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雍正、乾隆曾为圆明园的一些建筑作四字题额,成圆明园四十景。这四十景基本上集中了圆明园的景观精华。乾隆住在圆明园时,兴之所至,对这四十景——作了题咏。宫廷画师沈源、唐岱依据圆明园著名景群绘制了绢本彩色的四十景图,并由汪由敦楷书了弘历所作的四十景题咏。这些东西原都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烧毁圆明园时被劫,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 标签: 圆明园 题咏 国家图书馆 英法联军 乾隆 景观
  • 简介:清嘉庆八年(1803)某日,仁宗到圆明园游幸,时至中午,正准备用膳。突然一个名叫成得的内务府厨师拔刀刺向嘉庆。因为变起肘腋,令人猝不及防,嘉庆皇帝大惊。旁边一名大内侍卫,武功高强,冲上前挥剑挡住了成得的进击。成得不是那侍卫的对手,终于失手被擒。抓住成得之后,嘉庆命令王公大臣及六部九卿联合会审。成得死不招供,只是说:“如果行刺成功的话,那么诸位(指王公大臣们)现在的宝座就是我成得的坐处了。”

  • 标签: 圆明园 嘉庆 内务府 大臣 联合会 高强
  • 简介: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1790)始建,至乾隆中期达到鼎盛。道光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圆明园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圆明园这一“万园之园”化为历史陈迹。清文宗咸丰是一位贪求淫乐、无所作为的皇帝。

  • 标签: 圆明园 英法联军 光照 咸丰 太平天国 总管
  • 简介:从清雍正(1723-1735)朝起,历乾隆、嘉庆、道光,至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一直是清帝在京城的行宫,也曾是大清帝国的政治中心.朝鲜是与清朝保持最亲密关系的国家,因而圆明园自然成为两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乾隆时期,每年正月上元节(元宵节)朝鲜使臣进入圆明园参加节庆活动,已形成一种定例.遇有特殊的庆典,在圆明园举办的重大活动也少不了朝鲜使者.在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西方列强洗劫焚毁前,进入圆明园人数和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就是朝鲜使臣.他们不仅为维护朝清关系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留下了大量翔实生动的文字记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

  • 标签: 圆明园 朝鲜使臣 清代 历史研究 中国 历史遗产
  • 简介:本文主要从水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立足历史与现实,寻求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水循环体系的可行性措施,促成圆明园水环境的新平衡,使圆明园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教育作用和生态调节功能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 标签: 圆明园遗址公园 水环境 清朝中期 可持续保护利用 整体规划
  • 简介:本文通过爬梳文献材料,特别是清帝御制诗文来考察圆明园中的清朝皇家祖祠——鸿慈永祜(即安佑宫)的制度渊源、陈设和功能,揭示出该景观在本质上继承汉宋之制,其陈设和功能体现儒道之影响,清帝有时在安佑宫祭祖具有代替谒陵的功能,或践行告祭先祖之礼,并进一步剖析相关御制诗文所体现之敬祖、勤政的政治理念。

  • 标签: 圆明园 鸿慈永祜 安佑宫
  • 简介:方壶胜境是圆明园的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岸湾内,是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的建筑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毁。目前方壶胜境仅剩一些石质构件和夯土遗迹,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方壶胜境遗址,本文对方壶胜境遗址的石质文物的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得出了方壶胜境遗址石质文物现存的病害主要有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断裂、缺失、浅表性裂隙、人为污染等,其中表层片状剥落面积达66.63平方米,残缺部分达43.52平方米,严重影响文物的价值和长久保存。通过总结调查数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方壶胜境遗址石质构件的病害机理,大致原因有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及历史原因,这些病害的统计和病害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调查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圆明园 方壶胜境 病害调查 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