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甲骨卜辞中“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第一,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失”国;第四,所居区域相近,都在晋南豫西一带。故“雀”当即“傅说”。

  • 标签: 传世文献 战国竹书 卜辞 傅说
  • 简介:铜鳆,亚欧草原游牧居民使用一种带喇叭形圈足深腹有耳铜器,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黄河流域皆有出土,是较有代表性草原青铜器。

  • 标签: 鲜卑铜鍑 铸造工艺 技术变迁
  • 简介:在殷商故都及其周边地区,西周文化明显具有商式、关中典型周式和豫北冀南周式三类风格,文化特征在地域上有一定差别。殷墟范围西周文化包含西周早、晚两个时期,遗址地点很少,文化传统表现为浓厚西周文化风格;殷墟周边西周文化涵盖整个西周时期,遗址地点较多,文化传统表现为浓厚殷商文化风格。殷墟及其周边西周文化对殷商文化和典型西周文化传承和革新有一定差别。文献记载周人所迁殷遗民,其主体甚至大多数人应该是原来生活在殷商故都以家族为单元族群。

  • 标签: 殷墟 西周文化 传承 革新 殷遗民
  • 简介:袁世凯于1912年(民国元年)三月在北京就任第二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涉嫌于1913年三月派刺杀了国民党领导之一宋教仁,导致同年7月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 标签: 钱币 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 二次革命 袁世凯
  • 简介:古代纺织资料和现代民族学纺织资料,虽无直接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应该存在地域纺织技术传承,所以在研究史前时期纺织技术或工具时,借助当地或者临近地区民族学资料作为参考和进行比较,是一种较为可信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小河墓地出土毛布,其经头、经尾和两侧幅边反映了织物在布轴和织轴上处理形式;其次对新疆各地少数民族简易织带地机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认为这种地机与处在新疆毛纺织业发展初期阶段小河居民毛纺织业生产能力是相适宜。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少添加和最低功能原则,探索复原出小河织机形制。并根据织机一般发展规律,利用新疆民俗材料佐证,认为小河时期毛织机是无综地织机。

  • 标签: 小河墓地 毛布 织机 青铜时代
  • 简介: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距离,通过新型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方式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重要作用。

  • 标签: 智慧博物馆 文物 距离 交互体验 文化传播
  • 简介:早夏文化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新砦期遗存及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在考察两者文化面貌基础上,本文对早夏文化来源区分为主要来源和其他来源。从各遗址内发现建筑遗存形制及建造方法、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灰坑、窑址等遗迹,以及遗物中石器、骨器、蚌器尤其是陶器一脉相承性等方面分析,可知早夏文化主要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早夏文化陶器中侧扁三角形足鼎、大平底壶来源于造律台类型,黑陶或黑皮陶器、贯耳壶、盆形豆、鬶及玉器中玉钺等因素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花边罐、侈口罐、单耳罐、大口瓮等器物造型来源于齐家文化。

  • 标签: 早夏文化 文化面貌 来源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佛塔与佛教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佛塔遗址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本文对所见唐代金、银、铜钗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此分期。第一期钗形简单,多为“u”形。第二期“u”形钗开始变为环形或云头形,钗头装饰性加强。第三期各式花钗出现并极为流行。唐钗装饰形式由简而繁,期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 标签: 唐钗 类型 分期
  • 简介:2016年12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埃及考古系列讲座又拉开序幕。担任本场讲座嘉宾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古埃及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讲座。施耐德教授第一场讲座题为《古埃及城邦与帝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以下是本次讲座主要内容。

  • 标签: 古埃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 帝国 城邦 历史研究所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回忆录《我考古生涯》出版了。正如我在封底写到:“在我八十周岁之际,回顾自己走过道路和考古生涯,一件件往事清晰地重现在眼前,大部分从未对别人讲过。现在原汁原味、真实地再现往事情景。”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部回忆录包括“故乡情结”“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工作时期”“退休生活”等五章,其中穿插着大量历史照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我这八十年所走过道路(图一)。

