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乌兰察布盟地处北方草原地带的中部,自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经过大迁徙之后,入主乌兰察布草原,先后400年末有中断,成为这一地区乃至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体民族.至东汉晚期鲜卑檀石槐大联盟强盛时期的控制疆域"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纲罗山川水泽盐地"①.其势力空前强大.并以此做为他们休养生息的根据地,南下中原,最终建立统治中国半壁江山的北魏王朝.

  • 标签: 乌兰察布盟鲜卑 乌盟地区 兼谈
  • 简介:  1986年9月,通辽市科尔沁区运输公司修路队在通(通辽)霍(霍林郭勒市)公路施工中,偶然发现一处古墓群,当时未引起工人重视,遭到破坏.事后我馆得到消息,很快赶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 标签: 吐鲜卑 扎鲁特旗额 额吐
  • 简介:前此对鲜卑族的研究,由于材料不足,确有一些问题无法深入下去。现在由于考古发现积累日多,研究鲜卑自身的问题逐渐有了条件。我们在本文中对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讨论,就是依据考古资料来进行的一个尝试;同时也将目前尚混淆于鲜卑文化中的乌桓(丸)文化提出来,作一个考古学的考察。

  • 标签: 拓跋鲜卑 慕容鲜卑 同源 考古学文化 乌桓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的《□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的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的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的北齐禁卫军军官的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中国北方位于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便存在着一条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草原游牧文化带.在这条文化带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的共性,历史上曾先后崛起过众多强悍的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历史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匈奴、鲜卑就是其杰出代表.

  • 标签: 匈奴 鲜卑 人种学研究 research 中国北方 文化带
  • 简介:<正>1986年6月,在兴和县团结乡叭沟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岗上,曾发现一座古墓。此后这里建起了一座机制砖瓦厂。连年来,由于挖土有许多古墓被破坏.1988年7月,县文物普查组在这个砖瓦厂周围又发现五座古墓.这里是一处鲜卑墓地,墓群中心已被破坏.我们清理了三座墓葬,出土陶器13件,铁器4件,磨石1件,另征集陶器6件.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古墓葬 鲜卑 陶器 团结乡 情况报告 腹径
  • 简介:  1983年9月,通辽市开鲁县建华乡福兴地一村民在村东挖沙取土时发现一墓葬,已遭破坏.通辽市博物馆闻讯后,会同开鲁县文管所、公安局前往调查处理,并收回部分文物.现将此墓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开鲁县福兴 福兴鲜卑 鲜卑墓
  • 简介:2007年6月—10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南宝力皋吐村发掘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时,利用民工农忙或雨后休息时间,对道老杜苏木达米花村周围的几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其中达米花村鲜卑时期村落遗址调查报告如下。

  • 标签: 扎鲁特旗达 米花鲜卑 达米花
  • 简介:鲜卑源于东胡,为东胡中最主要的部族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鲜卑逐渐形成自己的部族集团,兴盛发展起来,开始独立的见于史书。慕容鲜卑属于中部鲜卑的一部,东汉末季见于史书记载。慕容鲜卑从三世纪上半叶(公元221年)入居辽西至五世纪中叶(公元436年)北燕灭亡,在五胡纷争、十六国林立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杰出表现在当时中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在辽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寻慕容鲜卑发展的足迹成为一个

  • 标签: 棘城 方诸 文化面貌 莲瓣纹 柯比能 夯筑
  • 简介:2013年4月,察右前旗乌拉哈乡常家村农民在东滩砂石场取沙时发现一件陶罐和铜鳆,并伴有人骨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随后调查清理了现场,从现场清理情况看,此处为一处墓地,因为取沙过程中遭到机械的破坏,墓葬形制及方向等信息已不可考,现场采集到的遗物也只有上述两件,现简报如下.

  • 标签: 察右前旗常家村 鲜卑墓葬 东汉晚期
  • 简介:铜鳆,亚欧草原游牧居民使用的一种带喇叭形圈足的深腹有耳铜器,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黄河流域皆有出土,是较有代表性的草原青铜器。

  • 标签: 鲜卑铜鍑 铸造工艺 技术变迁
  • 简介:2014年4月,托克托县县委、县政府组织机关单位人员在郝家窑山梁义务植树,在挖树坑时挖出青铜鍑、陶罐各一件.县政府有关领导及时组织人员保护了现场并通知了托县文物管理所.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并对其进行了及时抢救性清理.清理后,发现为两座并排单人墓葬.

  • 标签: 托克托县 清理 呼和浩特 墓葬 鲜卑 文物管理所
  • 简介:2006年,内蒙古通辽市在国道304线改扩建工程配套专线施工时,在南宝力皋吐村发现一处鲜卑墓地。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同时期鲜卑墓葬34座。出土少量陶器。根据发掘情况分析,认为该墓地经过迁葬。

  • 标签: 通辽市 国道304线改扩建 鲜卑墓地 迁葬
  • 简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对原乌兰察布盟商都县东大井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该墓地人种成份经专家确定为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为直观地了解该墓地的种族特征,我们选取了其中m1:1颅骨进行生前容貌的三维复原工作.

  • 标签: 内蒙古 大井 汉代 鲜卑人 容貌 墓地
  • 简介:呼和浩特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属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中部和南部为开阔的土默特冲击平原。自古以来,呼和浩特地区就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民族融合之地,有很多游牧民族都在这里留下若干活动遗迹,其中较重要的有属于鲜卑民族的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和托克托县的古城村古城,前者为拓跋氏初都之地,后者为“云中”故城。据史书记载,公元三世纪中叶到四世纪末拓

  • 标签: 鲜卑族 土城子古城 古城村 和林格尔 托克托县 冲击平原
  • 简介:鲜卑拓跋部最初兴起于大兴安岭北段,经过公元二世纪前叶的南迁,至公元258年,在今内蒙古南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一个以拓跋力微为首领的部族联合政权(部落大联盟),并且修筑了'定襄之盛乐'这座都城.从此开始直到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北魏迁都平城,在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演变、社会发展中,盛乐始终是拓跋国家的都城.

  • 标签: 拓跋鲜卑 都城 陵墓 呼和浩特地区 鲜卑拓跋部 拓跋力微
  • 简介:内蒙古著名鲜卑史研究专家,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站长米文平先生因病,于2016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米文平先生的辞世,使我们痛失一位尊敬的老师和考古学与鲜卑史学研究的前辈,是我们内蒙古考古学界特别是呼伦贝尔文博界不可拟补的重大损失。米文平先生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31年四岁刚记事时“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

  • 标签: 鲜卑人 嘎仙洞 拓跋鲜卑 考古学界 文平 呼伦贝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