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1978年8月石家庄市北郊发掘一座西汉古墓,在墓主人头部左侧发现一枚铜印。阴文篆刻“?且”二字(见《考古》1980年第1期)。对这两个字的考证,我们曾信访过故宫博物院罗福颐同志,他释为“耳”,但耳这个人名在历史上没有见过,我就联想到“耳”是否就是秦汉之际一直在河北一带活动的张耳呢,是否当时假“”为“张”呢?带着这个问题查找了不少古今文献资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内“”与“张”二字都有,只是解释很简单,只说“,久远也”,“张,施弓弦也。”既未谈到可以借用,也没有作为姓氏解。在另一些说文和字典之类的书籍中,未见“”可以假借为“张”之说。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姓“”的人名从古至今仅录五人,即沮(春秋楚人)、(片羊)(春秋魏人)、息(战

  • 标签: 秦汉之际 说文解字 故宫博物院 考古 墓主 许慎
  • 简介:就梅瓶自身的发展历史看,明代的梅瓶在造型上经已完全程式化,但众多材料表明它们在用途与使用方式上却一反传统。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明代梅瓶所具社会功用的了解与把握。

  • 标签: 明代 梅瓶 造型艺术 使用方式 社会功用 中国
  • 简介:<正>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的基础,编写调查、发掘报告是田野工作的最后一环。它的主要任务是报导我们田野工作的经过和发现的遗迹、遗物,重点指出我们的收获,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新资料。报告一经发表,这些资料就将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或依据,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和编写报告,符合客观的真实和准确,是对报告的首要要求,同样也就是对报告插图的要求。按现在通常的模式,一篇报告总是由文字、插图和图版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报告的任务。但就插图在报告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说,绝不同于一般历史书籍的插图,只是作为文章的辅助,在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中的插图有时

  • 标签: 遗迹 插图 主要任务 绘图 剖视图 考古学研究
  • 简介: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年代较长,一般已超过正常使用年限,有不同程度的耐久性问题。为了科学规范地保护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通过对6个典型案例的现场检测分析,对这类建筑的耐久性问题和寿命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规律,并提出了针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碳化寿命计算公式,建议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取锈涨开裂寿命,最后结合案例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剩余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剩余寿命基本在10年以内。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类建筑进行加固修缮。

  • 标签: 民国 钢筋混凝土结构 碳化寿命 锈涨开裂寿命 使用寿命
  • 简介:近年来,宝鸡石鼓山墓葬连续发现大规模西周早期青铜器1,这些青铜器多有浮雕很强的平面装饰以及外突程度很大的立体造型,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类似突出装饰的青铜器,在邻近石鼓山的宝鸡茹家庄和竹园沟墓葬也较为多见。同样是在这一地区,1929年在戴家湾因为盗掘出土的青铜器,也具有类似特征2。在上述地点那些外突造型青铜器中,腹壁两侧伸出梁者,是装饰浮雕化的极致之作。

  • 标签: 石鼓山 外突 方彝 西周早期 扉棱 商周
  • 简介:银币在我国出现于何时,是中国货币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前人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司马迁为代表,他认为远在虞、夏时代,中国已有银币,一直到秦才变成装饰品和宝藏的财物,不再作货币。在《史记·平准书》中,写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一中国之币(原文为‘中一国之币’),为二(原文误为三,今改正)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

