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龙门造像”是指我国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上的许多石刻作品而言,它们在石刻史上,书法史上都有着光辉的地位。有人从众多的“龙门造像”中选出了二十种,称为“龙门二十品”久负盛名。这二十品中最精采者是《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以上是造像的简称)等。

  • 标签: 造像 石刻 洛阳 龙门石窟 北魏时期 河南省
  • 简介:一九八六年《江苏画刊》和四川美术学院学报《当代美术家》登载了一种神奇的民间艺术——砂陶造像及面具,据称出自云南某个人迹罕至的地区。这批艺术作品以其罕见的想象力和古朴率真手法凝聚成一种神秘莫测的形象,引起了美术界人士的震惊和关

  • 标签: 江苏画刊 一九 四川美术学院 李恩贤 史前文化 南行
  • 简介: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菩萨宝冠 类型 时代特征
  • 简介:《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 标签: 《法华经》 释迦 多宝并坐题材 炳灵寺石窟
  • 简介:文章探讨了艾旺寺的建造年代以及寺内三种风格的造像,尤其是藏式佛像的风格特征,认为这种三种风格集于一处的习俗是受藏传佛教第一寺桑耶寺设计理念的影响。其中,藏式佛像风格值得学界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艾旺寺 泥塑 藏式佛像 艺术风格
  • 简介: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史书记载,民间流传,日积月累,蔚为大观。中国的神仙传记,以题名汉刘向撰的《列仙传》为最早。此后,晋葛洪的《神仙传》、南唐沈汾的《续仙传》等等相继出现,种类滋多,有关神仙的事迹和传说,愈益繁富。

  • 标签: 神仙 事迹 南唐 壁画 传说 史书
  • 简介:所谓《马天祥造像记》(又称《马天祥等造像记》《无穷尊师造像碑》等),是北朝碑刻铭文当中的一件名品,清代以来,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如趟绍祖在嘉庆年间当有语云:“北朝造像诸记,余收之而旋弃者多矣。其上有佛像者,寺僧陈乞,亦卷而与之,不甚惜。

  • 标签: 造像记 纪年 北齐 嘉庆年间 造像碑 北朝
  • 简介:作者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56万字,精装本定价30.60元。本书的主旨是对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作交叉研究。全书分为《轨迹篇》、《特征篇》、《动因篇》等三大部分,凡十六章,另有《序论》和《结束语》。《轨迹篇》对明初各派、台图体、茶陵派、吴中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明末话家及遗民诗文等作纵向考察,探究明代诗文作家、批评家文化心态和审美心态演变的轨迹,把握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影响、连锁演进的规律。《特征篇》侧重考察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理性的衰减与格调、情感的偏胜;

  • 标签: 明代诗文 创作与理论 审美心态 民族文化心态 审美意识 审美体验
  • 简介:中国统治者由执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到高唱提倡实业、鼓励商战的口号,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大转变,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在这种大气候下,商业出现了由封建垄断走向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新趋势.“官盐”制度走向衰亡而代之以食盐自由竞销政策,是这种新趋势的必然产物.牙行控制的松懈是由封建垄断走向自由竞争的又一事例.牙行是一种经纪商,起源甚早,牙行在买卖双方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促成其交易,成交后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亦有先出资收购客货,再向商号、洋行批发者.武汉旧有牙行很多.牙行从两个方面束缚商业,一是客商从外地贩运货物来汉,必须带货投行,通过牙行联系买主,撮合生意,若自行与买主交易,向商号销售,则为非法.二是牙行通过乡谊关系串连招揽客货,形

  • 标签: 牙行 自由竞争 新趋势 抑商政策 资本主义 同业公会
  • 简介:从颐和园北宫门向西数百步,就是新建景区耕织图。所谓“新”,其实是在原台基、柱础、古船台、河道、石碑、古树等“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的空旷废墟上,对照文献查证及实地勘测后进行重建,使其基本恢复了原有面貌。

