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活跃在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传奇式人物戴维·J.希尔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最为后人记取的是他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他所著的《欧洲外交史》三卷,是欧美学界的第一部国际关系史通史著作,极大地推动了19、20世纪之交欧美国际关系学科的兴起。该著作既清晰描绘了1800多年间欧洲政治的宏观轨迹,又生动展示了欧洲国际关系进程的丰富画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对历史主线的精当把握、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深刻揭示、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挖掘以及清新活泼的写作手法。这些特点使该著作成为国际关系史学的不朽经典。

  • 标签: 戴维·J.希尔 欧洲外交史 国际关系学
  • 简介:核武器与国际关系核武器问世是人类科技进步与世界战争催生的产物。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在给日本帝国带来致命性打击的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过去人们没听说过原子弹,从这一刻起,它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式进入战场。也是在扔过这两颗原子弹以后,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再在实战中使用过它。目前,全世界核武器的总量足以将整个地球摧毁十几次。也就是说,如果让地球毁灭,估计1/10的数量扔出来就够了。

  • 标签: 核武器 全球视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中国 世界战争 原子弹
  • 简介:伯里在1903年就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教授的演讲中,提出了"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的著名论断。另一方面,伯里也清醒地意识到,历史学应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以历史偶然性为切入点,探讨历史偶然事件与因果规律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历史思想与自然科学思想之不同。伯里认为,神学和思辨哲学逻辑演绎的路数,无法运用于史学实践。他采用"历史综合"的路数,从历史经验中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假说1(历史思想具有独立性),然后归纳大量的史事来验证。由于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存在无数的偶然事件,存在无数断裂的因果链条,所以伯里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其假说的证明。伯里的历史偶然性研究,对于思考史学理论研究的不同路数及其局限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伯里 历史偶然性 观念
  • 简介:唐代以后,因长期战争破坏和过度开发的官牧和私牧,宁夏的生态环境开始严重退化。有的地方已经恶化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

  • 标签: 生态平衡 宁夏 试验 过度开发 生态环境
  • 简介:多民族地区用水合作既要考虑一般地区的共性因素,亦需兼顾民族的特殊性因素。基于对青海省J用水者协会的个案研究,对多民族地区用水者协会运行过程中应考虑的特殊性因素进行全方位考察,发现用水者协会的良性运行需要依托各民族语言和文字、生计方式及民族节日等社会基础,而各民族的平等参与、权力结构的民族均等化以及各民族权威人士的监督与协调等"民族互嵌式"管理方式亦是用水者协会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用水者协会增进了民族认同,促进并形成了各民族以灌溉用水合作为纽带的内生性发展模式,进而达到"互嵌—共生"的结果。

  • 标签: 多民族地区 用水者协会 民族特殊性 民族互嵌 “互嵌-共生”
  • 简介:1964年初夏,一辆军用专列缓缓停靠新疆大河沿火车站——那些年,这个西部小站常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中国正在秘密研制原子弹、导弹和氢弹,许多参试人员和器材物资就是经由这里抵达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代号“兵9号”摄影队一行数人也在这里下了车。他们的任务是拍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向中央政治局汇报,并为核专家的科研提供资料。30多年前,中国拍摄重大新闻事件主要还是靠电影。

  • 标签: 中国核试验 拍摄中国
  • 简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核武器的国家。1939年,纳粹德国制定了原子弹研究计划,但直到1945年帝国崩溃,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核试验。二战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成立了最高机密的“曼哈顿计划”,把刚发现的原子裂变现象应用于大规模杀伤洼武器的研制,目标是赶在德国之前制造原子弹。

  • 标签: 核试验 世界 “曼哈顿计划” 纳粹德国 1939年 原子弹
  • 简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几天,罗布泊地区天高云淡,茫茫大漠一望无垠。阵阵凉风卷起层层沙浪,向高高耸立的原子弹托架涌来。1964年10月13日,爆炸试验场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收到意外情报:一支一两百人的杂色队伍,出现在早已禁控的试爆区附近……惊现意外张爱萍读了机要员送上的情报,认真审视一组由伊尔侦察机从800米高空拍摄的照片,神情愕然:一望无际的沙漠中,