  • 标签: 自主创新精神 考古 吸引力 出版社 原汁原味 退休生活
  • 简介:正定古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部滹沱河北岸,是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中一座,城内高密度分布隋唐以降文物古迹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大体具备分析其平面格局条件。本文在梳理正定城址变迁历史基础上,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址研究方法,点、线、面相结合,由近及远,依次复原了清光绪时期、明末清初、唐宝应至明正统、唐初至唐宝应等四个阶段正定城城市范围与平面格局,厘清了初唐以来正定城在不同历史阶段特点和重要变化。唐初至唐宝应年间镇州城呈四门十字街格局,十字街将全城分为四个坊,各坊内均有“十字区划”法残留。宝应年间李宝臣之拓城,系在旧城四面重筑城墙,从而使旧城成为新城子城。明代正统年间拓城对整座城池形态改动较大,城墙呈现“地陷东南”外部形态。

  • 标签: 古今重叠型城址 正定 遗痕 复原
  • 简介:遗址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通过堆积和侵蚀过程对考古学研究材料本身产生着影响。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提出了遗址地貌后生变化概念,将之视为以遗址为对象地貌研究。从而区别于人地关系视角下以人类活动为对象地貌背景研究。遗址地貌后生变化研究有助于认识处于变化之中考古学研究材料本身,包括遗址、最观以及一些环境考古研究对象。后生变化过程揭示需要以大量剖面的地层信息为基础,实际操作需要田野考古在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

  • 标签: 遗址 地貌 后生变化 地学考古 地层序列
  • 简介:敦煌壁画保存着自北凉至蒙元时期丰富音乐图像,其中包含关于中国古代乐器、乐队、乐舞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通过音乐图像学研究方法对这些图像进行系统考证,对增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有裨益。同时,对敦煌壁画中音乐图像真实性讨论也是必不可少,只有确定壁画音乐图像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音乐史中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二者目的是统一。音乐图像是壁画组成部分,而画稿又是壁画绘制基础。从敦煌画稿中音乐图像入手,以分析和对比方式探讨壁画音乐图像来源,可以印证音乐图像真实性。

  • 标签: 敦煌画稿 经变画 音乐图像
  • 简介:《“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探索》一文列举了六幅汉代画像来证明汉代已有“马戏”或“戏马”表演,但作者列举六幅画像没有一幅是“马戏”或“百戏”表演,这些画像或为麒麟,或为马但并非“马戏”,亦与百戏表演无关。

  • 标签: 汉代画像 错误释读 相关研究
  • 简介:字体在卜辞类型划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类目的就是为断代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在研究花东字体类型基础上,对这批卜辞刻写时代做出推定,必将进一步推动对非王卜辞认识与理解。

  • 标签: 花东卜辞 字体特征 类型划分
  • 简介:近年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丝绸,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年代最早丝织品,对于研究西藏西部古代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为重要资料。本文对这批丝绸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丰富信息。这些丝绸主要是经锦,其中一件纹饰与新疆地区一些汉晋时期织锦图案相似,显然是通过新疆输入来自中原内地织物;同时也发现一部分纬锦,从其结构与装饰纹样来看,与新疆地区汉晋以来本地生产绵线纬锦相同,为研究新疆地区早期纬锦增加了新资料。丝绸和其他共出器物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并非独立于欧亚大陆之外、与丝绸之路毫无关联一个区域,而是早在汉晋时期,已经汇入了丝绸之路交通网络,融入到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中了。

  • 标签: 丝绸 阿里地区 西藏西部 丝绸之路
  • 简介:敦煌佛经音义所代表语音体系总体应属长安语音系统,其中包括了部分代表中原雅言《切韵》《广韵》语音属性。作为敦煌出土文献,其声母在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打上许多西北方音烙印。同时,这些演变过程又带有鲜明中古特色。

  • 标签: 敦煌佛经音义 声母演变 中古音系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先秦时期铸铜遗址发现情况,讨论了铸铜作坊各生产环节遗存在作坊内部空间布局问题。从堆积判断到各类生产遗存时空关系,探讨了铸铜作坊中各种遗迹现象时间关系与生产操作链每逻辑关系.以此讨论铸钢作坊功能分区复原研究。

  • 标签: 空间布局 堆积 遗迹关系 共时性 操作链
  • 简介: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主要代表,它们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弘传中。

  • 标签: 佛教 类书 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