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为加强《百年潮》杂志编者与读者的联系,我们自本期开始恢复《编读往来》栏目,不定期刊发读者对我刊的意见与建议。本期刊发的这几篇读者来信是从本刊2013年改版后收到的大量来信、来稿中甄选出来的,除表示检讨之意外,还兼作勘误。读者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编辑部工作的改进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将参考这些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细化工作,把《百年潮》办得越来越好。

  • 标签: 读者来信 编辑部工作 期刊 编者 杂志 栏目
  • 简介:刀笔和短文近期的《人物》很耐看。朱前总理的选题,顺应世道人心,好!给儿子起名"文豪"的人,大约没有儿子名气大,可胆子大——不怕名字起大了。看了多篇顾文豪的文章,像《香港书展六日流水》(8期)等,厉害了得!你们有

  • 标签: 斯大林 变与不变 马克思主义 粉丝 回归 读者
  • 简介:雕光啊,雕光我曾经是"雕光"粉丝。看了《庄仔与雕刻时光》这篇文章后,心情复杂。我喜爱最初的雕光,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去处,在那儿看书、发呆、看电影,自在随意,时光仿佛停住一般。现在雕光门店越开越多,想进去坐坐越来越方便,我却高兴不起来,也不怎么

  • 标签: 编读 人间真情 粉丝 文章 人情味 雕刻
  • 简介:是《人物》而非《英雄人物》《人物》编辑部,祝贺你们改版成功。我很赞成改进,只是应当不断地改进;无论怎么改,基本风格总应当保持一致。"图片"挺好看,可使每幅或几幅图带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就像"奥巴马和克林顿"及"法

  • 标签: 英雄人物 基本风格 编辑部 克林顿 小故事 改进
  • 简介:《田沁鑫和秦海璐》我记得采访那天,记者问的问题非常细致,我也说了很多话。看完文章,我有一种感动,不单是对我自己的语言,海璐说的话同样很温暖我。隔时空的相遇,是我们各自回答记者的同一个问题,却奇妙地有一种相似和接近。我希望海璐生活得幸福,

  • 标签: 秦海璐 田沁鑫 记者
  • 简介:《巴蜀史志》的创刊、发展、成熟,一直离不开广大读者、作者的齐心培育、合力提携、众手浇灌。为更好倾听意见,互动交流,集思广益,改进工作,《巴蜀史志》将从2017年1期起,开设“编读往来”栏目,刊发作者、读者与《巴蜀史志》有关的故事,与《巴蜀史志》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对《巴蜀史志》办刊思路、栏目设计、编辑风格、选稿用稿等的新意见、好主意。

  • 标签: 征文启事 “编读往来”栏目 互动交流 集思广益 办刊思路 栏目设计
  • 简介:福州港古称“东冶港”。早在东汉时期.福州与东洋、南洋就有航运往来。三国孙吴在福建创办造船业,在福州、连江、罗源、长乐等地建立造船基地,设置“典船校尉”机构于福州庆城寺东直巷.组织人员远行南洋、台湾等地。五代时,王审知主闽,轻徭薄赋,发展农渔、冶铸、陶瓷、手工制品等,同时在连江开辟“甘棠港”。

  • 标签: 经贸往来 述略 榕台 福州港 东汉时期 造船基地
  • 简介:琉球原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明清两朝的500多年间,福建海路成为两地交往的必经之途,福州更是两地使船互往的重要启航港。琉球群岛位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北,由36个岛屿组成,岛上出土过大量宋代青花瓷。中琉友好关系,最早可上溯至隋大业元年(605年)。《隋书》中称琉球为"流求",《元史》里则写为"瑠求"。双方的交往,至明清有了很大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后,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杨载持诏谕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入

  • 标签: 琉球群岛 福州 友好关系 明清两代 朱元璋 福建
  • 简介:琉球与福州一水之隔,位于福州东面大海中,径直海面距离1700里。站在鼓山顶,在天气晴朗、海上没有云雾的情况下,可以隐约见到琉球群岛。中国人早在隋朝时就发现了琉球。《隋书》、《宋史》上称“流求”,《元史》上称“瑠求”。隋元两朝都曾遣人往琉球,劝谕琉球臣服,均无功而返。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遣行人杨载赍诏书往琉球劝谕,获得成功。琉球中山王察度首次派遣其弟泰期到中国朝贡。

  • 标签: 明清时期 往来 《隋书》 《宋史》 《元史》 琉球
  • 简介:明清时期,通过徽商与粤商的贸易往来,使内陆安徽与沿海广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两地商人经营的商品种类主要以安徽产品为主,商品交易则主要在广州完成。两地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各自文化习俗的交流与传播。两地的贸易往来,既丰富了双方的商品市场,又使安徽与海外市场发生联系。

  • 标签: 明清 安徽 广东 贸易
  • 简介:朱熹与陈亮之往来书信始於淳熙九年中,此后两人之间书信往来频繁。但现仅存有朱熹致陈亮十六封信,陈亮致朱熹八封信。本文即通过考辨朱、陈之往来书信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料,对两人现存往来书信以及有明确记录之佚信,按其撰写时间加以系年,并对相关史料以及今人相关论述之讹误、缺失予以补正。

  • 标签: 朱熹 陈亮 往来书信
  • 简介:王茂荫(1798-1865)是安徽歙县人,他35岁中进士,历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先后任过户部、兵部、吏部右侍郎,其货币理论学术界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的最高成就。正因如此,王茂荫成为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一个中国人[1]。笔者曾到王茂荫的家乡——安徽省歙县等地考察访问并搜集有关资料,在王茂荫的元孙王自燮先生处发现王茂荫的往来函件抄件数则,现整理出来,供研究者参考。每篇标题均为笔者重拟。

  • 标签: 函件通 往来函件 新发现王茂
  • 简介:今年12月2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原主席路易·艾黎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他从30岁起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工作了整整60年,成了中国与新西兰友好往来的使者,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扬。这里记叙的是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 标签: 中国人民 新西兰 主席 国际 诞辰 委员会
  • 简介:抗战期间,受大后方物质条件所限,国统区中小学教科书版本芜杂,印制不良,各界人士有关改善教本的呼声颇高,冯玉祥致函教育部长陈立夫要求改善教本即是其中一例.国民政府教育部有鉴于此,乃限令自1943年秋起各级学校开始采用部定统一教本,并指定七大书局组成"国定本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以保证教科书质量.

  • 标签: 冯玉祥 陈立夫 抗战 国统区 国民政府 大后方
  • 简介:哈佛燕京图书馆典藏“蒋廷黻资料”系蒋廷黻个人收集、保存的各式文件,由其子蒋居仁(DonaldTsiang)捐献。这批资料集中于1947年至1965年,是研究蒋廷黻本人及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的重要史料。笔者受哈佛燕京图书馆委托整理该资料,研究课题“蒋廷黻资料整理与研究”于2011年立项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本辑选编的是1949年前后蒋廷黻与胡适等人的往来函件,反映了他们在国家政权更替之际的思想动态与行动,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初期的状况。

  • 标签: 蒋廷黻 胡适 王世杰 傅斯年 曾琦
  • 简介:1937年春,孔祥熙以国民政府特使身份出访欧美,欲借机争取外援,联络各国居中调停,迟延中日战争之爆发。在他出访期间,国内风云变幻,中日大战迫在眉睫,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诸事繁杂,各方与孔之间密电往返,对国内形势、中日战事、与各国外交均有记载反映,现特自馆藏档案国民政府财政部全宗中选择其中部份电文刊载如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 标签: 孔祥熙 部长 大使馆 副院长 副主任 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