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画院承办的“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是人文奥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至2007年已连续举办5届展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8年举行的古都新貌展览,是“北京风韵系列作品展”的第6个创作主题,最后一届展览。此次展览,全面反映了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建设新貌及当代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参与了六大主题的选题和部分画册序言的撰写工作。现将他撰写的《古都风貌》画册序言刊出,以贺奥运并飨读者。

  • 标签: 古都风貌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人文奥运 撰写工作 社会影响 创作主题
  • 简介: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河南境内分布有郑州、洛阳、安阳、开封四大古都,作为特殊范畴的城市,它们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河南 历史文化 古代都城
  • 简介:在美丽的珠江岸边,有一条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老商业街,她就是被誉为岭南名街的北京路。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郡都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儿童公园一带建番禺城。秦亡后,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城,并把城廓扩大为长达十里的“佗城”。

  • 标签: 北京路 越国 县令 古都 秦始皇 中山
  • 简介:河南为大古都之省,洛阳无疑为大古都之市。因为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无论是从建都的时间(一是早,二是长)看,还是从建都的朝代讲,洛阳都无可争议的列诸都之首。这是历史,在此姑且不论。值得一提的是,特别钟情洛阳这一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大家竟是《中国七大古都》主编、《中国都城辞典》主编、电视系列片《中国七大古都》顾问、我国著名学者陈桥驿教授;而维系陈老先生与洛阳情结的,又是由《洛阳市志》、《河洛史志》来实现并巩固发展的。这实在是洛阳志人的一大幸事。陈老先生对《洛阳市志》第13卷中的一段记述称作“千古文章”,并在其至少6篇著作中提及与引用,对《河洛史志》的学术性、动态性、指导性、实践性“十分赞赏”,又使洛阳志人常常感到难受此荣。本文再现了陈老与洛阳方志割不断的情结。

  • 标签: 《洛阳市志》 地方志 地方文化 编纂体例
  • 简介:历代统治阶级或是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对洛阳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誉美之词不可尽数。洛阳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有重要角色,历史上的盛世与乱世、兴旺与衰败,似乎无不与整个洛阳紧密联系,所以古人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部志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反映其历史发展所呈现出的鲜明地域个性与峰谷迭出的壮阔

  • 标签: 《洛阳市志》 洛阳城 志书 古都 古今 盛世
  • 简介: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很早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所在,是中国宗教文化的萌发地。有的历史学家形象地把北京概括为帝王北京、百姓北京、宗教北京……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经说:“城市是一种心理,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也就是说,体现一个古老名城的标志,不仅仅与其传统文化有关,而且也与其宗教载体、宗教物质文化密切相关。

  • 标签: 宗教文化 北京 古都 美国城市 传统文化 封建王朝
  • 简介:中日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日本学界对中国古都的研究,以往中国方面对日本古都探讨曾略显不足,但随着中日学术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中国学者的刻苦精进,中日古都研究领域的中国声音,开始日渐强劲。本文通过梳理20多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日本古都研究的成果,尝试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状况及其新特点做出总结。

  • 标签: 中国 日本 古都
  • 简介:文章以古都洛阳为视角,从城墙建筑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代都城的筑城技术。洛阳作为中国古都建都筑城实践始于二里头遗址,从三代肇始期的都城,经由汉魏发展期的都城,至于隋唐转折期的都城,洛阳都城的演变体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中国都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城墙的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筑城技术的历时性演变特征,在中国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古代都城 建筑技术 洛阳城 中国 古都 城墙
  • 简介: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通过这些行为慢慢培养出一些根苗,这是当下推动“读经”的正面意义和重要价值。

  • 标签: 中国文化 "读经" 教条化 标签化
  • 简介:<正>没有必要解释比喻。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拉到一起,(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三尺儿童都善用比喻。我的小女儿三岁时,就对我说过:“爸爸的胡子,象一片草地,”)这就是比喻。同时,比喻大如宇宙,宇宙本身有时候并不是通过别的,而是

  • 标签: 比喻 宇宙 自然现象 不相干 善用 儿童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似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就是劳动号子。

  • 标签: 劳动号子 创作 声音 表意 杂文 鲁迅
  • 简介:拙文《关于"第二手材料"》刚刚发表,就有读者向我提出:不少学者都不主张用"第二手材料",因为怕产生"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就是说,容易被最初见到的"第二手材料"的作者(包括他的观点和统驭材料的方法)牵着鼻子走。希望我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我以为,"先入为主"的毛病不仅在使用"第二手材料"时容易

  • 标签: 材料 思想方法 第二 学术见解 疑古 观点
  • 简介:金寺鸣凤十二营有金鸣寺,后山如立凤,左山如飞风,俗呼为双凤朝阳。寺前有银杏树二株,皆元、明古物。翳日参天,大可数十围。寺中有十二石鼓,上镌五狮捧球,惜乡愚无识,疑其食谷,将唇齿捶碎,良好雕刻,视若尘土,殊为可惜!然阡陌成遍,佳木成林,风景幽美,是有足称道者。

  • 标签: 普定县 中国 自然风景 文物古迹 贵州
  • 简介:辽宁读者马福荣:阅读贵刊,享受贵刊以崇高的史识和史德带给渎并的快乐,增加和增强了我的历史知识和修养

  • 标签: 《世纪》 读者 历史知识
  • 简介:在审稿编稿中,时常感到中国历史实在太复杂,深不可测,尤其是近现代史(包括当代史),对许多事件和人物的评介往往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在发表有识见的文章或披露史料时不能冒犯那根无形的所谓"底线",因而常令人纠结不已,郁闷心头。但不管如何说,历史真实永远是评判人和事的最基本依据,这也是历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历史事件和人物随着人们对事实真相的揭示,认识的深入,改变或修正以往的看法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 标签: 历史事件 近现代史 现实政治 事实真相 当代史 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