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古鉴今,为发掘古代传统清洗方法中的科学、合理成分,解决现代化学洗涤剂清洗丝织品文物产生的易损伤、易残留、污染大的问题;简要回顾了皂苷、淀粉等植物活性成分,胰子、油脂等动物提取物,草木灰、天然碱等矿物质以及微生物酶等天然材料在古代日常清洗和古书画清洗中的应用记载;并简单介绍了天然材料在清洗丝织品文物血迹、脂肪等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霉斑、矿物质类无机污染物上的应用进展。清洗效果评估说明,天然材料对丝织品文物的损伤小,适用于其清洗保护,是对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的一个重大进步。

  • 标签: 天然材料 丝织品文物 清洗 洗涤剂
  • 简介:对于秦人起源与秦文化的形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秦族先祖东来逐渐认识趋同。迁邾说,观点是秦人周初因参与叛乱而被迁于邾(甘谷),进而认为甘谷县西南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迁邾的重要考古学依据是毛家坪遗址。早在秦人迁邾以前,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周文化和甘青文化交汇、综合的产物。毛家坪遗址所具有的文化张力,超出了秦人迁邾的时间限定。我们认为秦人是逐次西迁的。

  • 标签: 毛家坪遗址 秦文化 思考
  • 简介:敦煌写经道场用纸量巨大,为了有效管理纸张,避免浪费和偷盗,写经道场从最初纸张发放到写经过程中纸张的兑废,以及最后写经完毕佛经的收回和剩余纸张的追回,每一个环节均有严格的纸张出入记录。这些纸张出入记录前后关联,是写经道场纸张管理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敦煌 写经 纸张
  • 简介:县级博物馆是我国最基层的文物典藏、陈列、展示、研究及保护的专门机构。是展示县域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给各级博物馆特别是地处最基层的县级博物馆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长期以来困扰博物馆发展的经费问题解决之后,县级博物馆如何结合实际,搞好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公众文化场所的功能和作用,以管理促工作,以管理求发展就成为博物馆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和潜心探索的课题。

  • 标签: 博物馆管理 县级 博物馆发展 地方历史文化 专门机构 开放政策
  • 简介: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包含一系列的生产程序,从选料到制作以及后期的使用修整。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刀标本显微观察分析,石刀的原料采办主要是当地获取,充分考虑工具特性和使用方式,石刀制作过程完善,主要包括打制、琢制、磨制、刃部加工和钻孔等工序,而这些工序根据石料特点和工具用途采用多样的加工方式,工具形态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工具使用方式。出于节约原料和工具的有效性与使用效率的考虑,大辛庄商代石刀的制作存在二次加工和一器多用现象。通过大辛庄石刀的分类和生产工艺程序与思想的分析,能很好的反映商代大辛庄人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

  • 标签: 石刀 生产工艺 微痕研究
  • 简介: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0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 标签: 秦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腐蚀产物 锈蚀机理
  • 简介:摘要:宁波保国寺大殿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目前损坏较为严重。为更好地保护和修缮该建筑,残损分析和结构性能研究是其修缮加固的科学基础。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大殿的残损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精确测绘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隐在的病害;最后,综合残损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修缮建议。

  • 标签: 保国寺大殿 残损分析 结构性能 修缮
  • 简介:黎城楷侯墓地M10出土祭祀动物57具,包括马、狗、羊、牛、猪五种动物,有马马牛、马马猪和狗羊祭祀组合。M8出土3副狗骨架,其中椁盖板下狗体型巨大。M7出土狗和猪的骨架共4副,M2、M4和M6三座墓各出土1副狗骨架。黎城楷侯墓地出土的这批祭祀动物为研究西周时期畜牧史、用牲礼制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 标签: 黎城楷侯墓地 祭祀动物 骨骼鉴定
  • 简介: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分析了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和合金配比,发现青铜容器普遍含有较高的铅(7~22%),兵器含有较低的铅(3%左右),符合青铜器的铸造要求。另外,其中一件青铜甬钟含有13.86%的铅,表明这一地区在钟类乐器制做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 标签: 重庆涪陵 小田溪墓群 青铜器 合金配比 巴文化
  • 简介: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是目前陕西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建筑壁画,为了解其颜料组成,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一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五省会馆壁画除正殿发现一处红色染料外,其他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斜氯铜矿;蓝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普鲁士蓝、smalt、石青;黄色颜料为雌黄、铁黄;褐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铁红及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黑色为炭黑;白色颜料主要是铅白,且多使用铅白作为调色颜料。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清代民间壁画的制作工艺,丰富对陕西建筑壁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北五省会馆 壁画 颜料分析
  • 简介:摘要: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 标签: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 简介:摘要:为制定临安水丘氏墓出土的三件唐代越窑青瓷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其病害状态进行分类,结合对同期、同类青瓷标本进行微观形貌观察、瓷釉XRF分析、瓷器表面附着物的XRF及离子色谱分析等,以期对这三件越窑青瓷文物的病害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出土越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生烧的器物,其胎和釉比一般瓷器较为疏松,更易受考古出土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存在的裂隙甚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加剧。在此基础上,定义并且绘制病害图例,对其病害类型进行区分,以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标签: 越窑青瓷 病害分类 标本 检测
  • 简介:目前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古文化发展规模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迹(灰坑)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新石器时代以来关中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差异:一方面,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规模存在着阶段性起伏,其中龙山早期存在着一个较为显著的低潮阶段;另一方面,关中东、西部发展的区域差异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此外,关中周围地区文化发展同样也存在着阶段性起伏的特点,并且似乎还有着相邻区域文化发展此起彼伏的现象。

  • 标签: 关中地区 新石器文化 发展规模 统计分析
  • 简介:采用XRF、XRD、岩相显微观察等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对湖北大冶铜绿山岩阴山脚遗址东周时期地层中“风化壳”进行了化学成分及岩相组织检测分析,结合铜绿山氧化铜矿石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周围遗迹关系,初步认定“风化壳”可能是冲洗矿石后的泥流沉积(尾沙沉积)。

  • 标签: 大冶铜绿山 岩阴山脚遗址 洗矿 泥流沉积
  • 简介:本文按照二里头遗址第四期与偃师商城第一期同时而分属夏商文化的观点,根据已有发现,比较了二者文化遗存的景况。发现除府库与池苑为偃师商城特殊设施,在二里头遗址还未发现外,其它诸多方面,如遗址面积、宫城与宫殿建筑规模、墓葬数量与随葬品的丰俭程度、手工业作坊规格等,偃师商城第一期都较二里头遗址第四期逊色。到底二者孰主孰次?偃师商城第一期遗存是否与成汤亳都匹配?需认真思考。

  • 标签: 二里头遗址 偃师商城 比较研究 汤亳
  • 简介: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关中地区 汉族 游牧民族 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家庭畜牧业