  • 标签: 耕织图 颐和园 演变 “新” 石碑
  • 简介:<正>吐蕃奴隶制社会中的奴隶阶级由来已久。松赞干布时吐蕃奴隶制更加完整,为了巩固和发展吐蕃奴隶主政权,此时对奴隶阶级划分了各种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等级的奴隶进行更好地役使和管理,使这些奴隶在吐蕃社会中发挥最大作用。对奴隶阶级划分等级这一重大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赤松德赞时吐蕃奴隶制政权之强盛,无疑与此有关。随着吐蕃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奴隶阶级虽然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但其社会作用和影响始终关系到藏族社会的进程。

  • 标签: 奴隶阶级 松赞干布 社会作用 奴隶制社会 奴隶主 藏族社会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及宗教的角度探讨中古巫术的历史。中古巫术的演变往往受到客观形势影响,诸如中古基督教之正统与异端之争、教会的改革、异端思想的极端化(走向巫术或玄秘主义)及其它社会与政治因素等。

  • 标签: 卡特里 圣事 韦尔多 耶稣基督 奥古斯丁 旧约圣经
  • 简介:当我们身心疲倦,一杯清茶在手,闭目遐思,即使在斗室之中也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效应,甚至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它会带给你好心情”。这大约也是常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不能据此便任意贬低其实用的功能和价值。因此,我总觉得《红楼梦》中的妙玉也太矫情了一些。在“品茶拢翠庵”一回中她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不仅过度夸大了饮茶的审美意义,还有一杆子将我辈俗人全部轰到牛棚骡圈之意,着实令人不平,《红楼梦》续作者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好的结局,在我看与她的矫情太过、而少人情味不无关系。其实,饮茶最初也不具备妙玉所体验的“雅”的深意,是经历过极“俗”之阶段的,而且,直至现今,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 标签: “雅” 《红楼梦》 “清” 审美趣味 《洛阳伽蓝记》 品饮
  • 简介:关于山西造像碑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积累,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图文资料采集与著录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而山西造像碑面临的现实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盗取,在此种情况之下,将所调查的造像碑遗存资料按照科学方式进行著录,并建立完备、翔实的图文信息数据库。对这些信息的数字化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可以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山西 造像碑 数字化
  • 简介:飞来峰矗立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风景区的青山翠谷之中,峰奇石怪、泉清气幽。在峰麓玲珑的山石和奇幻的洞壑间.散布着起自五代吴越国,经历宋、元、明诸朝雕造的佛教石刻造像300余尊,形成了我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上最后一处大规模遗存。尤其是元代的造像,雕工精细,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存百余尊元代雕作.大体可分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大类。属藏传佛教性质的有33龛、47尊造像,为我国元代遗留至今规模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真迹。

  • 标签: 造像 飞来峰 佛教石刻 元代 藏传佛教 石窟
  • 简介: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称光禄勋),是汉朝九卿之一,以往学者对此已有所论述。本文重在分析郎中令在西汉一朝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郎中令在宫廷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对宫廷政治参与的深入,开始了文官化,宿卫宫廷的职能日渐丧失。儒生对这一职位的占据,郎选方式丛生的弊端以及郎官战斗力的丧失,进一步确立了光禄勋的文官性质。

  • 标签: 郎中令 西汉 宫廷政治 职能 中国 政治史
  • 简介:抗战时期,侵入湖北的日本侵略者先后有华中派遣军第2军和第11军、中国派遣军第11军及第6方面军。他们就地收罗武力,加紧扶植伪军,使湖北境内出现了大量的伪化部队。

  • 标签: 湖北 伪军 演变 日本侵略者 抗战时期 方面军
  • 简介:大通农村的青苗会渊源无史料可考。据传,自清初就有星星点点的青苗会,至清朝中叶,开始微增,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由先前单纯的"求雨保平安"逐渐演化成"保青苗"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最初,大通地区只有清水沟(今清平乡)、长宁堡(今长宁镇)、衙门庄(今东峡镇)3处青苗会。都是在每年农历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一般3至5日。

  • 标签: 青苗会 民国时期 大通 农村经济 民间传统 清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