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广西自古为多民族边疆省区,地跨云贵高原与两广丘陵两大地貌带,地形复杂。境内山岭众多,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数十座,分别与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相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地形区。区内地势自西北、北部,向东南和南部倾斜,河流纵横,形成一个巨大的“树状”水系网。因山岭与河流的自然分隔作用,广西又形成若干个小的地理区域,每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而从人文地理看,广西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底层文化为百越文化,表层覆盖着浓厚的汉文化。

  • 标签: 广西 自然地理 地名 中原文化 百越文化 云贵高原
  • 简介:长城的修筑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城镇建设的发展,导致长城周边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本文着重研究长城和长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历史关联性,同时提出保护长城应同时有效地保护长城的生存环境,体现历史环境特征。希望对不同地段长城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长城 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环境 保护
  • 简介:广西大地的鸿篇──《广西通志·自然志》评介谢文昭人们期待已久的、莫大同教授主编的《广西通志·自然志》出版了,值得庆贺*二这是一本内容丰实、品位较高的志书。它不仅是广西志书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广西地学界一件大事。它将为广西经济建设、科学研究...

  • 标签: 广西通志 地理志 综合自然地理 生物地理 自然地理特征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本文拟从自然环境,来分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形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因.

  • 标签: 河湟 民族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
  • 简介: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处的湘西,自秦正式设立行政建制,实行直接统治以来,其发展进程十分缓慢,迄今仍为我国最落后的18个贫困片区之一。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就湘西的自然域对行政建制的影响及行政区划建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认为认真研究少数民族自然经济地域的形成及行政区划的演变,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政策,适时地调整行政区划以形成经济中心,对于加强边区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行政区划 经济地域 大湘西 自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考
  • 简介:乾隆元年(1736)二十一岁的袁枚,为了生计奔波之时,乘船路过萍乡的袁水流域,创作了《萍乡即事》;诗中展现了清代萍乡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的若干因素,萍乡是江西连接西部省份的主要通道,为鄱阳湖水系与洞庭湖水系的分水岭,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乾隆时有良好的学风;而萍乡位于江西边缘山地,较为闭塞,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萍乡的开发进程晚于江西中北部平原、盆地地区,这些详实历史地理背景又有利于深刻理解此诗。

  • 标签: 萍乡即事 袁枚 以诗证史
  • 简介: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自明朝以来为军事重镇。清康熙、乾隆时期最盛,堪称河南四大名镇,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齐名。清末民初开始衰落,是历史上典型的商业城市之一。一、周家口名称的由来周家口相传由周家埠口演变而得其名。15世纪时,该地三河交汇形成渔村...

  • 标签: 周家口 朱仙镇 沙颍河 贾鲁 水陆交通 周口市
  • 简介:中国疆域扩展经历了黄河与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的联合、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三个阶段,地理环境不仅成为决定每个阶段的核心要素,且在制约人们经济生活方式的同时,影响疆域伸缩。其中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所经地带,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清以前各个时期,既是疆域变迁的回旋起落之处,也承担着起点与终点的双重角色,突破这条地理界限,将疆土持续而稳定地伸向大西北在清朝前期。

  • 标签: 历史时期 中国疆域 地理基础
  • 简介:任乃强是著名的康藏史专家,同时,亦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其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大体涉及康藏历史地理、巴蜀及西南史地、历史地图及其他方面的历史地理学领域;其治学特点注重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注重地图的大量运用,同时也注重语言学、民族学、考古学及自然科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治学理念上强调经世致用。

  • 标签: 任乃强 西南地区 历史地理学
  • 简介:<正>我国古代的西北边疆,其范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北到巴尔喀什湖西到楚河流域以及帕米尔广大地区。这一地区高山环列,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屹立在它的南部,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号称“世界屋脊”。天山山脉横亘它的中部,昆仑山脉蜿蜒在它的南边。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塔里木盆地,盆地的中央是一望无垠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沿山麓地带,因有河流的灌溉而形成许多“绿洲”,适于农耕。阿尔泰山(古称金山)耸峙在它的东北,在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之间,有一块大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里气候较为湿润,形成荒

  • 标签: 西北边疆 西域 天山南路 屯田 公元 高昌
  • 简介:《桂海虞衡志》是南宋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年)在广西任静江府知府、经略安抚使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最终撰写成的一部历史地理文献,被誉为“广右地区的博物志”。本文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疾病地理历史民族地理以及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重点阐述该文献的历史地理价值。

  • 标签: 桂海虞衡志 范成大 历史地理
  • 简介:一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地理历史条件双重作用的结果.西部名域乌鲁木齐的兴起与发展正是这一结果的具体体现.加深对乌鲁木齐兴起、发展的了解、研究,会对城市的管理、规划、建设等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 标签: 乌鲁木齐 历史 地理 城市 发展 城市兴起
  • 简介:许昌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就城区的形成与变迁,老城区现存重要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特点等方面作了阐述,并就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标签: 许昌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与开发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诸要素的分析,认为有必要引入一种内亚路径,从而更好地认识与分析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生态环境与文化方面的彼此互动问题。

  • 标签: 中国 历史地理 内亚路径
  • 简介: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自古以来是中外史学家、思想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近代以来,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对此多有卓见;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确立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科学理论①。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标签: 地理条件 黄河流域 历史进程 长江流域 中国历史 环境与发展
  • 简介: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本文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它既包括与民族实体相关的人文现象,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部门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应视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方法论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和动态过程性原则,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可兼采并用.

  • 标签: 民族历史地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学科属性 研究方法
  • 简介:自从《穆天子传》从晋代汲郡战国时期魏王墓中发现以来,便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的疑团,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 标签: 中新疆 传中 历史民族
  • 简介:1240年编纂的《蒙古秘史》①中含有关于各个国家、城市、河流及民族的历史──地理通名②。然而这一开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佛教在蒙古人当中的确立,蒙古编年史家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越来越囿于佛教进化论的框框。当一名蒙古作者不得不描述其他国家时,他的兴趣首先局限于佛教的故乡印度,其次是主要的佛教区域西藏和中国。从18世纪后半叶起,在传统的蒙古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了新的流派。蒙古藏语文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藏一蒙宗教活动家松巴堪布·益西班觉(1704-1788年)及其追随者的创作即是这一流派的明显的例子。松巴堪布的作品是用藏文写成的,在蒙古和西藏广为流行,他的历史作品,首先是《佛教在印度、

  • 标签: 历史地理 松巴 土耳其 蒙古编年史 准噶尔 佛教史
  • 简介: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是最特殊的一个思想家.在高倡科学精神、推崇理性至上的时代大潮中,他高举"回归自然"的大旗,对当时的文明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从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启蒙.由于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其思想的逻辑起点的"自然"观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 标签: 卢梭 “回归自然” 法国 启蒙运动 自然状态 自然人性
  • 简介: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间,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 标签: 安徽 淮河流域 自然人文环境 历史文化资源 内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