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 标签: 吐蕃 吐谷浑 民族关系
  • 简介:士作为知识与智能的承载者,其生类型大致可概括为本业生与异业生两种。明代士人的异业生,主要包括耕读传家、医卜杂艺、工贾自食三种方式。由于本业生途径的狭窄、收益低下与不稳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形成了“重异轻本”的生理念。这一理念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渐趋深化,并呈现出由重“耕”向重“贾”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人的生存能力,促动了其社会人格的相对独立。但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士人对异业生的依赖程度,导致其经济人格的渐趋软弱与社会人格独立的相对有限,并成为影响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

  • 标签: 明代 士人 异业治生 经济人格
  • 简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国共双方曾围绕“划江而”展开过一场谈判。挂系策划实现“划江而”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美国虽逐渐认识到“政府不能打败共产党”,但同样认为“共产党实际上也不可能打败政府……直至1948年晚期的三大战役打响后,甚至当蒋介石都承认其失败的必然性时,美国的外交家们才转而把南北分治的打算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决心换马李宗仁,1948年10月23日,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而11月9日蒋介石要求美国“迅速给予增加军事援助,并发表关于美国政策之坚定的声明”,“鼓舞军民士气,

  • 标签: 蒋介石 李宗仁 渡江战役 国民党内 毛泽东 共产党
  • 简介:“本业生”是指士人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能同社会进行交换,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途径。中国传统社会“重官不重文”的社会分配格局、传统“安贫乐道”理念以及明代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极影响,使明代士人的本业生基本陷入窘困的生存境遇之中,并形成了其“软弱”与“依附”的经济人格特征。不过,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化商品化趋势的增强创造了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晚明士人经济人格的萌动。

  • 标签: 明代 土人 本业治生 经济人格
  • 简介:古时姓氏分而为二,战国秦代以后混而为一,由少而多,纷繁多彩,反映了民族关系之发展演变。汉藏关系源远流长,姓氏也能映照。“”姓源于吐蕃,繁衍汉地。噶尔家族与汉藏关系有多方面关联,赵姓姓的演变可看到其发展演变的某种规

  • 标签: 姓氏演变 民族关系 论姓 汉藏关系
  • 简介:“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的23年间(公元627—649年),是一个政治修明,百官清廉,家给人足的太平盛世时期,史称“贞观之”。

  • 标签: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年代 清廉 盛世 李世民
  • 简介:满族入主中原后,如何正确处理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是清廷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清廷吸取总结了历代民族统治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盛京条例》、《蒙古律书》、《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等法律。

  • 标签: “因俗而治” 蒙古族 立法原则 《理藩院则例》 清代 《蒙古律书》
  • 简介:史家作为史籍撰述的主体,其素质修养如何,直接决定着史籍的价值。中国古代史学重视史家修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史家修养理论。纵观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的形成过程,先秦秦汉为滥觞时期,其直书不隐的“良史”观、载历史的使命感,为此后史家修养理论的初步总结留下了思想财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第一个专篇,提出了“素心”以“析理居正”的史家修养思想,对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做出了初步总结。唐初以三篇帝王诏令、《隋书·经籍志》和《晋书》为代表,对史家修养与史官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推进了南朝以来史家修养理论的发展。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栽在讨论“自古以来文士多史才少”问题时,提出了史家需具才、学、识“三长”的理论,所撰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对此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形成。

  • 标签: 修养论 史家 中国古代史学 唐初 史学理论家 修养理论
  • 简介: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汛情的晴雨表,因此,甘肃汛情的准确预报对于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防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年代,羊报以其时效性高、成本低、传播噪音小等优势,成为传递汛情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线性模式理论出发,分析了羊报产生的背景、方式及其特点。

  • 标签: 羊报 信息传播 线性模式
  • 简介:明末清初的《印人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的著作,其中所体现的重要的印学思想,包括"性情"、"本色"、"己意"和对文彭、何震等印章流派的批评,印章风格,其中很多来源于周亮工的诗文观和当时公安派文学观的影响。周亮工关于"合"、"分"、"古意"、"时风"以及明代诗风变迁等观念,在《印人传》中得到体现。

