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殷周金文是地下出土文字材料,语言是传世文献,二者大体可以认为是共时的语言材料.前者局限于格式,后者损失在历代流传抄写过程.将二者进行参互比较,对于降低两种语言材料的读解难度,认识该时段语言及用字特点、频率,建立专家数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发研制的.所收青铜器铭文释文对应的青铜器囊括2001年上半年以前所出土并发表者共13271器,为以往任何金文著录形式所不及.本文是在对历代传本基本用字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计算机的文献用字研究.本文所给出的有关数据,就目前而言都是穷尽性的.文章的第一部分刊于第3辑.

  • 标签: 商周金文 原拓 《尚书》
  • 简介:尔班尔调查是我们考古研究所和蒙古学学会的学者们联合进行的一个科学考察课题,目的是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运用了一些科学手段,诸如卫星照片分析,地球物理学的地下勘探和田野考古研究等。这项工作从1990年到1992年一直持续了近三年多的时间,1993年又作了一次补充性调查。现在,我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调查目的,当然,还是尽可能多地搜集到了一些重要的考古资料。11989年的夏天,在依旧保留着斯大林铜像的蒙古国立图书馆,我们和蒙古学学会的学者们共同讨论了尔班尔调查的覆盖地域问题。蒙古方的学者们,包括蒙古调查队队长班德姆坎坦博士在内

  • 标签: 成吉思汗 卫星图像 克鲁伦河 斡耳朵 《元史》 卫星照片
  • 简介:前  言在德国图书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中存有60,000件东方手抄本。它们以自己所代表的知识的深度和所涉及范围的广度,而成为最珍贵的财富。遗憾的是它们尚未得到足够的评价。虽然它们的数量在18世纪时还很小,但从那时开始直到20世纪,东方手抄本以不断增长的规模来到德国。在这些收藏中领衔的是柏林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和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前者在1918年和1939年间所获得的成千件东方手抄本主要属于近东地区范围。这些手抄本很自然地首先传授着东方学中所有领域中的重要信息;它们同时也对别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些手抄本中的许多文献通过它们的装订方

  • 标签: 手抄本 东方学 文献目录 卡尔梅克 图书馆工作人员 国家图书馆
  • 简介:<正>《四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全书总目提要》统计,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因而被誉为传统文化之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而它的副产品《四全书总目提要》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解题书目,则又标志着清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二百多年来,许多学者围绕着《四全书》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有的探讨其板本,有的订正其讹误,有的述其征集与纂修,由此产生了数以百计的专著或工具书,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问——四学迄今而止,四书目数以百计,俨然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书目家族。从应用目录学角度看,这个家族可分为“四修纂前目录”(如征书目录等),“四修纂中目录”(如《总目提要》及各种禁书目录等),“四修纂后目录”(如各种续补目录),及“专门目录”(如板本目录)。它们各司所职,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我国文化概貌和修纂《四全书》的历史,而决非一部《四全书总目提要》所能全部包容。此治目录学者不可不知。下面谨就所闻,分别介绍四书目家族如下:①征书目录②永乐大典辑出书目③提要目录④书名目录(无提要)⑤禁书目录⑥荟要目录⑦板本目录⑧续补目录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目 禁书 目录 板本 家族
  • 简介:<正>建国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古典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文献的整理,也作出了不少实绩,但与其他专科文献相比,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准备在概述经济文献整理成就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工作,提出一些设想。古代经济文献整理已取得的实绩主要表现在:历代食货志和部分专题经济文献得到了较有系统的整理,编纂了一批有份量的经济资料汇编,以下分几类说明。

  • 标签: 古代经济 经济文献 文献整理 食货志 古典文献 经济资料
  • 简介: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签,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先生作序,原广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先生、已故中共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先生、乡贤书法家赖少其先生题词,比较全面反映潮汕古今文献概貌的大型检索工具书——《潮汕文献书目》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大型工具书 文献书目 检索工具书 潮汕 中国佛教协会 中共海南省委
  • 简介:1.勐大雪山野生古茶林群落分布情况:野生大茶树夹杂在原始森林中,面积宽阔,分布在东经99°2′15″~99°4′21″,北纬23°40′49″~23°44′25″之间;垂直分布海拔2250~2720米,面积373公顷(5595亩)。植被基本为杂木林和(实心)竹林,在茶树生长比较集中的地段,每隔5~10米都有树高15米以上,

  • 标签: 勐库大雪山 野生古茶林 双江勐库茶 中国 分布情况 亲缘关系
  • 简介:《东番记》为明陈第所撰,这是我国记载台湾情状和台湾先住民——高山族生活习俗的最早的一篇文献。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为明代将领、音韵学家、诗人和旅行家。万历壬寅年(1602年)冬,陈第随浯屿将军沈有容至东番(今台湾)追剿倭寇,亲历台南至高雄一带高山族村社,实地调查了高山族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写下《东番记》,并抄赠沈有容,被辑入《闽海赠言》。《东番记》是他利用在高山族寻访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而成。如他自己所言:

  • 标签: 文献价值 高山族 生活习俗 生活情况 实地调查 沈有容
  • 简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安排,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牵头组织完成了对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申报的2001年度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课题的评标任务,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了10个课题,其中西藏5个。同时,自治区卫生厅还继续加强了对藏医药的继承人工作,经过认真推荐、筛选和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审定,通过了14名指导老师和21名继承人,开始进行带教学习。目前,组织编写的《西藏藏医药发展史》已完成初稿。

  • 标签: 继承人 根据 人事部 国家 推荐 卫生厅
  • 简介:广州,自古以来一直是岭南地区的首府,广州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二千多年来的广州历史,主要靠前人撰写和出版的著作。也就是人们统称的“文献”来反映,因此搜集和整理广州古代历史文献,进而考察其存佚、流传和收藏情况,是研究广州历史,乃至岭南文化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的基础。

  • 标签: 发掘 古代历史 史料 存佚 著作 广州
  • 简介:作为承载知识、记录文明的文献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纸到有纸、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它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

  • 标签: 文献载体 载体演化
  • 简介:刘纬毅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网罗国内数十名学者,全面收集山西历代文献资料,撰写提要,凡今存者,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予注明。已经散佚者,尽量钩稽史料,介绍概况。古籍之外,现存碑刻,也予收入,其数量非清代《山右石刻丛编》可比。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山西地方史,对研究全国历史而言,也有其重要参考价值。像这样一部囊括全省两千多年文献的提要,在全国可以说罕有其比。书虽成于众手.刘纬毅统揽全局之功则是最重要的,没有他的辛勤劳动,这本书是不会编成的。

  • 标签: 地方史 石刻 碑刻 史料 文献资料 提要
  • 简介:我在选编《塔城地区志.文献辑存(文献要目)》时,参阅了新出版的十几部县(市)志和地区志,感到这部分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有的只有文献辑存,而无文献要目,如《沈丘县志》、《渭南县志》、《淳安县志》、《吕梁地区志》;有的在《附录》中把文献辑存混于杂编,如《威海市志》、《萧山县志》;有的是编者对文献做概要而非原文辑存,如《哈密县志》;有的千脆弃之不辑,无文献辑存及文献要目,如《淮滨县志》、《浙川县志》、《全椒县志》、《宜昌地区志》。在选编文献的内容

  • 标签: 地区志 杂编 哈密县 萧山县志 淮滨县 浙川县
  • 简介: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先后影印出版了《四全书》,应当说这是近世文化建设一件值得赞扬的大事。四书自修成二百年来利用率很低,学人难得一窥。如今中等以上城市和一般高校、科研机构差不多皆有购藏,阅读、研究是十分方便了。这部书近百年来迭遭兵燹,屡临不测。如今化身众数,其长久保存庶可无忧了。从方便使用、保存文献意义上说,《四全书》的印行确有必要,学界给予它的很多关注也自在情理之中。但是这部书从版本学角度看,问题是很多的,对它的印行应当有所节制,印得过多、过滥,势必会产生淆乱古籍文字、影响科学使用古代文献的负面效应。

  • 标签: 八十年代 版本学 影印出版 科研机构 海峡两岸 笔记小说
  • 简介:《孝记》撰者蔡保祯字端卿非瑞卿提要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三云:'《孝纪》十六卷,明蔡保祯撰。保祯字瑞卿,漳浦人。'按谓保祯字瑞卿误。《孝记》卷首有朱露、林日瑞二序,皆称保祯字端卿,卷端自署为'明清漳蔡保祯端卿甫',皆非瑞卿。检《续文献通考》卷165,称保祯字瑞卿,提要之误当本此。《鉴戒录》并非'皆近俳谐之言'提要卷140子部小说家类一云,《鉴戒录》'其书多记唐及五代间事,而蜀事为多,皆近俳谐之言'。按此说未允。全书10卷66则,除极少数事例如卷7'四公会'、卷8'改桥名'、'作者同'、'走山魈'、卷10'蜀才妇'外,皆关乎家国兴亡、生死祸福,与书名大体相称。朱彝尊在足本《鉴戒录》后有

  • 标签: 《四库提要》 孝纪 卷端 文献通考 清漳 存目
  • 简介:<正>(一)刘敞《七经小传》及其出现的意义宋代学者王应麟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困学纪闻》卷八《经说》)这期间,尤其是唐人“疏不破注”的作法,更是束缚了人们的头脑,难以在注释古代文献方面有所创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仁宗庆历之前,直到刘敞的《七经小传》问世,才打破了这种“多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沉闷局面。(引文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七经小传》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尚书》和《毛诗》;中卷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公羊传》;下卷则是《论语》。从形式上看,《七经小

  • 标签: 王安石 刘敞 古代文献 解释 周礼 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