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在明代复古思潮影响下,唐人诗集得到全面整理与开发,评点唐人诗集蔚然成风.这些评点本既有颇高的史料价值,也有广远的传播意义.其评点范围、形式及内涵的变化,体现了明代诗学思潮、审美心理乃至学术思想演变的轨迹.

  • 标签: 明代 唐诗 格调论 性灵论 诗学思潮 审美心理
  • 简介: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一节写到自己诗歌在民间的流传盛况:"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末句虽然自谦,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难体会。以往因为文本欠缺,对白诗在民间的具体流传,无从讨论,近年方得到一个具体的例证。

  • 标签: 唐诗 民间 书写 《与元九书》 白居易 流传
  • 简介: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诗语言的本体研究不断成熟,主要集中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词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语词、疑难词的考释上,现代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尚比较有限;语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类研究上,对句法研究较少。唐诗作为汉语史研究的语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相关语言研究还有深入的必要。

  • 标签: 唐诗 词法研究 语法研究
  • 简介:是有宋一代的诗歌总集,然其中误收、漏收、伪作与重出者甚多.本文对中误收唐诗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考索与辨证,共得53则,其中新考40则,补正已有成果7则,引录时贤成果6则.

  • 标签: 《全宋诗》 误收 唐诗 诗歌总集 成果 重出
  • 简介:寸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小草,喻儿女;春晖,春天阳光,喻母爱。《游子吟》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苏轼赞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

  • 标签: 唐诗 成语典故 《游子吟》 春晖 孟郊 母爱
  • 简介:《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 标签: 《风》《骚》诗脉 承传光大 唐诗精神 独特魅力
  • 简介:<正>南宋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是一部研究唐代诗人和作品的重要著作,为历来学者所珍视,但其中也不免有些缺点,如把晋释帛道酞的诗误为僧曇翼的诗,把隋人李元操(原名孝贞,因避隋讳以字称)误为开元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早已指出这一点。现在我们还想谈谈它的另一个错误。《唐诗纪事》卷52《张祜》条有这样一段引文:皮日休云:“祜,字长(原作承)吉,元和中,作宫体小诗,辞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能其才,合噪得誉。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诵乐府录,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讲(原作谏)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原作移)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或荐之天子,书奏不下。亦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以曲阿地古澹有南朝遗风,遂筑室种植(原作树)而家焉。性嗜木(原作水)石,悉力致之,从南

  • 标签: 皮日休 《唐诗纪事》 纠误 陆龟蒙 陆电蒙 故居
  • 简介:阳朔县文物管理所秦焕艺费时五年集作的《唐诗集句诗词——漓水吟怀》一书已于2010年5月出版。集句创作始于西晋傅成《七经诗》,宋时繁荣,清代尤盛,而近现代集句者却少。现从书中298首集句诗词中选录部分以飨读者。

  • 标签: 集句 诗词 唐诗 2010年 文物管理所 阳朔县
  • 简介: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诗纪六十卷、盛唐诗纪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572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吴瑁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

  • 标签: 《全唐诗》 生平考辨 《四库总目提要》 作者 发凡起例 盛唐诗
  • 简介:《全唐诗》卷八0八收有慧宣诗三首、逸诗两句,道恭诗一首。道恭诗和慧宣逸诗两句都是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召见他俩并出示名贵袈裟时令他俩写的诗。陈尚君先生考证:道恭应该是法恭,慧宣应该是法宣;同卷中另有法宣诗二首,两者应该合并。这个考证有粗疏之处。虽然据不同文献记载的同一件事显示,道恭应称法恭,慧宣应称法宣,但有诗二首的法宣,却不是应称法宣的慧宣,这个法宣是活动在北齐的僧人,两首诗应归入北齐诗,从《全唐诗》中剔除。

  • 标签: 全唐诗 北齐诗 意宣 法宣
  • 简介:陈子龙(1608一1647),字人中,更字卧子,号轶符,晚年又号大樽,自称于陵孟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少负奇才,'其学自经、史、百家言无不窥;其才自骚、赋、诗歌、古文词以下,迨博士业,无不精造而横出'。~①(《岳起堂稿序》)他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重要社团——几社创始人之一,也是明清之际云间派的领军人物,在明末清初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唐诗选 编唐 诗选小考
  • 简介:《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五年编订的一部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诗歌总集,收录各类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1)。《十抄诗》是高丽王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七言律诗选集,该诗集选录了三十名唐代诗人(包括四位唐代来华的新罗诗人)的律诗每人十首,凡三百首。关于《全唐诗》的优点及存在问题,刘师培有'收辑之富,为识者所共知。然卷帙既繁,考核未精,故误收之作甚多'的评价(2)。而《十抄诗》

  • 标签: 优劣辨 全唐诗抄 异文优劣
  • 简介: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是一本主要汇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论、诗评的合集,但却极少那个时代的文风习气,也没有什么世故之语,仿佛清风朗月,悄然穿过,旁若无人。同时代的许多文字早已无人问津了,但这本书仍然有着常读常新的魅力,甚至能当案头书来读。因为,《唐诗综论》奇异地富含诗意,其研究成果使人们更加热爱诗歌。

  • 标签: 《唐诗综论》 诗歌 加热 五六十年代 研究成果 诗论
  • 简介:黄生(1622-1696?)字盂扶,号白山,皖南歙县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治学。黄生除小学方面深有造诣外,又致力于诗歌鉴赏和理论研究,撰有《唐诗评》、《杜诗说》及《诗麈》等论诗著作多种,深受当时诗坛的重视和好评,谓其说诗'思精旨切','能发前人所未发'。'能将诗家三昧和盘托出'。人们争奉《唐诗评》、《杜诗说》等书为学习唐诗的范本,尊之为'匠氏之绳墨,乐师之音谱'(以上引文均见《唐诗评》诸家序言)可见其影响之大。

  • 标签: 黄生 诗家三昧 字法 诗说 说诗 论诗
  • 简介:明清时期是唐诗总集编纂的高峰期。明代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200卷,嘉靖年间即已编定;万历年间,卓明卿割裂此书稿的初、盛唐部分先行刊刻;万历二十九年,张稿才刊刻于吴门曹氏家坊。《唐诗类苑》采用以类系诗的编排方法,有着完备的收录原则和整齐划一的分工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充分说明这部巨著在唐诗学史和中日学术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张之象 唐诗类苑 编纂 刊刻
  • 简介:中晚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型期,对此陈寅恪先生尝于《论韩愈》一文中作了精要的概括,谓:“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第

  • 标签: 中晚唐 诗风 唐诗 虚实相生 韩愈 文化学术
  • 简介:中唐之际以境论诗之说盛行于一时,对於诗境的构成,皎然、吕温等以境论诗诸家,除了提出“取境”、“缘境”等构成诗境的方法之外,同时又提到与构成诗境有关的“造境”概念。对於中唐诗学观念中“造境”一词的解释,目前不少学者都以为从诗人内心中创造出诗境便是“造境”;

  • 标签: 佛道思想 唐诗学 “造境” 诗学观念 诗境 中唐
  • 简介:岑参西域诗建构了一条唐诗西域之路。诗中大量西域地理语汇是现存唐诗中仅见的。岑参诗歌详尽记述从长安到安西乃至中亚诸地的行程,完成了唐诗西域之路的地理学建构,客观上成为以诗证史和补史的典范。这些西域诗又充满了真淳深婉的性情和昂扬壮烈的猛志,岑参赋予了遣条道路浓厚的人文色彩,完成了唐诗西域之路的文学建构。

  • 标签: 岑参 西域 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