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渠线建设,2013年3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石寺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时期遗存。这些遗存不仅对研究豫西北地区仰韶时期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讨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 标签: 武陟县 东石寺遗址 仰韶时期遗存
  • 简介:2013年2月—3月,徐州博物馆为配合郑徐客运专线工程建设,对线路经过的荆山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汉代墓葬13座。墓葬形制有石坑竖穴墓和石坑竖穴洞室墓两种类型,是徐州地区西汉中小型汉墓的常见形制。出土文物20余件(组)。徐州荆山汉墓群的发掘对研究西汉时期徐州地区中小型汉墓的发展演变规律、葬制、葬俗以及物质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荆山汉墓群 石坑竖穴墓 石坑竖穴洞室墓
  • 简介:容美土司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较强大的土司之一,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爵府遗址即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遗址为容美土司的第二行政中心,是一处集行政、生活、文化娱乐和军事等设施于一体的明清建筑遗址群。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是全面揭示容美土司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 标签: 容美土司 爵府遗址 三堂二街 明清建筑
  • 简介: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 标签: 井陉窑 瓷窑址 调查 勘探
  • 简介: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1989年10月,通过多次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11处.2015年7月,井陉县北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瓷窑址.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北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 标签: 井陉窑 北防口村 瓷窑址 晚唐五代
  • 简介:2017年第一场华夏考古学术论坛报告会于2月21日下午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应邀出席报告会的有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京都橘大学巽淳一郎教授和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神野惠与丹羽崇史等四位学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业务人员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文胜副院长主持。首先,巽淳一郎教授简单回顾了多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并对以后的研究合作提出了期望。神野惠主任研究员作了题为《日本大安寺出土唐三彩枕》的报告

  • 标签: 文物考古 学术论坛 报告会 华夏 研究院 河南省
  • 简介:民俗陈列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类别,在我国,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从启蒙民众到对抗全球化和现代化,再至伴随非遗保护运动的兴起而备受关注,民俗陈列的理念和方式也在因时因地不断更新。目前,民俗陈列方式基本呈现出三种模式:版块式、串联式和并列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界更加注重观众在民俗陈列中的体验,也倾向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除了上述三种模式,艺术式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民俗博物馆 民俗陈列 陈列理念 展览模式
  • 简介:绍兴鲁迅纪念馆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馆。近年来,绍兴鲁迅纪念馆以“走近鲁迅”活动为载体,打造社教新品牌;以“大师对话”项目为平台,拓展文化新时空;以“一体运作”模式为试点,实现开放新效益;以“承载限流”措施为保障,建立安全新秩序,在基地教育、馆际交流、集聚辐射、文物保护方面坚持变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发展 创新 道路
  • 简介: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农,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xOy的总合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陶衣 组成结构 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