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王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而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他编纂的字书《玉篇》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根据有关的史书资料编写了这部顾王的年谱。具体的编写原则是:凡当时与顾王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尽可能地编入其中;当时

  • 标签: 顾野王 语言文字学 《玉篇》 年谱
  • 简介:墟源流──壮族圩与其他民族场之比较(一)潘春见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潘其旭的《壮族圩研究》、梁庭望的《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圩》、农学冠的《壮族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肯定,壮族圩在起源上与远古氏族的生产生...

  • 标签: 壮族歌圩 原始形态 传统形态 现代形态 少数民族 壮族先民
  • 简介:之地,周武王一战立国,开创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宏图伟业。纵观牧之战的前因后果,还是那个古老的道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牧野之战 王伐 王臣 莫非王土 姬发 殷纣王
  • 简介:曼(1922-),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在蒲风指引下,主编《中国诗坛》“岭东刊”。建国后,先后主持《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文艺副刊,曾被选为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1985年3月创办《华夏诗报》,任总编辑;1993年4月创办“国际诗人笔会”,任执行副主席,后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 标签: 诗人 诗坛 寿星 《羊城晚报》 《广州日报》 中国诗歌
  • 简介:普宁英是普宁市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在民间广为流传。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

  • 标签: 人民群众 传统舞蹈 消除疲劳 普宁市 民间
  • 简介:刘迈先生长期从事史志工作:于工作之中深感中华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遂闲暇之余,以七言歌行体,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抒情达意,表现力强,且声韵皆合,读来琅琅上口,经久难忘。“读史能益智,鉴古可察今。”对于这些历史基本知识,每一位中华儿女均应有所了解。至于史志工作者则应视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不仅要系统掌握,而且应了如指掌,如此则自会得益于编审及研究之中。本刊将分三期刊载刘先生之《中华史》,以飨读者。

  • 标签: 刘迈 《中华史歌》 史志工作 编撰工作
  • 简介:青山,绿水,我省天柱与湖南相间的四十八寨,堪称美丽的乐土。这块土地上的“四大场”则尤令人神往。每逢赶戍日,场上便人山人海,歌声如潮,扇如万蝶起舞,伞如百花争艳.动人的情景,古往今来,长盛不衰。四大场,实际是天华山,四方坡、两头坳.凉亭坳、平茫,岩湾、龙凤山七大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风光秀丽的地方.据“夸”中的“四大场”篇说,原本为四大场.因一年中四月和六月有两个大戍日。而所谓戍日是休耕日,于是增加了四方坡

  • 标签: 天华 八寨 茫茫人海 一路欢歌 依依难舍 才貌俱全
  • 简介:<正>一、"登"释义"登"又名"登哥"、"登謌",古代"登"、"升"通用,故"登"又曰"升",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礼乐文化现象,大约起源于周朝宗庙祭祀礼,亦用于乡饮酒礼、大射礼等,是这些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朝廷祀典、朝会宴飨等仪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登"最早见于记载周朝礼仪的《周礼》、《仪礼》、《礼记》之中,以下是"三礼"中"登"和"升"的使用情况:《周礼》"登"出现两次,"升"无;《仪礼》"登"无,"升"出现十次;《礼记》"登"出现两次,"升"出现十二次。如:《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令奏击拊。""大祭祀,登击拊,下管击应鼓。"①《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鹿鸣》、《四牧》、《皇皇者华》。"②《仪

  • 标签: 登歌 升歌 大射礼 礼乐文化 西阶 安世乐
  • 简介:惊闻我最尊敬的老师之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吕漠先生于1999年11月28日逝世,感到万分沉痛。我于1956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1991年在杭州大学任教职,均受到吕漠先生的不倦教诲与悉心指导,得益非浅。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 标签: 悼念 逝世 文史研究 作家 中文系 教授
  • 简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编年史的《宋略》,实乃纪传体断代史。作为裴氏此书的传世史论之一,《雕虫论》的评述对象大抵就是清台令的设置。而《建康实录》宋史部分非但未曾全据《宋略》为蓝本,且其引文既不完整又时有脱误,故不宜据以辑佚裴《略》。

  • 标签: 《宋略》 纪传体 《雕虫论》 缘起 蓝本 述辑
  • 简介:1943年5月下旬至6月初,正是延安万物吐绿、阳光暖人的季节。整个延安以马克思主义普遍教育为目的的整风运动,以及旨在彻底粉碎日寇、国民党残酷封锁的大生产运动,均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日本侵华部队亦倾其主力,对我各抗日根据地继续实行“三光政策”,进行所谓的“大扫荡”。大后方延安一派祥和,而前线则弥漫着战争的烟云。正是这个季节,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原共产国际执委坂参三,化装后从平津入陕,来到了延安。他在此时公开了自己

  • 标签: 日共领袖 野坂参三延安 领袖野坂参三
  • 简介:1949年5月初到5月底,闽北全境获得解放,从此翻开闽北历史新的一页。解放闽北的解放军,是二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一团和四十五师一三二团、一三四团: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一团、一五二团、一五三团。闽北率先解放,

  • 标签: 闽北 北大 福建 解放军 兵团
  • 简介:1969年9月,人民出版社除了少数人留在北京继续出版毛主席著作和“两报一刊”社论等小册子外,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包括全体所谓的“牛鬼蛇神”以及所有家属,都被遣送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由军宣队带队,干校一律按部队编制,人民出版社编为一个连,排列为十三连。文化部的大队部设在向阳湖畔的“四五二高地”。十三连被分派在离著名的北伐圣地订汹桥不远的一片荒山上。那里有一座名为凤凰山的石山。我们的任务是开荒炸山取石烧石灰。全连共分四个排(另有一批原农村读物出版社的同志分配到双溪镇附近挖煤,属十三连编制),连长由一位“激进的”造反派头头担任,除了军宣队,一切由他说了算。四个排的排长则由军宣队

  • 标签: 咸宁“五七”干校 王子 劳动改造 出版行政部门 烧石灰 意外死亡
  • 简介:在当代周际竞争中,海洋权益成了各国争夺的主要领域。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因此,各国的海权意识都被唤醒了。中国在东海、南海遇到的种种摩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历史地分析中国面临的海权之困,有助于我们应对海权挑战。

  • 标签: 中国海权 历史 海洋权益 交通运输 海洋石油 滨海旅游
  • 简介:<正>《楚辞·九》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虽然有民间祭说和郊祭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这是一致的。所谓祭,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之曲。”这就是说,《九》原是楚地民间“乐

  • 标签: 《九歌》 东皇太一 屈原 文体研究 《楚辞·九歌》 《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