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惠(1881-1958),字亮畴,原籍广东省东莞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曾担任国际联盟海牙国际法庭的法官,被人誉为“法学泰斗”。他早年留学欧美,交好于孙中山,抗战爆发前从海牙归国后又一直追随蒋介石,因而得以两度进人民国外交界,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担任外交总长和外交部长。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刚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下文均称为“南京政府”)不到半年时间,中日两国间紧张严峻的形势便将他推到了国民党抗战外交的前沿。事变爆发时,国民党党政要员正在庐山参加暑期训练。事变的消息传到庐山后,王惠立即电话指示在南京的外交部以应对方针。他在电话指示中说,外交部应尽快派人到日本大使馆就事

  • 标签: 王宠惠 南京政府 卢沟桥 和平解决 日本 事变
  • 简介:胡适似乎对王惠有些不满。1961年4月1日.在同当过王惠特别护士的徐秋皎谈起王惠时,胡适说:“过去我和亮畴(王惠字亮畴)先生闹翻了的。司法一贯独立的制度。从前清起到民初,一直到罗文干、董康几个人,都能严格维持下来。到了亮畴先生,他手下的两个人在上海的胡闹.把这个制度弄坏了,我很生气。”

  • 标签: 王宠惠 胡适 制度 个人 民初
  • 简介:二战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反法西斯同盟几个主要国家的领袖开始谋划重建战后世界秩序和集体安全的问题.作为同盟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方面也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建言献策,参与设计.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惠,作为战时国民党决策层内兼具外交家与法学家身份的元老级人物,在这方面深得蒋介石的倚赖,受命主持国际问题讨论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和阐释关于战后集体安全的问题,其所提出的方案与主张,成为中国代表团在相关国际会议提出方案的重要蓝本,也为战时中国的国际宣传和争取中国的大国地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王宠惠 战后集体安全 外交思想
  • 简介:本文运用日本外交档案,叙述伍廷芳与日本驻华外交官的秘密接触,及伍氏向日方提供清廷上层情报,揭露翁同龢、李鸿章之间尖锐矛盾同来及发展,从而可全面了解伍廷芳其人.

  • 标签: 伍廷芳 情报 外交 内田康哉 中日关系
  • 简介:<正>南京外交部王部长阁下:因土耳其外长抵莫斯科,李维诺夫直到一小时前才会见我。我向他介绍最近卢沟桥冲突的原委及日本行动意向。他说苏联政府深知日本是侵略者,非常同情中国。其他国家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交涉以维持和平的做法是回避问题。我问他如果中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苏联将单独出面还是与其他列强共同出面。他说苏联单独出面调停没问题,但鉴于苏日关系由苏联出面调停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联合出面调停,他说可以考虑,但在他没有请示政府之前,

  • 标签: 王宠惠 苏联政府 孔祥熙 苏日关系 蒋廷黻 日本
  • 简介:本组史料为中央社、同盟社的新闻电讯稿,反映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惠希望美国等出面调停中日关系、策动和平之活动,从中亦可看出国民党中欧美派与亲日派对待中日关系及中国抗战的政策及动向.

  • 标签: 调停 王宠惠 史料 中日战争 亲日派 同盟
  • 简介:维新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于仓皇间出走日本,继而赴美洲游历,写下了《新大陆游记》一书。书中记述了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记述了他游览耶鲁大学时的观感。他称赞耶鲁大学是美国的著名学府,并记述有三名中国学生在此求学,在当年夏季的毕业典礼上,"王君代表全校四千人致答词,实祖国第一名誉也"。王君即是王惠,其余二人是陈锦华和张煜全。王惠是近代中国政学两界的闻人,他不仅是民国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长、外交部长、代理行政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等要职,而且法学造诣深厚,享有"民国第一法学家"的美誉,而他是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获得者这一史实则鲜为人知。

  • 标签: 王宠惠 获得者 北洋大学堂 近代中国 耶鲁大学 毕业生
  • 简介:以数以万计的方块字中,又有哪个能比“”这个字眼更博大精深的呢?而且,对我们每个个体或群体而言,它都是显得那样的密不可分,不可或缺。爱我们赖以栖身的地球,我们才会如此关注臭氧层的不断受到破坏,南极冰山的不断溶化,木彗两星的相撞,以及河流的日渐污染、干涸,动植物的日益减少乃至濒临绝种,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宣言。爱我们的人类,我们才会知道并想改变世界贫富差别的悬殊,才会渴望和平和发展,才会声讨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犯,也才会有援外工程、希望工程、安居工程之类,而且,爱屋及乌,我们对与人类相亲相爱乃至相残的其他物类也开始予以保护。爱我们的父母,我们才会在节日或月圆之时想起一辈子含辛

  • 标签: 世纪宣言 发展战略 援外工程 安居工程 山崩地裂 贫富差别
  • 简介: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二十八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