  • 标签: 试验场 人群 核爆 中国人民 总参谋长 原子弹
  • 简介:1958年是我国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国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这年春季,毛主席亲临武汉,决定在这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提前赶到武汉,他心中惦记着鄂城县旭光一社,乘会议召开之前一点空闲时间,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陪同下,前往视察。李先念一行出武汉大东门,沿316国道驱车东南行75公里,不到两小时便来到旭光一社。

  • 标签: 张体学 中央工作会议 鄂城县 湖北省省长 空闲时间 湖北省委书记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土工试验在土遗址保护中的作用。介绍了常规土工试验的内容、目的及特点等,并通过土遗址保护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土工试验数据在保护中的应用。

  • 标签: 土工试验 土遗址保护 实例说明
  • 简介:侵华日军在南京的荣字1644部队,是日军主要的细菌战部队之一,其第一任部队长,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长石井四郎兼任,可见其在日本细菌战部队中的重要地位。关于1644部队的罪行,本人曾在《民国春秋》发表过《惨无人道的荣字1644细菌部队)(1987年第6期)、《侵华日军细菌战和用活人实验的罪行》(1992年第6期)等文章。其中记述了抗战胜利以后的1945年12月,南京首都地方法院检察处对1644部队用活人进行细菌试验案件进行了调查。该调查确认:一、1644部队为日军的细菌战部队,其第一部“主管特殊研究与实验等秘密工作,即选择(中)国军俘虏,将各种病菌药品注射其体内,作实验上之研究,前后致死者甚多

  • 标签: 部队 侵华日军细菌战 文职技术人员 鼠疫菌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细菌武器
  • 简介:鹤壁五岩寺石窟为灰岩材质,体量小,但是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出现了各种破坏包括结构破坏和表面破坏。为了保护石窟,笔者对石窟的病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其病害有山体开裂垮塌,树木生长的影响,佛像本体的开裂、缺损、表面溶蚀、污垢和变色等。为了保护石窟,对灰岩石质的防水材料、加固材料进行了筛选。本文通过颜色变化、接触角改变、吸水率和酸腐蚀等对所选的防水剂进行了评价筛选;通过颜色变化、喷砂试验、冲刷实验等检验了加固剂,最终选出了对石窟岩石有保护作用的防水材料和加固材料。

  • 标签: 石窟 防水 加固
  • 简介: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改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开序幕,并在民国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如设立各级农业改良机关,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等等。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各机关不仅采取特约农户、示范推广的方式,使改良、推广与农民的生产相结合,而且注重将新品种的推广与提供优质工业原料相结合,注重与各方面的合作。这时期安徽的农业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或示范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

  • 标签: 安徽省 农业试验 农业推广
  • 简介: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试验小说的艺术渗透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法国新小说家的四位主要代表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批新试验小说家之间建立一个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不论是法国新小说,还是中国新试验小说,都宣扬一种"新现实主义",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如果说前者对后者施加了某种影响,使得某些叙述形式渗透到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艺术中,这种影响的可能性正是来自于中法小说家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共同理解,而非单纯的技巧模仿。

  • 标签: 法国新小说 新试验小说 新现实主义 新语言 新文学
  • 简介:1967年,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今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始进行体积与重量都较小、比威力(即威力与重量的比值)较大的核武器探索研究,是为研制核潜艇用的潜地导弹的氢弹头而开展的预先研究。1970年,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提出了较小型的氢弹引爆弹(即“扳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了检验设计的正确性,探索较小型的引爆弹的特点,经中央专委批准。

  • 标签: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核试验 事故 着陆 核弹 空投
  • 简介: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政府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资源型地区,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特殊的地区,立足于这个实际,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青海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跨越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循环经济 发展战略 柴达木
  • 简介: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 标签: 陈寅恪 以诗证史 现代史学史 史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