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在法学理论界,有学者对权利结构观表达为“差序格局论”;在宪法(学)、民法(学)与国际法(学)的视野中,则对权利的种类进行了横向的划分,将其表达为一种共时性的权利结构观。这些思维格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盲点,即失去了对于权利的整体性把握。笔者以为,应当引入网状权利的观念。它不但有助于描绘权利的全貌,树立相互联系的权利观,还可以廓清法学与权利二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差序格局 权利分类 网状权利 法学观
  • 简介: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引发了两大政治潮流:一是民族独立运动,即寻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力图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二是国家整合运动,即民族国家力图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有机整合国内各民族,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与国家之间就出现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整合与保障国内少数民族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 标签: 民族 国家 民族权利 国家整合
  • 简介:一、何谓新方志的整体性全国各地方志刊物或多或少地发表过议论新方志整体性的文章,但很少见到论述什么是新方志的整体性。如果不明确新方志整体性的内涵,就难以认定或评论某部新志书是否具有整体性及其体现程度。那么,什么是新方志的整体性呢?笔者认为,新方

  • 标签: 整体性问题 分志 修志 近代文明 辛亥革命前后 人文关系
  • 简介:一、何谓新方志的整体性全国各地地方志刊物或多或少地发表过议论新方志整体性的文章,但很少见到论述什么是新方志的整体性。如果不明确新方志整体性的内涵,就难以认定或评论某部新志书是否具有整体性及其体现程度。那么,什么是新方志的整体性呢?笔者认为,新方志的整体性是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三者的统一。

  • 标签: 整体性问题 分志 方志编纂 《反杜林论》 南雄县 方志界
  • 简介:布朗肖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切有关死亡的哲学话语事实上都是对死亡的篡改,将死亡简化成积极的那一面,即与主体相关的那一面,而真正的死亡却从未被思考过。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之内,死亡更是被纳入了主体性权利范围之内,尤其是作为死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自杀,成了这种主体性的死亡观膨胀的极致。而布朗肖通过分析自杀中存在的两重悖论,而实现对自杀的解构,从而也使主体性的死亡观面临困境。

  • 标签: 主体性 自杀的悖论 死亡的不可能性
  • 简介:这次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两个引起很大争议的修法草案,一是经济犯罪免除死刑,二是代表法修订草案。讨论免除经济犯罪死刑时,有人大常委直接主张贪官免死,消息传出,激起了广大公众的强烈反对。搜狐首页上“贪官免死惹争议”一文的跟帖竟然多达十几万条,几乎全是痛骂、非常激烈。与此同时,代表法修订草案也在关心民主政治的人士中激起了很强的反对声浪。

  • 标签: 人大代表专职化 公民权利 人大常委会 修订草案 经济犯罪 民主政治
  • 简介: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决定和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能否正确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是一名党员是否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体现,也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本文着重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以及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员 民主权利
  • 简介:组织性是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一般维度,宗教情感性是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特殊雏度。根据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与宗教情感因素两个维度,通过2×2矩阵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原态型、反应型、主动型与竞争型;在此基础上归纳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特殊类型演化机理,进一步分析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干预时机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 标签: 民族群体性事件 类型 演化 冲突干预
  • 简介:基于现代社会的问题与危机,莫斯回溯古式社会的交换形式——“总体呈献体系”。找到了疗治现代社会病症的药方——社会的“总体性”构建——由德性自觉、经济理性和制度强力彼此交融而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并视之为引领社会进步和光明的根本指南。但各种多变而混乱的社会事实表明莫斯的现代旨趣呈现的是一种鸟托邦式的美妙幻想。

  • 标签: 总体性 制度 社会构建
  • 简介: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中国哲学术语要做到原义、他义、今义相契,以及意义与语境相契的原则,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翻译有所启示。

  • 标签: 传统哲学术语 整体性特征 意义相契性
  • 简介:道德主体性系阳明“四句教”的思想宗旨,其以善恶之辨为经,以自在、自发、自觉和自由为纬,整体呈现了主体性的发生、发展、提升和实现的动态过程和逻辑关系。对阳明主体性思想的阐释与弘扬,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 标签: 王阳明 四句教 主体性 异化
  • 简介:满族同进会(1912—1929)的成立及其主要实践活动,体现了满人的身份认同与权利诉求,即“求得生存权利与争取民族平等”,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着力筹划解决八旗生计、政治上争取参政权与民族平等。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不仅侧面反映出满人在民国初年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与民族自我认同感,而且也反映了民国前期中国社会政治与民族关系的特点。

  • 标签: 权利诉求 民国前期 满人 满族 民族平等 心志
  • 简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拓展与水平提升需要一些理论观念的有力支持,与项目代表性相结合的文化整体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以动态发展和建构的思维看待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地方文化整体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结合、地方与国家兼顾的多重维度对地方文化整体特色进行呈现。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如何推进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保护,使具体的名录项目的传播与共同体文化的整体性认知相得益彰,从而使非遗保护的过程与文化自觉的过程相契合。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 代表作 文化自觉
  • 简介:一“嘉道的主体性”对二十多年来的清中叶及以後时段的历史研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恐怕是引用频率最高的几句话之一。

  • 标签: 历史研究 清中叶 主体性 政治 事件 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