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汇聚辽金元三代石刻文献总集,对辽金元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集资料,全部录自清代及民国编印的金石志书。针对金石志编著者在辑录整理过程中的疏失,以石刻拓本为据,全面订正勘误,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 标签: 《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 拓本 勘误
  • 简介: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就行旅所知共记载了秦汉以来至北魏各时期的碑碣、石刻、石室画像和摩崖题刻等各种石刻文献三百八十六处,诸多汉魏石刻赖此得以传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及文化价值。本文试就《水经注》所徵引石刻文献之价值、内容、形式、分类等方面分而论之,以充实郦学研究之内容,亦冀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

  • 标签: 郦道元 《水经注》石刻文献 徵引
  • 简介:<正>李芳民先生撰写的《唐五代佛寺辑考》一书(商务印书馆,2006年)是一部高质量的历史佛教地理学著作,对于唐五代文学、历史、佛教史研究有学术参考价值。李氏一书主要依据相关史书、方志、诗文、佛教典籍、唐人小说等文献。但因唐五代时期文献繁多,难免有所遗漏。对此,已有几位学者予以补充~①。事实上,还有一类文献

  • 标签: 唐五代 唐人小说 学术参考价值 辑补 佛教史 佛教典籍
  • 简介:南山石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贵港市南山风景区,就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南山石刻,楷行隶篆,各显功力,是南山古迹又一绝。从南山寺门八角亭至山门,触目皆是碑刻摩崖,大部分岩洞都有题刻,其中石佛洞、观音岩最多,共40多(块)处。据旧志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骚人墨客留题吟咏南山的诗文联额100余篇(首),近100块(处)石刻。南山的摩崖碑碣历史久远,其年代上至宋初,下至民国。其形式有题记、题额、诗联、序跋和捐资列名等。

  • 标签: 南山寺 石刻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 清至民国 风景区
  • 简介:四川安岳县的石刻艺术,令世人瞩目.几年前有幸随友人前去参观,但因雕塑数量巨大,地域分散等原因未能窥其全貌,至今犹感遗憾.安岳的摩崖造像年代久远,有隋、唐、五代、宋、明、清的作品,其中又以唐、五代、北宋时的作品最多.全县共有石刻造像105处,造像数量超过10万躯,且题记较多.

  • 标签: 石刻艺术 安岳县 四川 卧佛 藏经洞 观音堂
  • 简介:现代学术分科固然是发展趋势,但是以学科自限则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在研究之中将必要的经验、方法和知识划在专业领域之外,必然难以有所推进。石刻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工作,需要跨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石刻文物和文献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当下石刻研究者往往囿于专业领域,不能融会贯通,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正确的方法。

  • 标签: 石刻文物 杂谈 唐代 专业领域 发展趋势 学术分科
  • 简介:安岳石刻艺术不仅作为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因此,安岳石刻闪烁着鲜明的个性,显示出难以穷尽的新奇,展示和体现的美的属性结构出了一个云蒸霞蔚的美的领域,并诉之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可以说,安岳石刻艺术不仅可以升华人们对美的感知,而且可以点燃人们思想感情的火炬。

  • 标签: 安岳石刻 审美意识 审美对象 美的本质 持久性 大希庇阿斯
  • 简介:桂林石刻诗歌描绘了秀丽瑰奇的桂林山水风貌,反映了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古代文人登临山水时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心态,是自然之美与观赏者心灵相融合的产物。这些诗歌呈现出艺术风格的闲适性特点,又因物质载体的特殊性而具有景观性、宣传性与传播性等石刻诗歌自己的特点。这些石刻诗作,成为一道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的亮丽的人文景观。

  • 标签: 桂林石刻诗歌 山水风光 文化心态 人文景观
  • 简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最具民族魄力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古朴、深厚、雄浑是汉代艺术的典型风格。雅安的东汉石刻就是汉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 标签: 石刻 东汉 雅安 文化艺术 中国历史 汉代
  • 简介:石刻版画”问世已有39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幻想、激动、沉默,是成功或是挫折,作为回想,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与平静,但却是那样的美好。

  • 标签: 版画 石刻 纪事
  • 简介:唐代鸿胪井石刻是唐朝与渤海国地方政权关系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记载与论述该石刻正文的文字及石刻的式样、拓片的版本、鸿胪卿之名等方面多有错误,以致以讹传讹.本文重新作了考证,以恢复其真实面目.