  • 标签: 布币 平准书 空首 中国货币史 上币 铅饼
  • 简介:文物保护材料有效寿命的预测是文博领域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仿真样品进行多组平行老化实验,借鉴动力学方法探究环境对纯丙(纯丙烯酸乳液)、硅丙(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及B72(ParaloidB72)等保护材料有效寿命的影响。实验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测量仿真样品上保护材料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接触角及色度变化,以表征其耐候性;二、测量紫外光照射时间不同保护材料的可逆率变化,以表征其耐光性;三、对三种材料做热重分析,并利用热动力学原理预测其热老化寿命。所得结果如下:一、通过对仿真样品的老化循环可以直观地表达三种保护材料的耐候性,发现与文物本体的"相容性"是三种材料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组的老化实验中,可以看出三种材料各有优劣;二、通过测量几种保护材料的"可逆率"发现,紫外光照射下纯丙、硅丙、B72均符合二级反应,可以此为依据通过计算的方法推测保护材料在紫外老化条件下的耐久性;三、通过数据可知,在稳定、低温环境下,高分子材料的耐久性均非常优异。随着环境温度升高,保护材料的有效寿命会明显缩短。本研究探索的结果,可为现阶段较常使用的文物保护材料的寿命预测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陶质彩绘 保护材料 寿命预测 光降解 热降解 反应动力学
  • 简介:白瓷在发展的初期,经过了一个“早期白瓷”的发展阶段,早期白瓷涉及的时代的范围主要是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本文主要讨论的时间范围在隋唐五代时期。对于瓷器使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文献记载、古代交通上来展开,而且在瓷器自身的款识上亦可窥豹之一斑。从出土白瓷的考古遗址资料和款识的内容可以看到唐代白瓷器已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 标签: 早期白瓷 文献记载 遗址出土 款识
  • 简介:多友鼎、四十二年速鼎记述了西周与猃狁(或戎)的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发生在何地?“父侯于杨”,杨又在何地?前杨国之灭与后杨国肇建是有因果关系的。“杨姑”究竟是晋侯邦父的夫人,还是杨侯的夫人?

  • 标签: 杨国 尚父 杨姞
  • 简介:台湾由于海峡相隔,社会经济的开发长期滞后于祖国大陆,以致早期货币史演进的历程也相应大大滞后,并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是早期社会原住民的居住区域内有否货币流通,始终不清。为此,本文拟对此作粗浅考证,请海峡两岸钱币学界给予指正。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社会经济 货币问题 早期 海峡两岸 祖国大陆
  • 简介:照片资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收集、整理好照片资料是博物馆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价值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历史照片资料,首先介绍照片资料的特性与功能。然后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照片资料管理的内容和分类,收藏的范围、标准及分类。最后介绍照片资料的整理和应用。

  • 标签: 照片资料 博物馆 整理 特殊形式 资料管理 分类
  • 简介:自然类藏品所承载的信息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该藏品作为自然属性所含有的"物性信息",另一个是物品成为藏品过程中被不断加载的"人为信息"。在新博物馆学研究中,涉及藏品的研究,更本质的被认为是对藏品信息的研究。把自然类藏品的物性信息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中剥离出来,用以跨学科的信息研究使用,是此类藏品值得尝试的一个新领域。一个理想的博物馆藏品库,其藏品信息应该是以要素的形式详尽完备存放的,并且具有智能化的提取系统,以便于从不同角度对藏品进行信息研究和重新诠释。博物馆的使命维系在"藏品及其承载的信息"得到更科学理性的延续使用。因此,拓展藏品数据信息的可持续化使用,等同扩充了博物馆对社会可持续化发展需求的响应。

  • 标签: 博物馆藏品 藏品信息 自然类藏品使用
  • 简介:研究历史问题,要以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依据;原始资料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分析;对资料还要作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弄清楚问题的真相。

  • 标签: 中国现代史 历史资料 鉴别 使用
  • 简介:摘要——互联网是国际间交流信息的一种手段,这在信息发送和回馈方面是十分重大的改革。当公众掌握了这门技术时,使博物馆有机会利用这种新技术来扩展其功能。本文调查了互联网使用者和访问博物馆网点的数字资料,证实互联网的普及会给博物馆的作用发扬更大的潜力。

  • 标签: 博物馆 网站 互联网 网络活动 网络信息服务 网络调查
  • 简介:随着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文保行业中。文保行业开始借鉴冶金、地矿、医药及化工等行业的现代分析仪器。进行文物保护时首先要对文物进行分析和调查,全面了解文物的价值和病害。

  • 标签: 分析仪器 现代文 博物馆 文物保护事业 资源 知识经济
  • 简介:根据铜礼器、实用容器、兵器及工具数量的不同,东周时期巴蜀青铜器墓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是等级的划分没有严格的规律可循。这说明巴蜀地区虽然尊崇周礼,以青铜礼器来表示身份地位的高低,但是礼乐制度尚不完善。原因在于巴蜀地区农业还不发达,社会组织相对落后。开明治水的成功,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和古蜀社会形态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代表宗法政治的巴蜀礼乐文化逐步发展起来。

  • 标签: 东周时期 巴蜀青铜器 使用礼制 巴蜀礼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