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后靠自学成长起来的一位勤奋、高产、影响广泛的作家,是一位毕生坚持深入生活、为人民大众写作的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于人民中间,追寻着时代的脚步,'写农民,为农民写',从土改、互助组、合作化,一直写到改革开放,跨越了'十七年'、'文革'、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并且在每个时期都留

  • 标签: 创作缘起 缘起过程 金光大道创作
  • 简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平均主义倾向,明确提出了反对"农业社会主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一度出现分歧,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不再被当作批判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整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 标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演化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 党内
  • 简介:毕业设计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被各高校所重视。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也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的问题。通过借鉴学习,结合实际,我们构建了基于网络管理信息平台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在两届毕业生中实践。经检测,这套毕业设计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效率和毕业设计质量都大幅提高。

  • 标签: 毕业设计 管理体系 信息化 标准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化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元和三年制举,牛僧孺因反对削藩被选为对策第一,是“放弃河北”的集体意识与反对削藩势力对主战派的抗争;因此引起主战的宪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满。《旧唐书》此案相关记载中,宪宗态度比较暧昧;《通监》则对宪宗形象进行维护,将一切都转嫁到李吉甫身上;《旧唐书》、《通监》遗漏、改写了一些重要细节;《新唐书》则明确书写了宪宗的不满,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较为合理的。《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记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 标签: 元和三年制举案 宪宗 反对削藩 事件过程
  • 简介:1961年城镇人口精简工作开展以后,一些地方对部分高等学校毕业干部作了退职处理.不久,中央要求对他们予以调查、清理和收回.由于初始阶段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行动较慢,上级调整了激励机制,清理收回工作的执行力度、速度有所提升,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部分政策对象对清理收回工作的不配合,以及工作后期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等因素的作用,政策原初目标与最终成效并非完全吻合.从政策过程角度视之,政策成效虽受制于政策制定主体的相对自主性,但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情感、利益等倾向性因素也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并促推政策制定的再回应.与此同时,政策对象并非完全的被动接收方,他们既给予政策执行主体以反馈,也波及政策成效.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初 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 政策过程
  • 简介:明朝的坚城大炮是皇太极夺取关外的主要障碍。大凌河之战的胜利说明,围城打援是有效的解决之道,但问题在于太过迁延时日。故皇太极试图运用"红夷大炮"攻坚速胜。然而,松山攻坚的惨败使他再次醒悟,最终放弃这个念头,重新回归长围久困,并将之坚决贯彻,从而获得松锦决战的大胜。这种游移的过程,既展示了皇太极作为杰出军事家的思维弹性与反思精神;同时从侧面说明,"红夷大炮"在关外争夺战中的作用其实值得进一步商榷。

  • 标签: 皇太极 围城打援 红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