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合作是贯穿博物馆收藏、研究、展陈、教育、文创等各方面工作的一项重要机制。就合作对象而言,既有馆际合作,又有博物馆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化组织、企业、学校、图书馆等非博物馆对象的合作,合作内容涉及藏品、展览、研究、教育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可跨界,包括跨行业、跨地域,合作作为博物馆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发行业博物馆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合作对博物馆,尤其是社会价值亟待彰显的行业博物馆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建设"海洋强国"与"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以及古往今来华侨华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建设共享平台,推进涉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传承成为文博业界的新课题。对此,华侨博物馆与航海博物馆探索以专委会牵头展开合作成为文博业界发展的新趋势,两者在首次合作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拓宽和加深在藏品、研究、展览、教育、文创等方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且纳入自身发展规划,致力于形成伙伴关系下的常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求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带动行业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乃至整体实力的极大提升。

  • 标签: 华侨类博物馆 航海类博物馆 交流 合作 发展
  • 简介:选取广州增城庙岭出土四件先秦铜器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器除钲为锡青铜外,其他三件都是铅锡青铜。较之同期中原及楚地出土的铜器,增城庙岭铜器的技术特征显示出滞后性。推测是岭南地区本地的冶铸产品。

  • 标签: 增城庙岭 先秦 铜器 成分分析 金相分析
  • 简介:为探索光谱学和光学技术组合对中国彩瓷的无损综合科学分析,科学揭示我国两种著名彩瓷斗彩和粉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探讨其制作工艺,应用多光谱成像、超景深体视显微分析、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4件景德镇官窑烧制的明代斗彩瓷片和2件山西新绛县绛州州署衙遗址出土的清代粉彩瓷片,进行了面、点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彩瓷的釉上彩与白釉域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明代斗彩的釉上彩中含有较高的铅元素,而清代粉彩的釉上彩中同时含有铅和砷。明代斗彩的深红色釉上彩为赤铁矿着色,而清代彩瓷片的红色釉上彩为赤铁矿着色,深红色釉上彩为朱砂着色;明代斗彩的绿彩为铜离子着色,青花呈色元素是钴。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识别和分析了釉上彩区域一些隐藏的图像信息,同时也通过OCT成像技术直观分析了釉上彩区域的断面结构。研究为早期釉上彩瓷器制作工艺的认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学参考。对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彩瓷进行科学分析对认识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斗彩 粉彩 釉上彩 科学分析
  • 简介: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 标签: 湖北宜城 跑马堤墓地 铜器 科学分析
  • 简介: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 标签: 官庄遗址 陶坯 烧失值 产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