  • 标签: 周亮工 《印人传》 印学观
  • 简介:清代赋税日常调整及决策机制是清代赋税政策趋向的重要体现。在清代前期的多次赋税调整中,乾隆元年(1736)对于福建建阳县田赋案(私自降低征收标准)的处理,就赋税征收额度和范围确立的依据、赋税征收与民众生活安定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分析表明,清朝的赋税管理实际上是在中央严格的原则和地方的灵活应对之间进行运作的。

  • 标签: 赋税则例 中央原则 地方应对
  • 简介:唐寅虽一直享有才子之名,但他因出身于“屠酤”之家,又受到科举弊案的牵连,失去了仕进之路,不得不从事生.先是到宁王朱宸濠府上做门客,不过时间较短,其后长期以出售书画为生.唐寅由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对下层文士生活状况的了解,十分重视文人治生,认为文人读书不如先生.他认为出售书画是一种可行的生之道,应依靠自己的才能进行生,反对赚昧心钱.

  • 标签: 唐寅 治生 起因 途径 观念
  • 简介:<正>《性风俗》的风波还记忆犹新吗?究其因,能认为是出于穆斯林诸民族群众的气度庸凡而致吗?一本全国最畅销的名牌杂志所发生的文摘失误,你是不是也曾听说过?能否认为这是无事生非?曾有一时,某晚报在一幅插图中,给西北军阀的军队皆戴之以回民小帽、并蓄之长髯。将国民党部队军服之制帽与回族服饰中

  • 标签: 回族风情 认识论方法论 民俗学 回回民族 其它民族 服饰
  • 简介:王敛福是清朝乾隆时期治理颍州的名宦,两度知颍,他对颍地风俗的引导、民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动,均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和贡献,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环境的品质和社会历史地位.王敛福不仅被颍州百姓祀为名宦,而且也是颍州官员中良善为的典范之一.

  • 标签: 王敛福 颍州 名宦 良善为治
  • 简介:<正>贾谊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曾提出过不少进步的政治主张。但他阐述古史,往往考核不精,真伪莫辨。这在他的政论集《新书》中可以举出多例。《修政语(上)》这篇论说文中,贾谊搜罗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古帝王的许多语录。但这些语录,既不见于先秦典籍,也不为司马迁的《史记》所引用。显然,它是出于秦汉间人的伪托,或者竟是贾谊自己的虚构。

  • 标签: 西汉初期 古史 政治主张 先秦典籍 司马迁 政治家
  • 简介:采访者:本来我们是准备做一个中国“文革”漫画史的研究,我们收了五六千幅的“文革”漫画,包括“文革”前期的刘少奇、邓小平,刘少奇访问印度尼西亚等等,以及批林批孔和粉碎四人帮的一批漫画,还有反映当时“文革”运动的一些漫画,我们想做一个中国“文革”漫画史。但是光画的角度来说还不够,我们还打算找一些当时的人和事来反映当时的美术活动。对于老三届这一代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成长史。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你怎么会走上美术这条道路的?

  • 标签: “文革” 画家 一个中国 美术活动 漫画史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刘帅已去世十七年,我常怀念他。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期间,1966—1968年为刘帅会诊两次,然后作保健医师一年零五个月。那时正是“文革”的动乱年代,我和刘帅、夫人汪荣华,以及他们的孩子朝夕相处,亲如一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所以我

  • 标签: 刘伯承 北京医院 眼病 人格精神
  • 简介:明代农官制创始于永乐初年,经宣德至成化间添革往复,由江南一隅推广至全国大部,并基本完善了司府州县各级农官建置。正嘉以降,江南农官不断遭到裁省,权力收缩、下移,由官到吏。终明之世,江南农官先后经历了三次职能转变:宣德二年初次复设后,在永乐以来单纯的提督农田水利基础上,统摄粮长、职兼催粮;宣德六年开始全面负责秋粮的催征解运,但仍保有治农本职;成化九年再次复设后,又基本恢复到永乐旧制。明人对江南农官的存在价值与实际效果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总体看来,农官在"财赋尽出于水利"的江南地区看似不可或缺,但事实上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沦为病农、逋赋的负面因素。

  • 标签: 明代 江南 治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