  • 标签: 崔訢 靺鞨 鸿胪井 石刻
  • 简介:华安仙字潭古石刻的记载,始于唐张读的《宣室志》。宣室本是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为汉帝发布政令的地方(见《三辅黄图》),只因汉文帝偶有一次和贾谊闲聊鬼神,张读的书就名为《宣室志》了,声明他记载的只是神怪之谈,并非严谨的史地著作。到一千多年后.民国4年(1915),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进行了实地勘察,才写出《汰溪古文》来。嗣后国内学者林钊、曾凡、弘礼(朱维干)、石钟健、刘蕙孙、林蔚文等纷纷著文论列,其中刘蕙孙素研古文字,主张用金石字、甲骨文来解释这石刻,成为“文字说”的中坚。1988年,著名岩画学家盖山林来华安实地勘察,写出《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认定该石刻石刻岩画。

  • 标签: 仙字潭 古石刻 中国 福建 文物考古 历史演变
  • 简介:古都南京,人杰地灵,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相传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追逐强盗战死在钟山脚下,他所乘坐的那匹骏烈的大白马,久久不愿离开主人战死的疆场,经常出现在钟山,昂首奋蹄,刨出一汩汩清泉,为居住于此的村民带来福音。东吴初年,据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又乘坐白马于大道上,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和生前一样。于是,皇帝为蒋子文立庙,并将钟山改名为"蒋山",山下曰"白马村"。

  • 标签: 白马公园 石刻文物 蒋子文 石刻艺术 南京 陵墓石刻
  • 简介:九曜石,是唐末刘龚王朝在药洲仙湖建南宫御苑的历史遗迹。一千多年来,在湖岸周边的文物建筑和水中九曜石还留下富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石刻和碑刻,计有一百多题,共约二万五千余字。有诗有文,内涵丰富。如米芾、苏东坡、周敦颐、阮元和翁方纲等众多学者、名家、政客的手迹,都已广有名声,是极可欣赏的珍品。还有一位状元姚文田的亲笔书刻,也精微可赏,但知者无多,值得一说。

  • 标签: 姚文田 九曜石 状元 石刻 《开设粤东试院园池记碑》 《濂溪遗址碑》
  • 简介:在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的六曲溪北,有一峰方正如屏.这就是武夷山三十六奇峰之一的苍屏峰。在苍屏峰东麓岩壁上,有两方醒目的摩崖石刻,一幅是“打倒日寇保我中华一几四〇·七·三”。另一幅是“台湾少年团到此一游”。这带有几分稚气的石刻,却为武夷山诸多石划中为数不多的革命胜迹之一。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回到崇安县慰问宣传时留下的重要史迹。

  • 标签: 摩崖石刻 少年 台湾地区 武夷山风景区 抗日战争时期 九曲溪
  • 简介: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众多的女性造型,北山石刻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在宝顶石刻的众多造像中不乏体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石刻,"吹笛女"、"养鸡女"等女性造型的石刻是宝顶石刻的魅力瑰宝。宋代期间的女性游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外,由此女性形象活跃在宗教信仰的想象空间中。

  • 标签: 大足石刻 女性造型 考察
  • 简介:西樵山——珠江三角洲上的宝卷,岭南山水中的明珠。在全国庞大的山系中,西樵山属“小字辈”。论高峻,不及秦岭;论雄浑,无敌泰岱;论奇险,远输太华。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西樵山的钟灵毓秀,奇丽妩媚,七十二峰,奇崖凝翠,湖光岫云,泉流瀑响,曾牵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使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之驻足,为之倾倒,留下了“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美誉。

  • 标签: 西樵山 白云洞 石刻 书院 黎简 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