917年转法国巴黎大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蒋介石 宋子文 外蒙古问题 斯大林 《雅尔塔协定》
  • 简介: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

  • 标签: 中苏友好 协定中苏 友好同盟
  • 简介:斯大林当政时期的苏联在国际外交谈判中,素来说一不二。像1939年春夏的苏、英、法三国莫斯科谈判;1939年秋的苏、德谈判;1941年春的苏、日谈判;1945年春的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雅尔塔会谈;1945年夏秋的苏、中两国谈判等,都是谈判对方,包括希特勒、罗斯福、蒋介石等在内,向苏联作出极大让步,才使谈判达成协议,不然只能无果而散。而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替代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则是斯大林破天荒地第一次在国际谈判中作出重大让步的结果。当时的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条约的签订上,也历经了漫长的谈判和种种艰难曲折。本文根据苏联解密的档案文献,参照有关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录,将该条约的签订经过,实录如下。

  • 标签: 毛泽东 斯大林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现行条约
  • 简介:在二战后特定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对待已经恢复和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如何对待战争与和平?如何对待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尖锐地摆到了各国共产党人面前,要求人们去思考,作出新的判断,或从理论上进行新的概括.

  • 标签: 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 中苏论战
  • 简介:1990年11月1日上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别洛乌索夫进行了结束性会谈。双方顺利签署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双方对第二次混改会都表示满意。

  • 标签: 军事技术合作 中苏 清谈 刘华 部长会议 副主席
  • 简介:1950年10月19日,中朝边境界河鸭绿江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黄昏时分,一支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军队,开始秘密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艰难而辉煌的征战历程,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由此拉开帷幕。44年之后,1994年6月,韩国总统金泳三访问莫斯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向他赠送了216份前苏联关于朝鲜战争的机密档案,随后俄罗斯有关部门陆续开放前苏联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公布了前苏联政府在朝鲜战争期间与朝鲜、中国等方面协商的众多核心机密,由此引发了国际学术界对朝鲜战争历史的重新评价,朝鲜战争重新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

  • 标签: 中苏协商 决策最终 协商抗美援朝
  • 简介:<正>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头等大事。这件事关系到中国主权至大,对中国抗战、中国革命以至战后中国、远东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至深,因而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热心研究的课题。1945年中苏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直接产物,二者同时又是当时国际局势及战争进程的直接产物,彼此难以分开,不妨联系起来评论。然而这个问题牵涉面甚

  • 标签: 苏联 雅尔塔协定 中苏谈判 条约 斯大林 国民党政府
  • 简介:冷战在欧洲开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倾向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权,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内战中获胜。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但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令美国政府不得不从1949年初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其着重点在于尽力离间中苏.阻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在这一努力失败后,美国立即调整其亚太战略布局,一方面遏制中苏、限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一方面扶植日本、保护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在远东建立新的同盟关系。在远东地区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中苏结盟这一问题不仅左右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成为美国开始其亚洲冷战战略时的基本战略考量。

  • 标签: 冷战格局 中国内战 对日和约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同盟
  • 简介: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朝鲜战争爆发这两件发生在50年前的大事,极大地改变了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并对中国以后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两大事件的研究从未间断,而且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苏联关于朝鲜战争时期外交档案的解密,以及中国许多当事人回忆文稿的陆续面世,又为研究者提供了更新的珍贵资料。本文试根据有关资料对中苏结盟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点探讨。

  • 标签: 条约 外交政策 世界政治格局 朝鲜战争 当事人 根据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成功地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对华橡胶禁运,从东南亚地区为苏联代购了大量橡胶。中国在橡胶贸易上对苏联的积极配合,不仅巩固了新中国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也反映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成员,勇于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与责任,具有强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 标签: 中国 苏联 橡胶贸易
  • 简介:评《江津出狱》:要是几年前看这样的文字我一定会在心里明确答案——到底是谁的错。然而现在我内心很模糊,每个人都是如此立体、鲜活、复杂,经过了吃苦、奋斗、巅峰、坠落,只能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吧。期许美好!

  • 标签: 《江津出狱》 《人物》 阅读量 报道质量
  • 简介: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中苏军事合作方面所发生的三个事件,即远东防空协定问题、建立长波电台问题和组建联合舰队问题。引用近几年披露的俄国档案文献及苏方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对上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原由以及两国领导人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方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认为实现军事合作是中苏双方的愿望;苏联在与中国交往中确有某种程度的领导者心态,但并没有任何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毛泽东作出过激反应,其结果虽然迫使赫鲁晓夫屈服,却给中苏进一步的军事合作制造了心理障碍;中苏最终未能实现军事合作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 标签: 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军事合作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中国主权 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
  • 简介:《俄蒙关系》是苏联东方文献总编辑部1987年推出的一部论述俄蒙关系史的新著,作者Ш.Б.奇木德道尔吉耶夫,责任编辑М.И.戈尔曼,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审订出版。全书共6章,233页,约20万字,按年代顺序论述了13—20世纪初的俄蒙关系史。

  • 标签: 俄蒙关系 蒙古学 东方学 俄国 沙皇政府 世纪初
  • 简介:文章阐述了古代藏缅关系、近代藏缅关系、当代藏缅关系,指出重视发展与缅甸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和国家安全。

  • 标签: 中国西藏 缅甸 关系 安全
  • 简介:章太炎与端方关系的这桩公案,在同盟会时期是件大事,它涉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分裂,对章太炎本人来说,也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将该案的始末作全面梳理,以揭示当时革命党人之间的派系纷争和章太炎的固执派性。

  • 标签: 章太炎 端方 刘光汉 同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