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长达三年多时间,演出效果甚佳影响很大,使南洋群岛的华侨戏曲爱好者先后成立了业余戏班,如:新加

  • 标签: 湖北汉剧 外江戏 向国外 皮黄腔 东南亚 新加坡
  • 简介:汉剧流传面很广,据我所知,全国13个省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54个剧种与皮黄腔有关联。汉剧向国内传播皮黄腔的时间很早。大约明末清初时,皮黄腔(南北路)就传播到了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土家族容美土司,他们不仅演出皮黄腔,还把皮黄腔传播到了四川的川剧,由川剧又把皮费腔传播到了云南的滇剧。滇剧称“西皮”为“襄阳腔”,称“二黄”为“胡琴戏”。虽叫法不一样,腔调板式相同。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当时昆曲遍及全国,流行一时,但楚调在沙市同昆曲由唱对台戏,到分庭抗礼,后盛行全省,并影响邻省兄弟剧种。清初康乾年间,楚调向汉调演变,皮黄腔流行全国南北各地,并影响几十个兄弟剧种。清末民初,汉调改为汉剧,皮黄腔发展到了更高峰

  • 标签: 皮黄腔 湖北汉剧 清末民初 九江弹腔 广东汉剧 明末清初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与调研笔者应用实地调研方法,将影视剧与文化空间结合起来对应分析。文化空间是审视大唐芙蓉园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的基础。这里提出两个问题:1.主题的功能定位。如何评判大唐芙蓉园究竟是仿古文化主题公园,还是城市文化主题博物馆。两者对于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有什么区别。2.空间结构的文化浮现。这一再造的文化旅游景点是否能够重现盛唐文化,如果确实再造了,

  • 标签: 文化空间 唐明皇 芙蓉园 影视剧 影视旅游 文化主题公园
  • 简介:作为影视表演中的重要参与者,演员一方面作为剧本中人物的扮演者,另一方面也是影视艺术的最直接呈现者。在很多时候,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剧本的优劣,另一方面便取决于演员自身专业修养的高低。作为演员,为了能够在演绎的过程中更为生动传神地演绎扮演的角色形象,加强其自身专业修养的培养与锻炼意义重大。当下,演艺圈所盛行的颜值为王,实际上是对影视艺术的一种亵渎。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决不能仅仅拥有好看的外表,很多时候更需要修炼自身“有趣的灵魂”。这里所指的有趣灵魂,实际上也就是演员自身所需具备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此为基础,就影视表演演员自身所需具备的素养与能力展开探析,旨在以此为基础,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 标签: 影视演员 专业素养 能力简析
  • 简介: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客观 真实 保存 文本 展现
  • 简介:丝绸之路甘肃段处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目前以此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已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形式,在影视创作中充分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因此对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甘肃 丝绸之路 文化资源 影视创作 文化产业
  • 简介:汉调演员进京传播皮黄腔,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乾隆九年(174年)张涑石《梦中缘》传奇《自序》中日:“长安之梨园……而所好唯秦腔、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而散去。”罗即罗罗腔(又名七句半),是楚调声腔之一。剧目有《打麦缸》、《王氏跑庙》、《思凡》等,还有罗罗腔与皮黄合流的剧目,如《穆桂英下山》(又名《穆柯寨》),先唱罗罗腔,接唱西皮腔;《李大打更》先唱西皮腔,后唱罗罗腔。以上均属八贴花旦戏。赵翼著《格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大寿,召全国各地戏班赴京演出,楚调在京师与各地剧种一起为皇太后两次祝寿,演出了自己的拿手戏,但不少的剧种因在京没有演出戏园而返回本

  • 标签: 皮黄腔 余三胜 程长庚 京剧 唱腔特点 演员
  • 简介: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 标签: 年鉴 规范 创新 传播
  • 简介:<正>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 标签: 道教 菲律宾人 中国传统文化 菲律宾华人 文化传播 谈话记录
  • 简介:“过赶年”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习俗。它的形成是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众的智慧创造,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其俗的广泛传播,为土家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长期以来,在土家族文化史上,这是一个谜。本文拟就何谓“赶年”、它的产生与形成以及传播路线,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 标签: 赶年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地区 传播路线 土王 土家人
  • 简介:广学会初名“同文书会”,1887年11月1日由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外交人员和外商在上海联合创立,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R.赫德担任第一任董事长,韦廉臣、李提摩太等先后任督办。

  • 标签: 广学会 西学传播 晚清 新教传教士 外交人员 中国海关
  • 简介:网络传统诗词不单单指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赏评的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也包括那些时人在网络上的原创和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诗词。本文将通过观察传统诗词网络传播的主体、受众以及网络传播形式的变化,具体分析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发展形式,找出传统诗词网络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以此让传统诗词借力着网络时代,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 标签: 传统诗词 网络 传播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客家源流、社会结构、方言、习俗等基础性研究的顺利进展,学者对客家文化的文化特质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不揣浅陋,曾写过几篇拙文,从剖析客家文化内部结构入手,运用历史人类学和文化分层的相关理论,集中论述了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并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化特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传播的理论,从文化传播与权力控制的角度,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文化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文化特质 文化传播 客家源流 权力控制 传播学 客家文化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要想促进国内民族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民族影视文化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影视艺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发展民族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做了相应的探讨。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民族文化 影视艺术
  • 简介:一、引言杜维明把起源于中国的儒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作为意识形态被政治化的儒学,成为权力者的统治工具;作为一门学问的儒学,涉及复杂的阐释技巧和对儒学经典的注释、训诂;作为为人处世和基本意义上的伦理与生活方式的儒学。在儒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 标签: 儒学 传播 朝鲜 明朝 意识形态 统治工具
  • 简介:一段历史扑朔迷离,一段往事历久弥新,一个故事几经改编,一部史剧驰名中外,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作者对古今中外有关《赵氏孤儿》的各种版本做了详尽的收集介绍,以供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剧本的传奇。最早《赵氏孤儿》故事的版本,是春秋史学家、中国传统史学之父左丘明(约前502年-前422年)的《左传》版本。故事发生在前587年,晋国大夫赵朔已死,其妻晋成公之女庄姬与赵朔叔叔赵婴齐乱伦私通,引起赵家内讧。

  • 标签: 《赵氏孤儿》 赵朔 中国传统史学 赵婴齐 成公 韩厥
  • 简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是一部记录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在安多藏区传播历史的早期文献,成为后期诸多安多教法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作者夏尔·噶丹嘉措是当时安多地区著名高僧,1630年任青海隆务寺住持,对格鲁派在河湟流域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尚未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首次尝试把这部珍贵的文献译为汉文,并对文中出现的寺院、地名、人名、年份等加注,为考查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文献资料。

  • 标签: 《安多地区佛法传播史略》 夏尔·噶丹嘉措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传播史 译注
  • 简介: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格萨尔》 藏族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