  • 标签: 原子弹 接受国 中子弹 研制 英雄 蒸发
  • 简介:泼斯坦,一九一五年四月生,中国籍波兰人。一九一七年随父母迁居中国,一九五七年加入中国籍。一九三一年任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和《北平时事日报》记者、编辑,从此开始长达六十余年的新闻工作生涯。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革命、报道中国情况的文章,著有《人民之战》、《未完成的革命》、《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等。现为《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辑,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 标签: 爱泼斯坦 宋庆龄 泰晤士报 国籍 波兰人 政协常委
  • 简介:国庆节,因为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6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知道,母亲想他,每时每刻。事实上,俄罗斯客人4号就走了,5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 标签: 母亲 俄罗斯 灵犀 国庆节 公路 车带
  • 简介:'梁老师,L又和同学动起手了,您快去看看吧。'班委同学焦急地过来汇报道。我心头一沉,赶紧前去处理。L今年12岁了,是六年级班的学生。父母离异后,母亲带着他改嫁到现在的家,和继父一家人一起生活。这学期我在带班中明显感觉到L的异样,刚开学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完成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不做;和同学交流时思想偏激,一点小问题都能吵起来,甚至动手。从教室处理完L的打架事件回来,

  • 标签: 孩子心房 师爱爱 爱进驻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国民政府,由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主持军政,汪精卫则出任行政院院长并兼外交部长等职,主持内政及对日交涉.不久两人在合作过程中矛盾加剧,为拉拢汪氏继续在前台主持,经中政会议决由财政部于每月初拨发5万元作为行政院外交秘密活动费.本组史料从一侧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蒋汪两派合作与争斗情形.

  • 标签: 财政部国库司 外交秘密费 行政院 外交部长 国民政府 1936年
  • 简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女子六○迫击炮连是由土族、汉族和藏族青年女子组成的,是青海省民兵预备役战线上一个优秀的战斗集体.1964年组建为女子六○迫击炮排,2001年7月扩编为女子六○迫击炮连.

  • 标签: 大通女子 女子迫击炮 更爱
  • 简介:江苏双集团(筹)坐落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江苏省海门市,距上海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是一家集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于一体的多元化民营企业,总资产数亿元,员工800多人,荣获江苏省诚信单位、南通市商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南通市计量、质量、价格信得过企业等荣誉称号。

  • 标签: 江苏省 集团 商品质量管理 民营企业 南通市 海门市
  • 简介:在引导孩子阅读的初始阶段,我曾使用一些小手段“哄”着孩子爱上阅读。奖励法我有几本班里书架中没有的儿童读物和十几本画册,这是吸引孩子们读书的“秘密武器”;班里每月评选出5个“读书迷”,只有这几个孩子才可以读老师的书。老师的书是公开发、秘密读的:“读书迷”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从老师手里自豪地接过书,却只可回到家里一人秘密享受。孩子们把能看老师的书当作最大的荣誉,会在课前或课间大量阅读,

  • 标签: 孩子 读书 儿童读物 老师 阅读 秘密
  • 简介:此时距我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还不到半年。1996年冬天.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时隔七年首次返京.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一家德式餐厅宴请一些老朋友.包括汪曾祺。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是沈从文的学生.1947年经沈从文介绍.汪曾祺与黄永玉在上海结识.他们艺术趣味相投,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

  • 标签: 汪曾祺 艺术趣味 西南联大 黄永玉 沈从文 中文系
  • 简介:  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干枯,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 标签: 别名爱 错误别名
  • 简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作为一名园长,我更深知典范的作用。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翻阅了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学习和汲取了大量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时时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园的教师。

  • 标签: 童心 韵味 身正为范 课程建设 专业书籍 学前教育
  • 简介:曾有人说,那里是天下最贫困的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满世界都被山占去了,山旮旯里刨出的地是磅子地,田是靠山田,还没有簸箕大,甚至屁股一坐就全给盖没了,且处高寒地段,山水冷浸,庄稼羸瘦,广种薄收,粮食没得吃,所以温饱难以解决;也曾有人说,那里山多不假,可都是金山银山,石头窝里埋有百样矿,树枝上结着千种果,猎物满山跑,遍地中草药,大别山人是捧着“金碗”讨饭吃。过去流传着“山高水恶,不是匏颈就是气脚”的谚语,贬说山地人像不成材的杂木一般,七弯八拐,长得没个样,多病态,多畸形;又有俗话讲“深山出俊鸟”,“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夸道山里小伙儿皆英俊挺拔,姑娘都秀气水灵。前两年有大别山战争年代出将军,和平时期出保姆的说法,说是当年人尖子都投了红军,如今人才匮乏,却出来一些会带娃娃善做家务的女孩子,憨厚实诚,心灵手巧,因此为城里人称道。还有人说,山里人愚昧麻木,过着苦焦日子却自得其乐,自谓“腌菜稀饭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活该受穷;也有人反驳道,如今那里流传的是“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山民们正奋发图强...

  • 标签: 爱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